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2017-01-16黄石秀
黄石秀
摘要:国际汉语教育的目的是教授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所针对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本文从文化差异入手,试图从文化差异中揭示现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理论;实践;影响
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都有着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深入,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与日俱增,外来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客观看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文化差异,克服交际中的潜在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趋重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常出现的文化差异主要在于时间观念、客套语、餐饮习俗、隐私问题、称谓用语等方面。
一、时间观念差异对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管理的影响
西方人以及学习西方文明的人们对时间的观念和概念很精确,守时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比较模糊。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此类差异,在西方无论是拜访朋友或是赶赴约会,都会提前安排并计划,事先通知和约定,并按时赴约。而且会在拜访见面之前说明目的,商定好准确的会见时间、地点。而中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对时间观念并不明确,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拜访朋友或者赶赴约会等等事项的约见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某时某分,而是准备了时间提前量,赴约的时间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在这方面,双方都认为互不适应,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不守时,不信守承诺;中国人认为西方人做事太死板,缺乏灵活性。
课堂管理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时间的规约。不同的时间观念可能导致课堂管理的无序,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我们需要与学生达成一致的时间规约,以便更好地管理课堂,把握课时节奏。
二、中国式客套话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中国人注重谦虚,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推崇“贬自己尊人”的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原则。因此,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敬语和谦词,在与交往时,对待长辈或上级时要用敬语,如:“您”,“先生”,“部长”等敬语,否则会被认为失礼;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语,否则会被视为有失礼节、没有礼貌。当收到别人的赞美或夸奖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者不正面接受,常使用谦虚的话来回答,有时还会加以适当的自贬意义,比如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过奖,过奖……”,“不敢当”等客套话。
在餐饮习俗方面,热情好客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在餐饮习俗上尽显无疑,中国人宴客吃饭,菜式丰富、待客热情。主人会提前预备丰盛的佳肴招待客人,但还会谦虚地说“没准备什么好菜”,“招待不周” 之类的客套话;席间,主人会主动给客人夹菜、敬酒敬烟,整个饭桌一直热热闹闹,饭后,会询问客人是否吃饱、吃好,还会自贬地说“招待不周,没让您吃好”。传统习俗中甚至还有“忍嘴待客”的说法,宁愿主人少吃一些也要招待好客人,唯恐怠慢了客人,尽显主人好客热情之道。
语言文化差异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汉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尤其是要增加交际性内容,创设交际环境,让学生真正体会汉语日常交际用语中所蕴含的谦虚的文化心理,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
三、隐私问题对维护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隐私问上,中国文化是群体主义取向,所以强调人的社会的一面超过了个人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取向,强调人的个人一面超过社会的一面。中国人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讲求相互关心,因此常常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乐于共同分担,替别人排忧解难,使人感到温暖、宽慰,人情味十足。而西方人坚持独立的自我观,在交际中比较注重个人空间、个人权力和个人隐私。年龄、家庭出身、工作单位、收入情况、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宗教信仰、私人友谊等方面都是个人的隐私范畴,既不愿意向别人提及自己的私事,也不愿意受到别人的评价和干涉。在中国人看来不去主动关心朋友所发生的事情,不去共同分担的朋友太过冷漠和冷淡,没有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主动了解朋友的事情,探听隐私共同讨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侵犯了他人的独立空间。
在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处理好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关系。其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跨文化交际的这些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建立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是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所必须的。
小结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必然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不论是时间观念的差异对课堂管理的影响,还是中国式客套话对汉语言教学的影响,归根结底都是跨文化差异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好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本文只是从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的几个方面的理论展开了初步地探讨,系统的指导方法仍需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
[3]李庆明 尹丕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