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与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运用体会
2021-05-12付娜娜聂玉婷
付娜娜 聂玉婷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中医;急救;护理;针刺;穴位按压
高热惊厥是儿童期非常常见的一种惊厥性疾病,容易发生于3个月~5岁年龄段的婴幼儿群体,患儿发病时伴有发热症状,而且易反复发作,无颅内感染、急性电解质失衡等其他病理改变[1]。由于患儿年龄小,考虑到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重点保障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因此中医方法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在中医学中可以将小儿高热惊厥归为“惊风”“急惊风”等疾病范畴,并概括为痰、热、惊、风四证,临床应当遵循一定的治则治法,注重清热、镇惊、豁痰,只有这样才能解热驱邪,治病治本,防止复发[2]。为观察和总结中医急救与护理措施,为小儿高热惊厥的中医干预提供参考,选择本院收治的120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高热惊厥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有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8个月 ~5岁(3.31±0.80)岁;对照组有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29例,年龄6个月~4.5岁(3.4±0.7)岁,两组患儿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高热惊厥,体温在37.5 ℃~40 ℃,伴咳嗽、呕吐、鼻塞流涕等症状,经临床检查确诊;(2)病程<48 h;(3)患儿家长对此次研究完全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临床诊断为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2)依从性差,不按规定要求配合治疗;(3)病情恶化迅速不宜接受试验观察。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如下。解开患儿衣领,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采取物理降温方法;遵医嘱给予患儿止痉药物苯巴比妥5~10 mg/kg,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
观察组此基础上采取中医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如下。护士接诊时首先给予患儿穴位按压,对印堂、合谷、太冲等穴位以揉法或按法重掐80~100次。取人中、太冲、合谷穴位,施行捻转泻法,向上斜刺,留针20~30 min。在患儿惊厥发作时,身体前屈掐住委中穴,身体后仰掐住膝眼穴。取双侧耳尖穴,以点刺手法治疗,取5号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指导家长将患儿抱于膝上,按摩耳尖至充血,碘伏消毒,捏紧耳尖处,将针尖露出2~3 mm迅速刺入耳尖,挤压出血后用消毒棉签擦拭血迹按压止血,每隔12 h治疗1次,3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在实施治疗时需要注意操作力度,双手洗净,指甲剪短以免划伤患儿皮肤,治疗室应当温暖适宜、光线适宜。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治疗后体温及其他症状和理化指标,将疗效等级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痊愈为治疗后12 h内体温即恢复正常,下降至37℃以下且不再回升,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好转为治疗后24 h内体温恢复正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为治疗后24 h体温未恢复正常或反复,理化指标、临床症状等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计算总有效率,为痊愈、好转例数的和与总例数之比。(2)中医证候积分。将体温、恶寒、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体征作为观察症状,根据症状轻重进行分级评分,Ⅰ级(0分)为无症状;Ⅱ级(1分)为症状轻微;Ⅲ级(2分)为症状较重;Ⅳ级(3分)为症状严重,统计和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积分。(3)治疗依从性。观察患儿治疗期间的依从性表现,10分依从性优、6~9分依从性良好、5分以下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中医证候积分作为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等技术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分别进行t与Fisher χ2检验。若P<0.05时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依从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熱惊厥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高热惊厥指3个月~5岁婴幼儿发生的惊厥,无颅内感染等其他特定原因,典型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惊厥,在发作前伴有38.5℃或更高的发热症状。祖国传统中医最早关于小儿高热惊厥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此之前往往将其与痫症混称,宋代开始将痫症与惊风区分开来[3-4]。根据小儿高热惊厥的证候特点,应属中医中的“惊风”之证,在古代惊风是小儿时期的急危重症,由多种原因引起,可概括为痰、热、惊、风四证。热盛则会生痰,痰盛则会生惊,惊盛就会引发手足挛急,关窍不通,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小儿高热惊厥的病机及四证之间的内在联系[5]。热与风均是小儿容易受到外感之邪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冬春季节气候交替时,小儿体质薄弱,内里机能不全,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影响,外邪由表入里,从而生热、生风。惊是本病的典型证候,之所以称为惊,是因为患儿发作时往往大惊而发搐,如见异物,呈惊恐状,往往神志不宁,睡中容易惊醒[6-7]。
高热惊厥作为儿科常见病,一般发生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当患儿体温高于39℃时就会发生惊厥,而且惊厥非颅内感染或其他器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所致。小儿高热惊厥可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复杂性高热惊厥可能遗留并发症,影响患儿健康成长,因此需重视急救护理。常规急救护理措施主要采取降温、控制惊厥等措施,但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反复发作,从中医角度分析,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包括:(1)小儿机体柔弱娇嫩,禀性纯阳,季节变化时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生火、生痰引发惊厥[8]。(2)痰浊往往内恋不出,加之小儿脾胃发育不健全,容易失去脾胃健助从而导致痰浊内滞,反复触发外邪,阻碍络窍反复惊厥。(3)脏腑较弱发育不足,尚未完全成熟,无论是肺不足还是脾不足都无法卫外固表,这也是导致小儿屡遭邪入的根本原因[9-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中医急救与护理措施后,总有效率更高,中医证候改善更为明显,而且患儿的依从性高,配合度好,治疗过程顺利,治疗效果理想,可知中医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由于高热惊厥病情变化迅速,因此临床治疗时需要快速降温、止惊,同时配合中医方法,尽快控制惊厥发作,降低体温,控制病情发展。穴位按摩、针灸、推拿等都是传统中医学的精华疗法,通过多种方法对穴位、经络等进行刺激,从而祛邪扶正,调和阴阳,促使经络通畅,达到疾病治疗目的。其中按摩与推拿疗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能够避免口服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临床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合理取穴规范操作,即能获得显著效果。中医急救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在进行中医急救时,需要注意安抚患儿情绪,防止哭闹影响治疗,同时对患儿家长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家长掌握基本护理知识,对高热惊厥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院前急救处理,最大限度减轻高热惊厥对患儿健康的影响,为院内急救治疗争取更多时机。
综上所述,对高热惊厥患儿采取中医急救与护理措施,能够迅速降温止惊,患儿配合度好,具有良好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