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2017-01-05李可敬白滨程华
李可敬 白滨 程华
摘 要:重点探讨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如何培养,通过对全国重点技工院校和企业调研,分析技工院校培养技师效果不佳与企业对技工院校培养技师认可度偏低的主要原因。进而引出“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以北京市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内涵、培养路径、管理过程以及实施效果。“双导师”培养模式是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在未来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与企业共同成长,实施校企协同发展战略,共谱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篇章。
关键词: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21-06
一、研究背景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引发对高技能人才旺盛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提出,要“突出高端引领,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首都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围绕首都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明确指出2015年末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80万、2020年达到120万。“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达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5万人的规模。此外,《<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提出聚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例超过30%。
(二)企业对现代技师的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技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保障部于2006年对技师提出了新的概念。传统技师,主要负责特定岗位具体工件加工、研发;通过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地探究、积累经验成为拥有绝招绝技的“行业大师”。现代技师,负责完成整个生产线的技术维护与工艺整合等任务;不仅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具备整个生产线的现场管理能力、组织与指导员工技能培训的能力,运用已有工作经验和规律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不同工作领域的迁移能力以及复杂性沟通能力等非专业性技能。
(三)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通过院校走访调研以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培训会”、“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班”等途径,以发放纸质版或电子版调研问卷形式,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10余所重点技工院校(预备)技师培养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在被问及“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的满意度”时,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满意度较高,分别占60%和80%。相比较下,学生在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分别占10%和20%(如图1所示)。
调研“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满意度”后,接着问及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师资队伍薄弱和缺乏行业企业支持是两大影响因素,占65%。其中,师资力量薄弱是很多技工院校培养技师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出,师资队伍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企业经验,教师数量不足等方面。(如图2所示)
通过对全国重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模式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技工院校在培养学制技师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困难:其一,师资队伍薄弱,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尽管参加过多种培训,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是对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要求以及规范,与行业专家相比依旧存在着一定差距,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关键技术、关键能力等核心点的把握不到位,影响技师培养质量。其二,教师教学观念亟需更新,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始终的基本要求,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企业关注的核心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更需要关注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三,学校以模拟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技师阶段学生的发展,例如,某学院在培养中级工、高级工学生的过程中,坚持开展以代表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以行动导向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制技师阶段的学生,仅限于校内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多元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其四,学校学习环境、文化、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与企业差别大,虽然学校实训室、厂房等一体化教室具备高端设备,虽然技师培养过程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技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但是,校内技师培养缺乏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工作组织形式等)对技师学生能力的历练。情境学习理论强调,行动是基于情境的。人不是根据内心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基于真实情境,默会知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模拟的学习环境以及仿真的工作任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来的技师在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是会受到企业质疑的。那么如何来提高企业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的认可度呢?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
基于国家、社会、市场对新型技师的需求,笔者对学制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大量实证探究。以北京市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内涵是什么?如何培养学制技师(主要从培养路径和管理过程两个维度进行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如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以企业深入调研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结合学生学习过程材料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深入探究。
三、研究现状
(一)传统技师培养研究现状
传统技师培养主要采取自学成才或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虽然培养出技能过硬、有绝活、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但培养时间长、工作岗位受限,不能满足科技和工艺日新月异的需要。传统技师主要定位在具体的岗位上,负责单一工件的加工。他们技术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依靠持续地积累经验。
(二)“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现状[1]
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学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性意见》(粤人社发[2012]178号)提出:“在全省学校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广东特色的‘校企双制办学制度。”2013年3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广东省30家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示范学校试点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
“校企双制”办学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校企双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技工教育,学员身份主要是全日制学生;二是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主要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弹性学制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学员身份主要是企业员工。
“校企双制”技师培养是通过“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等形式,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与管理,培养师资,运用技师的企业考评方式开展的一种技师培养模式。“校企双制”的技师培养模式倡导“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订招工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建设、开发课程体系、搭建管理队伍、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施教育教学、开展考核评价和产学研服务”等。
(三)“双导师制”技师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国内“双导师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双导师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职业院校学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2009年以来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后才开始受到较多关注,研究成果的形式以期刊文章和新闻报道居多,论著暂时没有,学位论文也比较少。
