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1-04-23陈志佳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实践教学高校

【摘 要】本文认为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应具有海量信息整合能力、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掌握全面的融媒体业务技能,针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实践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于媒介环境的发展、师资队伍的融媒体实践背景缺失等问题,提出高校新闻实践教学改革路径:转变教育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媒联合,扩展融媒体实践基地;整合师资队伍,推进“学术+实务”的“双师”建设。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高校 新闻人才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44-03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各类新闻媒体之间已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在传播功能、内容报道、媒介组织、受众关系等方面逐渐走向交叉重叠的相融阶段。媒介生态环境的变革必然会给新闻教育带来冲击。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传播渠道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融合新闻人才”成了传媒行业的稀缺品。为了避免出现传媒毕业生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打破学校教育和行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建构适应媒介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校的新闻实践教学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媒体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融媒体工作环境。

一、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高校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两大方向的转型:一是由传统单一型人才培养转向全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由单一的信息生产者培养转向复合型信息生产管理者培养。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具有海量信息整合能力

随着媒介融合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能也从单純的新闻采集扩展到了对海量信息的整合分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媒体运作方式,将大量的新闻素材汇聚在一处,让新闻工作者共享信息资源。在这些新闻素材中,新闻工作者要想生产出与众不同、更具深度的新闻产品,除具备一定的数字应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外,更要具备相当的海量信息整合能力,挖掘出不同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不同的报道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把新闻素材编排成全新的新闻产品。此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各种正确的、错误的信息并存。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对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去伪存真,透过纷繁的表象看清事实本质、把握主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

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已经不再依靠传统媒体,甚至很多时候传统新闻媒体还要从自媒体手中获取二手资料,自媒体已然成长为新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快捷渠道。面对自媒体的冲击,新闻媒体既然已经失去时效上的优势,就必须从新闻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弥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极强的新闻敏感,从已经呈现的新闻事实中把握其潜在的新闻价值,为广大受众提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新闻产品。然而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多学科的复合知识背景,只有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的内在价值。例如报道经济新闻和法治新闻,尤其需要具有经济、法律知识的新闻从业人员,否则非但不能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意义,反而可能出现学科知识上的错误,失掉新闻的真实性。

(三)掌握全面的融媒体业务技能

媒介融合不仅是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类的媒介形态融合,也是传播渠道、媒介功能、信息形式等所有媒介有关要素的融合。融媒体平台为新闻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采集、编辑、互动、发布一体化的新闻生产基地,在这个基地里,原先分工明确的“你采访、我编辑、他发布”的传统媒体运作流程已经不复存在,每一个融媒体工作者都是一个独立的新闻生产机构,能够以个人为最小单位完成对新闻的策划、采编、生成和发布。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发布平台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两微一端”成了信息传输的主要阵地,为信息的呈现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新闻功底,又要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还要具备整合传播的思维,这样才能根据平台特性和受众需求的不同,对文字、图片以及视音频进行整合编辑,创造出满足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新闻产品。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如今,融媒体已经成为传媒领域的新常态,业界环境的变革必定会带动高校人才教育的变革。面对媒体融合对新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校新闻实践教学环境与融媒体人才培养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已经愈发突出。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依旧存在

我国高校在新闻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是由文学专业分化而来,导致其新闻教育把传媒学生当作“文科学生”来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新闻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高校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文学类课程占比较高,传媒专业类课程相对较少;新闻理论课程过多,新闻实践课程匮乏等本末倒置的不合理现象。

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对新闻工作者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具备理论知识的新闻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可是不少高校新闻教育者还存在“学校教授理论知识,单位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误区,把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注重实践的课程按照理论课程来讲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此外,在新媒体已经发展成熟的情况下,有的高校却没有在教学体系中及时更新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在配套教材稀缺的情况下,融媒体实践课程更是无从谈起。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教学是目前新闻教学中的一大弊病,这样培养出的“应试类新闻人才”容易被融媒体市场淘汰。

(二)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于媒介环境的发展

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影响,高校在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资源方面的投入较少,所使用的实践教学设备老旧、新媒体实验室建设滞后,能够提供给学生使用的设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新闻专业所有学生的实训需求。在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多名学生合用一台设备的现象。3689C9E8-9938-47A3-A2AB-9FD4887158D3

此外,在融媒体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目标和方案依旧一成不变,并没有按照“媒介融合”的理念进行创新,教学内容依旧以传统媒体为主,还没有融入新媒体相关的内容,使得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严重脱离当前融媒体的时代背景。校园媒体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但是由于接受学生的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需求。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校园媒体在融媒体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校内的各类媒体依旧相互独立、缺乏融合,并无法为学生提供成熟的融媒体实践平台。由于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远远滞后于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实践需求,导致学生在对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制作的学习上只能依靠“课堂教学+毕业实习”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的实践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种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实践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融媒体环境下的行业需求。

(三)师资队伍的融媒体实践背景缺失

从师资队伍的构成上看,我国高校内新闻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学术型师资为主,其中新闻传播学类的硕士、博士占比较高。大部分教师在媒体实战方面的经历相对匮乏,对传统媒体的操作流程很陌生,更不用说指导学生进行融合新闻制作、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融媒体知识背景和从业经验的缺失,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降低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

