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普通话教学改革探究

2021-04-23杜艳丽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普通话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卓越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分解,总结出师范生口语表达相关能力包括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能力、科学发声能力和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这些能力要求,指出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本位型教师,论述普通话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及教学改革对策,提出将教学内容整合为普通话语音训练、普通话科学发声训练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从教学模块化、课程活动化、评价标准能力化三个模块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 普通话 能力本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50-03

教育部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需要进行科学认证”的教师教育改革要求。具体的认证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具体认证目标是提高师范人才的培养质量,促使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朝专业化、科学化和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最高等级是培养“卓越教师”的三级认证标准,“卓越教师”需具备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等多项“卓越能力”。这种理念下的能力培养应不同于琐屑教师职业技能的排练,而是更应注重培养能被社会认可的“能者之师”所具备的能力。因此,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理念被作为主导改革理念确定下来。

普通话属于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必修实践类课程,是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共有的一门教育实践类课程。为提高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教育质量,向社会提供真正符合教育需要的、合格乃至卓越的师资,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对普通话课程进行能力本位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话课程目标的能力要求和课程目标设置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规定“教师口语”课程三大块的教学内容为: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存在课程学时限制以及与“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实习”等课程在教师职业口语教学内容方面有所交叉的情况,现行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与“教师口语”密切相关的课程名称大多仍为“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内容以开设选修课等形式进行。而从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来看,作为与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最为相关的一门实践类必修课程,“普通话”不应只是使师范生普通话语音变得更为标准的工具课,其课程目标也不应仅是“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应等级考试”,它还应是培养具备较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

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师范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以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指导,对与“卓越教师”相关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分解,可以认为,普通话课程相关的师范生能力培养至少要包括以下三种能力: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能力、科学发声能力和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三者之中,虽然发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从方言母语中获得正迁移,但如果学生原有相关能力较弱,普通话课程必须对其进行训练;同时,因为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的发声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本门课程必须使学生树立口语表达能力需不断提高、臻于完善的终身发展意识。

因此,笔者认为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以能力为本位的普通话课程应重构课程目标,并在“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要求(三大块)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整合,整合后的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点。

(一)纠正方音,学好普通话

这是普通话课程的本体。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准入制度和PSC(普通话水平测试)从制度上保证了师范生普通话语音程度必须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方言调查的研究成果,确定各方言学习普通话的重难点,通过普通话语音理论学习和正音练习,使师范生普通话水平达到教师资格证的相应要求,这是本门课程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纠正发声问题,掌握普通话语音的科学发声

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像播音主持人或演员那样对声音的美感有那么高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发声问题不太重视,普通话教学也缺乏语音发声的训练。但笔者在师范生培养和就业的调查中发现,如果学生存在发声问题且又没有得到有效纠正的话,会严重影响师范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和职业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应用性语言,有较高的流畅性和示范性要求,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发音正确、规范、清晰、准确。也就是说,教师运用普通话不能仅以满足交际需要来要求自己,还必须在学习科学发声的基础上不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发声能力,努力纠正诸如音色沉闷、含混不清、声音單薄、鼻音过重、小声小气等各种发声问题,达到圆润、清晰、饱满的发声效果。同时,因为教师要长期高强度地使用嗓子,如果使用不科学,就会出现声音嘶哑、嗓子发干等状况,严重的还会出现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病变,将严重影响职业发展,有些师范生甚至因为嗓音问题无法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就要求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讲授如何保护嗓子以及科学练嗓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纠正语言单向表述中的问题,训练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和一个人的阅历、知识、视野、心理素质等都有关系。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讲授语”,因此实施单向表述功能的普通话已不仅具备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多的是语言的认识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在教学中,有限的课时决定了无法在这一门课程中对相关口语表达能力的各个方面都进行充分的练习和提高,因此应设置一个综合性训练的着力点进行集中练习,这样才会使口语表达能力在短时间内增强内在自主性和外在技巧性。整合教学内容后发现,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PSC中的“说话”一项进行练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训练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1.词汇语法规范

词汇语法不规范现象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不同情境下的口语语料输出来暴露。教师必须对各种方言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错误了如指掌,在日常生活中多搜集案例并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才可以对学生比较顽固且难以自知的词汇语法不规范现象进行显性纠错,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学生口语表达中语言思维层面存在的问题。CFFFCB14-91F4-4F58-9969-9D4B763F81DE

2.对口语表达中冗词赘词的纠错

口语表达中“这个”“那个”“这样子”“那样子”“然后”等冗词赘词,严重影响了话语的流畅度。这些貌似不值一提的“小毛病”“小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制约口语表达能力和影响个人形象塑造的严重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心理控制能力等方法对其进行纠正。

3.口语表达中的语调、语气问题

笔者通过评卷实践发现,受过某些专业培训的学生在PSC考试中往往容易用刻板的语调、语气来应付各种话题的说话。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容易用过分亲切的如对小朋友说话一样的语调、语气来应试,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容易用过于抑扬顿挫的播音腔来应试等。这暴露教师在教学中关于说话的语调、语气问题讲解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在教学中既要强调不同类型口语的语调、语气应用具有不同要求的客观性,也要强调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嗓音条件的语调、语气应用具有个体性特点,使语调、语气达到适切的根本要求。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永无止境,因此在教学中要以高水平、高难度、高能力来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反思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能力本位普通话教学改革的实施

为实现课程目标,必须设置适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课程内容体系模块化、组织方式上课程活动化、课程评价能力标准化。

