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模式在现代学徒制育人中的应用探索
2021-04-23曹吴玮罗宣
曹吴玮 罗宣
【摘 要】本文针对“双导师”模式建设现状、成效以及高职院校“双导师”模式建设的问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保障共同利益;完善考核制度,强化团队效应;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多方对接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双导师”模式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26-03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对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实践探索已开展多年并取得成效。我国于2014年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开启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涌现不少优秀试点院校,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但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师资力量薄弱、企业参与程度不足、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学生实训条件差、育人成果难以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等。
“双导师”模式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导下,基于现代学徒制“双重主体”“双重身份”的特点,以产业学院为平台,针对现代学徒制推进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生实训教学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在“双导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目前阶段“双导师”模式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双导师”模式建设现状与成效
“双导师”模式即一名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由两位导师负责共同指导。校内导师由本校专任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对学校所开设专业课程的教学。企业导师由企业从事相同专业工作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等产业学院为平台,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项目班”等具体形式,与本地企业联合招生,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从合作企业引进杰出技能人才,围绕企业技能人才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大师为引领,校企联合打造稳定、多元、互补的“双导师”模式教学团队。企业导师从企业引入真实项目,以岗定课,生成工单课堂,并定期到工作室指导项目制作,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项目考核。
“双导师”模式对现代学徒制育人而言是解决师资问题和实训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能有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一)学生能力提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教协同创新学院采用“双导师”模式对英才班学生进行培养,在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员通过职业体验、企业导师讲座等方式认识企业、认识岗位。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的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跟岗实习,第五学期学生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带领下学习专业课程,第六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岗前实习。通过引进企业导师,学生在校就获得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训机会,从而使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增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通过企业导师导学和项目体验,学生能够提前对将来的就业岗位有深入了解,促使他们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意识地在三年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全面素质明显提高。
(二)师资力量提升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接部分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工作。校企联合建设“双导师”模式教师团队,通过角色互换、岗位互换、共建项目、双向挂职锻炼等措施,推动校企交流与合作,丰富校内专任教师项目制作经验并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专任教师缺乏项目经验、脱离专业前沿的现状,弥补职业教育资源的短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三)校企合作增强
以打造“双导师”模式为契机,促进校企人员的交流和合作。学校导师可以在教学指导、岗位互换时得到科研素材,企业导师在科研中也能得到来自学校专任教师的理论协助,通过横向课题等方式,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并且都能从中获益。
二、高职院校“双导师”模式建设问题
(一)企业参与动机不足,企业导师教学理论跟不上
企业以逐利为目的,现代学徒制成果在短期内难以很好地体现企业利益,企业甚至由此引发担忧。一是担忧分派骨干参与“双导师”模式团队的教学工作会导致企业人力不足,二是担忧让学生进入企业场景参与生产降低企业短期生产效率。部分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这样的长期人力培养成本,部分大企业也缺乏深度参与的动力,不愿意将企业内部担任要职或关键岗位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派到学校参与教学活动。
对企业导师个人而言,教学是兼职行为,并不对其在本单位的绩效评定产生直接益处,与个人职称评审、職位晋升关系不密切,所以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足。企业业务繁忙的情况下,企业导师到校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企业导师虽然具备娴熟的岗位技能,但部分企业导师本身学历层次较低,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也没有经历教育教学理论系统培训,大多数只能按照在企业带新人的方法直白、笼统地讲述一些操作内容,未掌握系统、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因此,企业导师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师资稳定性有待提升,团队衔接存在缝隙
“双导师”团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建。近年来学校扩招速度加快,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学校本身师资就存在一定缺口,新教师所占比例过大,校内导师团队的教学质量亟待提升。而本土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导致企业导师队伍不够稳定。因此,无论是学校导师或企业导师,整体数量都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并且由于企业导师不属于学校人员,通常在团队中的定位不明确,在教学上只起到辅助作用,在教学档案管理上也比较松懈,学校也不便对企业导师进行督促和考核,一旦出现企业导师更替,新旧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接往往又带来教学管理问题。整个“双导师”团队稳定性不足,教学的延续性、系统性受到极大影响。另外,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参与意愿、管理方式、办学理念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各异,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沟通不足,虽然各司其职、分工较为明确,但没有科学有效的统筹,教学衔接经常出现问题。
(三)学科与产业有偏差,教学内容仍需改进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产业发展也呈现多学科技术融合的趋势。传统工业也面临着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升级带来的挑战。大多数高职院校近年来也纷纷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一些教学补充和调整,但是专业设置仍以传统学科为主。以岗定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单一学习某学科理论知识的问题,驱使学生以完成课堂工单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多方面学习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但总的看来,教学内容仍缺乏系统性的转变。各现代学徒制育人项目的教学内容涉及多少新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怎样进行补充教学,仍然主要取决于导师团队的认知和观念,由此带来标准不固定、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三、“双导师”团队师资力量发展策略