另外,在我国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下,高校内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一直存在“重学术成果、轻实践经历”的现象,这就导致许多具有极强业务能力的业界人才无法加入高校的教学行列中。另外,随着高校教师岗位聘用“终身制”的结束,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压力更大,因此对高校教师来说,埋头做研究、写论文远比投身实践教学重要得多。由于高校人才引进机制和职称评价机制的单一性,导致业界具有丰富融媒体实践经验的专家“进不来”,学界具有深厚理论背景的教授不愿“走出去”。尽管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师资力量上的问题,尝试通过邀请业界专家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但是由于客座专家受到时间、精力各方面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得不到保障。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学校应顺应媒介融合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的课程调整,帮助学生打造复合型知识背景。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尝试在新闻教育中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新闻课程体系,比如在现有的新闻课程体系中融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只有率先实现高校教育理念和“融媒体”理念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融媒体人才。

其次,高校新闻教育者必须认识到“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加强实践教学是新闻教育中的题中应有之義,尤其是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从业者不仅“笔杆子要硬”,还要学会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掌握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工作流程。因此,高校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明确融媒体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大新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强融媒体理论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实践和理论“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方针下,培养新一代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整合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新闻人才。

最后,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学校必须摆脱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考核制度。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按照点、线、面的思路,建立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体系。“点”即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采、写、编等基础层业务能力;“线”是指按照“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过渡,培养学生媒介经营、新闻产品制作等综合层能力;“面”则是打破学界和业界的壁垒,通过项目实训、媒体实习来培养学生拓展层的职业技能。此外,为了保障师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监督考核制度。一方面,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比,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针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往来,充实自身的融媒体实践经历,积极投身于新闻实践教育当中。

(二)加强校媒联合,扩展融媒体实践基地

对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来说,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融媒体实践平台和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融媒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高校对融媒体技术的掌握远不如业界,再加上受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很多高校难以单靠自身力量为学生搭建起一体化的融媒体实践基地。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媒合作的方式,借助业界的社会资源,打造“校内+校外”式的双重融媒体实践基地。

第一,建设以校园媒体为基础的校内融媒体实践平台。校园媒体是高校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媒介系统,但是由于高校融媒体建设相对滞后,校内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各媒体之间尚未形成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随着高校融媒体实践教学的改革,借势推进校媒的融媒体平台建设,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一方面,能够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扩大校媒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师生参与到融媒体平台建设中,充实他们的融媒体知识背景,在实践探索中,打造出高效运作的校内融媒体中心,保障学生的校内新闻实践质量。各高校可以参考浙江海洋大学鸥讯社、北京电影学院融媒体中心等模式,重新整合校内媒体队伍,联合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站、新媒体平台等,搭建校内一体化融媒体新闻实践中心,满足学生校内融媒体新闻实践的基本需求。

第二,加强校媒合作,为学生提供业界融媒体实习基地。融媒体时代,媒体行业迫切需要务实、创新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想培养出不被媒介市场淘汰的新闻毕业生,就必须密切与业界的联系,深化校媒合作,共同培养对接市场需求的融媒体人才。比如,与社会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媒体实习的机会;校媒联合建立融媒体平台;校媒联合承办大型项目等。校媒合作能够借助真正的社会媒体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贴近行业现实、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人才。3689C9E8-9938-47A3-A2AB-9FD4887158D3

(三)整合师资队伍,推进“学术+实务”的“双师”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内容的滞后,主要是因为缺少全媒体、融媒体方面的实务型教师。高校要培养顺应媒介环境发展的高素质新闻人才,首先要建设一支学术和实务两手都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又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和高超专业技能的教师。升级“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推动。

第一,改革高校教师引进机制,把业界专家“引进来”。新闻类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在当今新闻教育中,高校要积极转变“学历至上”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已经拥有高学历水平教师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指导实践方面教师的学历门槛,着重以媒体工作经验、新闻成果、新媒体技能等作为人才评价标准,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融媒体实战经验的一线从业人才,以这部分教师为主力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提供更专业的指导。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媒体工作者,能够第一时间把握业界的发展动态和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实践方案,防止学生实践活动和业界发展相脱离,保证业界和学界的同步发展。

第二,密切学界、业界合作,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除了引进资深媒体人才,学校还要整合升级现有的师资力量。把学术教师和实践教师完全割裂,就是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分离,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无两样。因此,对校内现有的理论型高知教师,要鼓励他们“走出去”,在教师和社会媒体之间构建平台,鼓励他们到媒体行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弥补自身媒体实战背景的欠缺。密切学校教师和媒体行业的合作关系,在理论和技能的双重加持下,推进融媒体课题的研究,以理论研究指导新闻实务,以理论成果推动教改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新闻实践教学是传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实践水平的高低是检验高校新闻学教育质量的一把标尺。在融媒体时代中,各高校已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构建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的道路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要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新闻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融媒体人才,仍然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莉.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12).

[2]乔婕.融媒时代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革新路径构建[J].传媒论坛,2018(13).

[3]刘明洋,袁晓川.融通之道: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8(9).

注:2019年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南宁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课题“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示范”(20192250)

【作者简介】陈志佳(1969— ),男,汉族,广西宾阳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职业教育等。

(责编 苏 洋)3689C9E8-9938-47A3-A2AB-9FD4887158D3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实践教学高校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