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评估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和儿童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2021-05-12罗观先吴丽娜凌丽莉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5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罗观先 吴丽娜 凌丽莉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评估;儿童体型

学龄前儿童是儿童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大脑发育已经逐渐成熟,虽生长速度与婴幼儿时期相比开始减慢,但身高、体质量匀速增长使得该期儿童需要更多的营养摄入[1]。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对儿童智力发育及后期入学造成不可逆转的缺憾[2]。儿童饮食行为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和进食环境,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会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儿童饮食行为和儿童体型存在因果关联,儿童的饮食行为直接影响其体型发展,其中学龄前儿童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3]。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评估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和儿童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20年10~12月体检的学龄前儿童中,随机抽样选取251名研究对象。所选儿童中,男127例,女124例,年龄3~6岁,平均(3.16±1.19)岁;剖腹产87例,顺产164例;出生体重1.80~4.90 kg,平均(2.20±0.12) kg。儿童及家长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纳入标准:(1)儿童无影响体格发育的疾病;(2)年龄3~6岁;(3)儿童为该地区常住人口。

排除标准:(1)儿童监护人无法正常交流者;(2)近三个月内患有胃肠道疾病者;(3)可能患有导致饮食改变的慢性疾病患儿。

1.2 方法

調查员向儿童的监护人发放本研究所需问卷,并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身高、一般资料等,参照《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4]评估饮食行为,包括32个项目,主要分为食物响应、食物喜好、渴望饮料、进食缓慢、挑食等八个维度,每个项目根据儿童具体的饮食行为分为从来没有(0分)、偶尔(1分)、有时(2分)、多数(3分)、总是(4分),分数越高表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越明显。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饮食行为比较,通过对儿童性别、年龄、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状况对儿童饮食行为进行比较。

(2)儿童营养状况评价,BMI=体重/身高2[5]。计算儿童BMI的Z分,BMI-Z小于P5时为低体重,BMI-Z处于P5~P85为正常,BMI-Z处于P85~P95为超重;BMI-Z大于P95为肥胖。

(3)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的一致性,监护人根据儿童的体型判断儿童营养状况,主要分为偏瘦、适中、偏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Fisher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饮食行为比较

女童过饱响应得分高于男童,男童渴望饮料得分高于女童(P<0.05);年龄越小,过饱响应、进食缓慢和情绪性饮食得分越高(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食物喜好、挑食、情绪饮食减少得分越高(P<0.05);家庭经济情况与儿童饮食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监护人自评与儿童饮食行为关系

食物响应和食物喜好得分在低体重组较低,超重组、肥胖组较高(P<0.05);进食缓慢、过饱响应、情绪饮食减少得分低体重组较高,超重、肥胖组较低(P<0.05),见表2。

2.3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的一致性

学龄前儿童的真实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自评状况的一致性较差,其中超重肥胖一致率最低,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虽然儿童发育迟缓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儿童超重、肥胖以及贫血等多种儿童营养问题频发,作为儿童的监护人以及师长在此时期应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与指导,帮助儿童健康饮食[6]。超重可能是过度进食及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不足及行为偏差、遗传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或某些药物导致营养不平衡的结果。然而,“单纯性肥胖”是最常见的,与能量消耗(热量过剩)相比,从食物中提供过多能量的结果。今天的生活方式促进了肥胖的发展,缺乏体育锻炼、久坐的生活方式和能量丰富的饮食是身体脂肪堆积过多的主要原因。由于不恰当的饮食行为,孩子消耗了过多的能量;而且他们的饮食缺乏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元素。这类不良饮食习惯的例子有:不吃早餐、喝含糖饮料、“经常外出就餐”和“情绪化进食”。饮食习惯通常形成于幼儿时期,父母在他们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8]。

本研究引用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全面反映儿童饮食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童过饱响应得分高于男童,男童渴望饮料得分高于女童,年龄越小,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低,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儿童的不良进食习惯评分越高,表明儿童性别、年龄以及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问题的主要因素,与刘芝究等[9]研究结果相符。女孩比男孩更渴望饮料,可能与女孩喜欢甜食有关。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饮食相对丰富一些,导致儿童容易出现挑食行为,进而会导致儿童微量元素、蛋白质等营养素缺乏,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降低以及贫血,甚至会影响亲子关系[10]。监护人自评不同体型儿童偏胖组进食缓慢、情绪性饮食得分较低,偏瘦组较高;偏胖组食物喜好得分较高,偏瘦组较低;两组的挑食与渴望饮料的得分均高于适中组,表明儿童饮食行为不同导致儿童健康状况不同。

本研究中学龄前儿童的真实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自评状况的一致性较差,其中超重肥胖一致率最低。吴晓晨等[11]调查发现,超重儿童中62.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体型一般,这可能与“胖儿是福”等传统观念有关,但肥胖儿童的血脂高于正常儿童,会导致儿童患上呼吸道、高血压等疾病,从而引发其他疾病,提示监护人应树立正确的喂养观念,定期进行体格监测,适当摄入鱼类海产品,避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基于本研究结果,控制学龄前儿童体质量以及饮食行为,具体有以下措施:制定合理食谱,要求儿童不要过多食用某种食物;其次为肥胖儿童定制运动计划,培养运动习惯,逐步改善其饮食习惯[12]。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密切相关,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营养状况一致性较差,塑造监护人正确饮食观念和健康的家庭饮食环境对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
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龋病情况影响的调查研究
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探析
学龄前儿童家具发展趋势研究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宜春市袁州区学龄前儿童家长用药行为研究
苏北地区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