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2016-11-10刘丽琴
刘丽琴
摘要:中医文化正踏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医英译取得一定成就,但误译现象也广泛存在,主要体现在意义不对等、内在关系被模糊、文化因素被忽略、英语文法习惯被忽视四个方面。中医英译的误译势必将导致对中医应有之义的误读,作为译者,应当尽量规避这些问题,保证中外的顺畅交流。
关键词:中医;英译;误译现象
在大量的中译英译作品中,优秀作品存在,但诸多因素所导致的误译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不仅是对中医应有之义的误读,也将妨碍到中外的顺畅交流。具体而言,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意义不对等
中医英译讲究对应性(proper equivalent),即译名的词义要与中文词义相对应。所谓的词义,不是字与字的一一对应。但有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未能领会到这一原则内涵,出现一种望文生译的现象,即不经过对中文词义的仔细推敲,仅仅是凭借中文的字面意思,就进行生硬翻译,从而导致误译。举例而言,中医理论“肝生于左, 肺生于右”这一术语,有译本将肝翻译成“liver”,肺译为“Lung”,倘若国外读者一看,则会纠结,按科学来讲,肝本在身体的右侧,肺在纵膈两侧,就翻译的结果来看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而实际上,中医词义里的“肝”其实指的是“肝气”,应该译为(hepaticqi),“肺”指的是“肺气”,应译为(pulmonaryqi)。“肝”与“肺”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解剖概念,单纯地指人身体内的器官,而在中医里则是一种功能概念,其包含的范围不仅指器官,还包括脏腑所化生的气血等,其词义与词的字面意思区别甚大,倘若就字面意思进行生搬硬套的翻译,势必将影响其翻译效果。从某种层面而言,中医英译中有许多的术语、概念内涵太深,导致有时译语中相对应的概念很难与之匹配,甚至找不到译语能够与之相对,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这也就出现了英译中的音译,如中医的“阴阳”译为“Yin,Yang”,“气”译为“Qi”,以免出现理解错误。
二、内在关系被模糊
在翻译中,译文的准确性不仅仅只包括指对文意准确无误的表达,还要兼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结构对应,“只有在无损基本原意的范围内,不拘泥于原文文字而进行必要加工方能让西方读者喜闻乐见。”[1]汉语言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意义。特别是中医理论,本身就博大精深,三字或四字术语有时隐藏了特定逻辑关系,而对这一逻辑关系的理解将直接导致接受对象对于理论本身的理解。“翻译时,不仅要注重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还应兼顾不同结构中的隐性逻辑”。[2]译者只有在对中医术语包含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刻理解与意会之后才有可能达到翻译的真实与准确,但在翻译时,但这一过程中由于中英语言本身的区别以及译者本身的理解导致误译现象大量存在。举例而言,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之下,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也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3]。“阴盛阳衰”,指的是这一动态变化中个体体内失衡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所包含的意思是阴邪侵入人体,造成人体体内阴寒之气亢盛,阴气太盛则将导致阳气大伤,继而造成阳衰这一病变。从逻辑意义上而言,“阴盛”为因,“阳衰”为果,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逻辑,但是有的译者将该术语翻译为“exuberant yin and deelined yang”。”“and”在英语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和”,与原有词义相比,译文词义之间成为一种并列关系,二者并无先后之分,丧失了原有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译文自然将导致词义理解的错误。
三、文化因素被忽略
所谓的文化。广义上来说,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其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一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组织形式等。语言,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其与文化关系紧密。任何语言的存在与发展都植根于具体的文化土壤,文化的发展也依赖于语言这一载体。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语言只有反映文化才能产生意义,因此,翻译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换,达到翻译的目的,反之则会导致翻译晦涩难懂,影响翻译效果。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差距,中医英译中难免会出现纰漏。举例而言,张仲景的《伤寒论》有“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这一理论,“更衣”在这里的意思指的是上厕所,这与文化习俗有关。在古代,中国的上层阶级中上厕所有换衣服这一习惯,这是中国文化里所特有的。对于古代文化有了解的中国读者对于这一词的含义尚能理解接受,但是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则需加以解释或引导了,但有的译者不顾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将其译为“change clothes”,忽视了这一术语的取类比象的特殊性,完全背离了应有之义,忽视其中的文化内涵,继而造成误译。
四、英文语法习惯被忽视
“翻译既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也是比较两种语言的过程。”[4]汉语与英语是两种迥异的语言系统,无论是文字本身还是附着在文字上的思维方式都存在有很大的区别,语法习惯便是其一。一种语言的语法习惯规定了文字单位的组合方式、类型以及表达语意的规则,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翻译过程中译文是否符合语法习惯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与可理解性。中医英译中的误译现象的存在也与这一因素息息相关。举例而言,“落枕”,正确的翻译应为“stiff neck”,但有译者将其翻译为“loss of pillow”或为也有“loss of neck”,“loss”与“neck”或“pillow”的搭配在西方人看来不符合其语言搭配习惯,势必会让人啼笑皆非。如 “清热补血汤”被有的译者翻译为“clear heart and supplement blood decoction”,如此翻译让人费解。按英文的翻译习惯来说,一般会采用复合形容词作定语来修饰名词,因此正确翻译应为“heart-clearing and blood-supplementing decoction”,如此才能一目了然。在翻译中,要做到“信、达、雅”,不仅要考虑文化的因素,还要正确地运用英语的语法规则,尽量站在国外读者的角度,运用英文用词的熟悉搭配习惯以及表达方式,这是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想消除上述的误译现象,更好地传播中医文化,我们作为译者要注意以下这几点。首先,译者要不断加强自身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只有自己对所译内容有清楚的理解,才能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其次,译者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有意识地规避由语法习惯将会带来的潜在问题。第三,译者须广泛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尽量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以符合文化习惯与社会常识的方式对译文进行阐释。最后,译者还要学会反思,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误译中吸取教训,避免犯错,这是避免误译的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赵丽梅.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看中医英译[J].环球中医药,2011(11):479.
[2]郑超凡.中医名词翻译词典中的几种误译情况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6(04):494.
[3]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2.
[4]唐宓,刘开富,刘筱筠.误译的原因与对策——从语言的差异性分析中英文误译[J].科技信息,2007(1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