(一)课程内容体系模块化

为达成能力本位教学,可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建构。普通话课程可设置为三个模块:语音基础训练模块、诵读模块和说话演讲模块。其中语音基础练习、朗读和说话是PSC考试的内容,应严格训练,达到相应等级要求;朗诵和演讲分别是朗读和说话的高水平、高难度体现,是对学生发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师范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高阶目标。

各个模块的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分类和能力训练,注重将教师知识的传授转化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非北方方言地区,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节奏往往和普通话相差很大,“轻重格式”是这些地区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轻重格式”是形成普通话节奏和韵律的基础,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自然流畅的语流韵律感,达到普通话语音模块标准以及PSC中的朗读和说话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诵模块训练,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技巧训练上,不再是重点训练准确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比如针对童话、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进行教学和练习,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朗读技巧。经过语音模块和朗诵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掌握自然流畅的语调、重音语气的把握能力,演讲模块训练的重点可放在演讲稿的写作以及演讲技巧如语势、手势语、身势语的训练上。语音模块、朗诵模块和演讲模块的教学各有知识、能力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把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这一综合能力分解为各项基础能力进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个体口语表达能力。

(二)课程活动化

虽然普通话课程只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课程,但它所联系的活动是比较广泛的,如各级各类的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把这些比赛活动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能使课堂不再枯燥、单调,同时也解决了这些活动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问题。朗诵和演讲是口语表达的高水平体现,将这两种比赛活动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以赛促学,在课程中既完成课程知识教授任务,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协同培养师范生作为中学教师开展活动、综合育人的能力,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非常值得探索。但对朗诵和演讲内容实现课程化需对其进行“量身定做”。

1.语音练习、发声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

朗诵和演讲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是高水平口语表达能力的体现。它在形式上具有审美性:语音之美、发声之美、语气语调适切之美,而达到如此程度就需要在普通话课程语音练习部分即开始训练。要求学生语音训练与科学练声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吐字归音、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语音发声能力,为朗诵和演讲所需要的语音圆润悦耳、语言细腻生动、表达有感染力做准备。在训练中吸收西方“公共演讲”中的培训经验,通过大量的脱敏练习,帮助学生克服公众场合发言的心理焦虑感,并积累不同说话内容表达需要不同语调语气的经验,为朗诵和演讲时达到与观众能真正沟通做准备。

2.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相结合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三个目标应相互渗透着共同融入教学过程。如演讲具有动情性、鼓动性和说理性“三性合一”的特点,演讲者的情感、理性、语言美共同作用,使演讲能够打动人心、鼓舞斗志、宣扬理想。以广西高校师范生演讲比赛为例,该比赛截至2021年已举办七届。从历届的主题要求来看,师范生演讲比赛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的主题设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和教师的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如:全面贯彻和落实党对教育的领导,对教师进行职业身份认同和职业荣誉感教育,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基本功、仁爱之心的教育(“四有好老师”),对教师进行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四个引路人”),培养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坚守、培养教师开拓创新的意识(“三个坚守”)。这说明师范生演讲比赛本身就具有促进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演讲主题的提炼是对师德的铸魂;主题深入的表达是对师风的深刻领悟;外在表现的打磨是对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课程活动化达到三个课程目标相互渗透的目的。

课程活动化既巩固了课程学习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铸造了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可以促进普通话课程实现师范类专业认证所要求的“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目标的实现。

(三)评价标准能力化

“能力本位”的理念势必要求在学生的课程评价上也采用能够体现能力等级的能力化标准。普通话课程进行能力标准评价已具备较好的条件。其一,我国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客观上对教师行业中的普通话提出了能力标准和能力要求,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要求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这一从业标准能够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刻苦练习获得比较标准、较为熟练的普通话语音能力,掌握自然流畅的语调,基本能够达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其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和高校师范生演讲比赛作为能力竞技或行业比赛,其能力标准和能力要求是侧重能力优先、关注实践的公正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普通话课程建设能力本位教学改革的抓手,既可以培养学生“德高为师”的专业情感(内在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能者为师”的专业技能(能力外化与现实化)。比如师范生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已成为很多高校开展的口语类活动之一。演讲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是高水平的口语表达。师范生从身份认同来说,有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身份并树立职业理想、建立职业情感的潜在需求,而师范生演讲这一特定演讲形式就可以达到“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的目的。从演讲内容来看,师范生演讲比赛具有促进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其中演讲主题的提炼是对师德的铸魂,演讲主题表达的深入是对师风的深刻领悟,而外在表现的打磨是对综合素质的提升。成功的演讲必定使演讲者注意演讲中的语音标准、词彩华章和仪表仪态,必定使演讲者注重语音的训练、文辞的锤炼和风采的展现。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提高了自我感知的能力,可以此为契机树立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就是在这些专注实践场景的历练中,使学生的学习回归到提高能力、成长为“卓越教师”的教师教育路途上。以上这些都为普通话课程评价标准能力化提供参照标准。

总而言之,具备较高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既是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又是教师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普通话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欠佳等弊端,使普通话流利度不够和表现力不强成为学生的短板。在新时代“师范专业认证”和“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引下,对这门课程实行上述理念下的综合改革,将改变这门课程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并产生崭新的课程与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洁.能力本位:当代教师專业标准建设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4(10).

[2]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3]刘伯奎.教师口语训练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基于专业认证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2019JGA320);贺州学院黄姚古镇传统文化与留学生汉语教学项目(2015年贺州学院教学案例项目)

【作者简介】杜艳丽(1980— ),女,河南清丰人,硕士研究生,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

(责编 罗汝君)CFFFCB14-91F4-4F58-9969-9D4B763F81DE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普通话教学改革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