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措施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效果分析
2021-05-25毛鑫
毛 鑫
( 辽宁省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 , 辽宁 本溪 117022 )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因重物撞击、交通事故、高处坠下引起,常用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内外固定2种,患者在采用手术治疗后,会引起伤口感染、患肢肿胀、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并发症[1-2]。其中最常见的是患肢肿胀,其不仅会引起患者出现局部疼痛,也会导致患者的患肢静脉、动脉供血回流,导致骨折出现延迟,甚至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或深静脉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因此四肢骨折术后需重视肢体肿胀问题,以免肢体肿胀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而除了临床治疗外,需采用合适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消除患者的肢体肿胀,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探究了护理干预措施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6例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均符合四肢骨折肢体肿胀的诊断标准[4],且患处均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排除肿瘤患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心血管疾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3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2-65岁,平均年龄为(54.0±4.4)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范围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54.3±4.6)岁。2组一般资料可比较,P>0.05。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抗感染治疗、脱水排压、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水平等治疗,同时抬高患者的患肢20°-30°,对其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必要时可给予适量止痛药,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及常规知识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首先术前给予患者宣传教育,给其详细介绍术后患肢肿胀的临床症状及诱因,从而鼓励患者克服其恐惧心理,可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持续冰敷,联系加压包扎,保证患者出院后可自行更换敷料,此外指导患者进行健康饮食,建议患者多摄入含黄酮类、维生素E,禁辛辣食物及烟酒,从而改善患者的微血管循环;此外为减少患者的四肢骨折术后创口渗血,需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时间为3天,包扎时需观察其患肢末梢循环,将烧伤棉垫在患肢上进行包裹,之后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同时包扎时不能过紧,若出现痉挛、麻木、伤口渗血、疼痛加重、渗血等症状时,需进行重新包扎,同时需定期对敷料进行更换,保证创口局部干燥、清洁,操作时尽量保证无菌;对患者患肢处可采用红外线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半小时,以保证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也可对患肢进行适当冰敷,时长为半小时,以保证局部的血管收缩,减少肿胀及出血;此外也需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指导时应由易到难,初期可先选远端趾关节进行小幅度运动,之后可根据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原理开展被动训练,对患者肌肉进行有节奏的放松、收缩,术后2周时可给患者开展患肢被动训练,对其骨折处上下关节及骨折远端、近端未定关节活动进行恢复,在患者术后第5周,可增加关节的主动屈伸锻炼,以防出现肌肉萎缩,待后期可对患者指导负重锻炼。
3 观察指标:(1)对比2组患者术后第1天、7天、14天时的肢体周径,先将胫骨结节周径、内外踝连线周径、足跟间及内外踝周径进行连线,之后对其径线进行测量;(2)对比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法进行测量,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3-6分为中度疼痛,6-9分为重度疼痛,>9分为剧痛;(3)对比2组患者的平均消肿时间;(4)对比2组患者术后第1天、7天、14天时的肿胀程度,皮肤无肿胀为正常,患肢皮肤稍有肿胀、皮纹存在为Ⅰ级,患者的患肢皮肤消失,稍有肿胀,温度稍高为Ⅱ级,患者的患肢温度较高,患肢肿胀,皮肤严重肿胀且无皮纹,出现张力性水泡为Ⅲ级。
5 结果
5.1 2组术后1天、7天、14天时的肢体周径及平均消肿时间对比:术后1天、3天、7天时,观察组患肢周径和平均消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1天、7天、14天时的肢体周径及平均消肿时间对比
5.2 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n)
5.3 2组患者术后第1天、7天、14天时的肿胀程度对比:术后第1天、7天、14天时,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第1天、7天、14天时的肿胀程度对比(n)
讨 论
骨折患者早期容易出现患肢肿胀,若处理不当,会出现骨折愈合时间延长、创口感染等并发症,延长了骨折恢复时间[5],同时因骨折术后患者的筋膜间隙内肌肉会出现出血肿胀情况,增加了间隙内容物的体积,从而增高了静脉压,导致渗出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内容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肿胀进一步加重[6-7],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采用合适的护理措施进行消肿,本文将护理干预措施用于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中,疗效显著。
本文结果表明,术后1天、7天、14天时,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周径、平均消肿时间、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7天、14天时,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护理干预措施可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及防范指导,对患者的创面恢复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同时采用术后康复指导及红外线辅助治疗等方法及时改善患者的肿胀情况,降低其术后疼痛及骨折损伤,同时可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也进一步改善了骨折术后肿胀程度[8-9]。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四肢骨折患者肢体的肿胀效果,缩短患者的消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