(一)深化产教融合,保障共同利益
校企共赢是双方达成长期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现代学徒制育人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根源于产教融合深化程度不够,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构建产教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保障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统一校企育人目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政校行企可以以契约合作的形式共建产业学院,以重点专业为试点,由二级院系负责人和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分别担任校企双方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研究和决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多主体育人过程及其管理办法,明确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方式和教学资源利用及其管理办法。多元主体协同,形成产业学院“共建共商共治”管理运行与保障机制,实行相对独立的多主体民主化决策。各主体共定计划、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构建市场运营主体和现代学徒制育人平台双重身份,围绕产业需求设立项目,共同开展研发和市场化运营,所获收益按照契约和项目中各方提供资源占比分配。依托独立市场化运营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既可以通过共同利益有效地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企业导师的参与动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深度参与项目实践,同时避免对企业生产产生明显的短期负面影响。
(二)完善考核制度,强化团队效应
运用管理制度,规范导师团队的行为,才能对“双导师”团队形成有效督促。一是政府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育人项目提出指标要求,以促使企业真正重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再由企业对派出的企业导师进行督促,使企业导师的教学工作与企业导师在本单位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挂钩,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导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二是产业学院出台明确的管理办法,建立系统完善的“双导师”考核评价制度,明确企业导师的定位,着重考察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能力。例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中建立了明确的“双导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要求校企相关人员经常性深入课堂听课。学校教学督导对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督导,企业人力资源部对企业导师带徒进行督导,学生对教师、师傅进行评价。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企业导师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人力资源部,校企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规定“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准入淘汰的条件,采用滚动聘任等方式过滤不合格导师。制定企业导师的薪酬补贴和奖励办法,进一步激励企业导师切实参与“双导师”团队协作,调动校外导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明确企业导师属于产业学院的正式师资,建立“双导师”教学团队信息资源库,实现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主导。定期开展“双导师”团队内部教研活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相互培训,增强团队交流,帮助校内导师熟悉实操内容,提升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并形成完善的教学材料上交报备。
(三)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多方对接
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是“双导师”模式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在已经实现以岗定课、以课堂工单驱动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调研岗位需求,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群,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群设置。实现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对接,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对接,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对接。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包含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全方位覆盖的有岗位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结合“1+X”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对标“1+X”标准,将行业证书考试引进课堂,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西康之桥护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及在方养老机构联合成立的广西智慧康养产业学院,在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将社会工作者和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大纲与多门课程有机结合,将校内教学与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学生考取的X证书可抵一定的学分。同时,将技能证书与技能比赛挂钩,开启证、赛、课学分互认通道,减少学生的重复学习。在教学的执行过程中,还可以依据产业需求和市场变化,以企业导师开设专业选修课、方向班或“大师工作室”额外开放针对式教学等方式灵活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
“双导师”模式是现代学徒制育人的重要内容。我国“双导师”模式经过一些本科、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日趋成熟。但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双导师”团队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教学内容没能充分体现“双导师”模式的最大效用等问题。随着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双导师”模式应用与发展的基础将会更加稳固,而导师团队管理、考核以及课程内容的调整将是未来“双導师”模式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运用制度将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团队,使双方相互促进和提高,共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产业实现对接,才能使“双导师”模式在现代学徒制育人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凤华.就业导向下高职动漫专业“双导师”模式育人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12).
[2]韩利红.社会互赖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
[3]张爱琴,张蕾,龚小涛.浅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J].山西青年,2021(5).
[4]翟志永.高职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师资队伍构建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19).
[5]李春燕.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3).
注: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的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087);2020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课题“基于产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LZZJS2020C009)
【作者简介】曹吴玮(1988—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文化传播;罗 宣(1979—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编 黄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