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FGF-21、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肝酶的影响
2021-05-07王晶璞卢燕王会
王晶璞 卢燕 王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诊断的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5.28±8.39)岁;BMI 28~35 kg/m2,平均BMI(30.85±2.94)kg/m2;平均腰围(96.48±6.95)cm;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5.51±8.42)岁;BMI 28~34 kg/m2,平均BMI(30.69±2.90)kg/m2;平均腰围(96.55±6.92)cm;2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糖尿病指南2017版》[5];② BMI≥28 kg/m2;③既往未服用过相关糖尿病药物;④患者自愿参与。
1.2.2 排除标准:①严重急、慢性糖尿病并发症;②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疾病;③合并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神经系统疾病;④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⑤精神疾病。
1.3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统一的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采取相同的饮食、运动及生活干预方式。计算食物热量,并计算每日所需食物摄入量,降每日热量摄入控制在25 kCal/kg。通过跑步机控制运动量,跑步机速度设置为80 m/min,每天跑步75 min,每日的跑步距离为6 000 m[6]。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片(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0.25 g/片),1 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丹麦Novo Nordisk A/S生产,规格:3 ml∶18 mg)皮下注射,0.6 mg/次,1次/d。均连续治疗16周,若发生低血糖,适当降低药量[7]。
2 结果
2.1 2组患者BMI及血糖指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BMI及血糖(FPG、2 hP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FPG、2 hP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BMI及血糖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FGF-21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FGF-2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FGF-21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酶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血清肝酶(ALT、AST、GG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酶水平比较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比例比较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糖尿病在临床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左右[8]。肥胖与2型糖尿病有密切关联,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也逐年升高,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其机体糖脂代谢更为紊乱,伴有明显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治疗的关键在于增加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9,10]。
基础胰岛素治疗能短期内控制血糖,补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部分[11]。但长期应用可加剧胰岛β细胞的破坏,大幅升高体重,有明显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并增加了远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12]。因此,对于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推荐胰岛素治疗。
利拉鲁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和胰岛β细胞上对应的受体结合,活化蛋白激酶,促进胰岛β细胞的生长,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抑制胰高血糖素,改善胰岛功能[13]。药理分析显示,利拉鲁肽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调节下游信号通道分子表达,调控胰岛β细胞的代谢,抑制凋亡。利拉鲁肽对血糖的调节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只在高糖状态下才有降糖作用,而在正常血糖状态下不产生降糖作用,达到“智能降糖”的效果,因此长期使用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14]。此外,利拉鲁肽还可调节中枢,延缓胃排空和减少食物摄取,不仅可以减少皮下脂肪,还可以调整内脏脂肪的消耗,达到控制体重、降脂的目的[15]。体外研究表明,利拉鲁肽能减少LDL-C对胰岛β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拮抗IL-1诱导β细胞凋亡,保护β细胞的功能,增加β细胞增殖[16]。另有研究证实,利拉鲁肽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17]。因此,利拉鲁肽在降低血糖、保护胰岛功能的同时,还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控制体重,并可抑制远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
FGF-21是一种新型的内分泌相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其可下调骨骼肌蛋白激酶Cθ和肝细胞蛋白激酶Cε,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Akt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等多种途径,发挥生物学作用,调控胰岛素敏感性和全身葡萄糖代谢平衡,降低肥胖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18,19]。当机体血糖升高时,机体处于一种“FGF-21抵抗”状态,虽然血液中FGF-21 水平升高,但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甚至达不到改善肝脏及外周胰岛素抵抗的效果。而当机体血糖降低后,“FGF-21 抵抗”状态改善,FGF-21 水平随之降低[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