“双导师制”更多以对策的形式出现在诸如“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教育”等研究主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教育层面,对“双导师制”概念界定有着不同的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做法。近年来,“双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主要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技术工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是以就业为导向“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2]。
国外并没有严格的“双导师制”说法,但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实施“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美国,以“实习教师”、“合作教师”、“学校指导员”三方组成。根据三方各自的角色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各自的责任,合作教师和学校指导员根据实习导师的情况,彼此沟通,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在单位的实习进度。英国,学生的指导教师分为两类指导老师,一类是学科教学教师,一类是教育与专业学习教师,这两类老师彼此协作,共同对学生负责。在职业教育层面,德国“双元制”是本土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由校、企共同实施[3]。
四、研究发现
(一)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内涵
教授童华强曾提出,“双导师”指为学制技师班学生配备2名导师,其中1名来自企业在职技术专家,1名为校内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技师学生的项目学习和企业实践[4]。这种培养模式确保师资质量,既满足培养学制技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需要,又满足对企业核心技术、技能方面的需求。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由纯粹的学校培养转变成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内代表性工作任务”到“企业内真实生产课题”为载体的学习过渡,实现了专业知识、技能与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衔接,体现了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双重培养,由学校单方评价转变为真实的校企双方评价,做到了学校、企业学制技师培养的融通[5]。通过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到学制技师的培养,学制技师在学习中直面研发生产中的难题,通过参加技术攻关、生产校验等,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把技师学生与企业员工组合起来为完成同一项任务而工作。学制技师与企业生产任务直接接触,作为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在企业中扮演一个合法的角色,在工作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从知识体系、技能结构、生产规范、人际沟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进行训练,不但实现了对技师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组织整理、优化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社会能力上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养成和培育,切实达到了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皆优的新时代技师要求[6]。学制技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知识,还有完整的工作情境知识,包括组织、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合作知识等等。技师学生通过行动与具体工作实践的反映,领悟、学习企业的社会情境知识,实现技师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升[7]。此外,在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合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扩展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个体行动的“角色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该培养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培养技师主观能动性、不断自我优化和自我负责的意识,使技师学生能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获得职业行动能力[8]。这才是技工院校技师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使纯粹的院校培养模式转变成校企合作技师培养模式,使校内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为规范和推进知识技能型学制技师的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技师毕业生的满意度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后备高技能人才,诸多技工院校研究学制技师培养方法。下面以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的路径和管理过程。
1.培养路径。通过对该技师学院技师培养深入研究,总结出一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路径(如表1所示)。
2.“双导师”学制技师管理过程。在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校企协作、工学交替、课题引领、双师培养、全程监控、多方考核的原则。前期准备阶段,“选企业”、“选导师”、“选课题”。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企业学习的过程监控,学生需要按时提交工作日志、周记以及工作总结;企业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周评价;学校导师需要按时到企业回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考核阶段,学院遵循“校企双评,多元考核”模式,考核内容包含学生工作态度、工作素养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企业课题学习和完成情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如图3所示)
(三)“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技师培养规模增大。该技师学院“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开始于2013年,最早试行于数控加工专业,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从已毕业技师人数上看,“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图4所示)。
课题组成员在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时,通过对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对学院技师培养质量以及孩子就业去向满意度高达95.8%。该学院技师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培养质量高,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认可。
2.技师优质就业。以数控系为例,目前为止“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共计136人,技师考评通过率100%,就业于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五院、北京机床研究所、CAXA、清华大学等单位,实现优质就业。(如图5所示)。
数据表明,该技师学院数控系“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就业去向非常乐观。70%技师学生优质就业,就业于航天三院-159厂、航天二院25所、航天二院-283厂等航空航天企业,北京机床研究所、北车集团、精雕科技等高端设备制造企业,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留校从教。技师们进入企业和院校后,主要从事导弹、卫星零件加工,导弹装配与调整,机床零件生产、数控加工、精密检测、担任学校一体化教学等核心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民营企业、私有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主要从事设备维修、零件装配、机床装配与调试以及机床维修与售后等工作。
3.企业对技师认可度增高。在课题组对北京市49家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到双导师技师学生在工作中的优势时,企业对“双导师”培养模式下技师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满意度高达80%-85%,对“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满意度高达60%-65%(如图6所示)。
综合数据表明,“双导师”培养模式下,该学院学制技师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技师“吃苦耐劳、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强”等特质得到就业单位认可。
4.技师离职率降低。通过对该技师学院近几年技师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以数控系为例),学生离职率不断下降,企业对学生满意度不断提升。尤其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后,学生的离职率降低至14.29%,42名学生中仅有6名学生出现离职离岗现象(如表2所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也有助于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可借鉴、可传播、可推广的新型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目前学校教学资源局限性的困境,如:实训设备、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提升技工院校教学效果。能够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如:顶岗实习学生学习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学习权利被剥夺成为流水线工人等问题,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在相关行业、企业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首都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修理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不断扩大技师培养规模;有利于技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企业认可度、满意度;有利于企业人才储备,实现校、企、生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士林,辜东莲,李宗圆,等.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M].中国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2015.8.
[2]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华强.院校学制技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4(Z1).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6]莱夫(Lave, J.),温格(Wenger, E.).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7]徐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
[8]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4-55.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