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英语专业建设中立体多元课程思政模式建构探讨

2021-04-23刘明录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论述一流英语专业建设中立体多元课程思政模式建构,根据英语专业的特殊性、产出导向原则设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产出目标,提出以课题为纲对师生进行驱动、重构原有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引导、开展课外活动、改革评价机制等措施,促成课程思政产出目标的实现,从而建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立体多元模式。

【关键词】一流英语专业建设 立体多元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91-04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给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在国内教育界拉开了课程思政探讨和实践的序幕。与传统的以专门的思政类课程开展德育的方式不同,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寓德育于课程教学中,将德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学生。它可以起到与传统的思政课程同样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互相补充。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正在全国大力开展。同时,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奋斗目标,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从2019年起开始实行“双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即“双万计划”,要在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可见,课程思政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由于英语专业教授的是英語语言和西方文化,课程内容有其特殊之处,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以单一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方面可以建构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模式,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实现一流专业的育人目标。

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产出目标的设定

2015年,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发展趋势,首次提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理论体系。顾名思义,这一理论是以教学的产出,即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焦点,来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具体过程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其目的是为教学活动寻找驱动力。此后,这一理论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多种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策略,如当前师范专业认证就把“产出导向”当作教学检查评估的核心原则之一。

英语专业有着自身的特性,体现在它的学习素材是国外语言,讲授的是国外文化,大部分教材与中国相关的内容不多,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教育、将国外语言学习与课程思政进行充分融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产出目标的制订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对于英语专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前已是有章可循,代表外语专业权威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简称《指南》)就是一流英语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这两个文件对此已有界定。笔者认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两个部分,宏观目标即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微观目标则可以参考《国标》与《指南》中的界定。这两个文件在这一点是一致的,它们的内容基本相同,都将学生的要求分为三块: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是传统的要求,素质要求则是课程思政须达到的主要目标,其内容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综合《国标》与《指南》的要求可知,在新时代,一流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定位就是要培养既具有高度的德育素质又具有高度的英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具体说来,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实现德育与课程教学的统一,也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高度责任感和高度英语语言技能的学生,从而实现英语专业的理想产出。为此,可以采用如下的多元立体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模式的建构,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以课题为纲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产出目标的驱动

文秋芳认为,驱动是产出导向的第一步,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然而,驱动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驱动始于对教师的驱动。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课题的申报是对教师进行驱动的一种可行方式。课题之本义为社会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为顺应时代所需,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目标而进行的改革,是由于面对新环境、新问题,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以解决教学发展中的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这便是教改课题。其设置正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及其研究,相关的课题从国家到省部再到学校都有专项设置,为推进我国的教育和教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题是教学改革策略探索的重要方式,既有宏观的着重于理论研究的课题类型,也有微观的着重于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类型。以课题为纲开展课程思政,其优点在于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方向,提供解决思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课程思政的开展有了依托。此外,以课题为纲开展课程思政,可以组建起相关教学团队,有利于凝聚人心,加强力量,形成牢固的教学基础。同时,课题也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费,起到扶持和激励的作用。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动起来之后,学生也将动起来,有助于课程思政的推进。

以课题为纲开展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要申报课题,专业院系要给教师提供各级课题申报的信息,教师也要关注各级课题的申报信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不但引导教师在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的项目中向课程思政方面靠拢,还专门组织申请了校一级的课程思政课题,全院两年来共获得了8项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其中2项为重点课题,每一个专业都获得了课题资助,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以课题为纲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不断关注课题进展,不断地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尝试,不断地推进课题的开展。各位课题的负责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课题开展计划,但是对学院的课题开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督促课题组按时间节点、按实施计划进行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持续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实现课程思政成果的产出,提高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以课题为纲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将课题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课题的研究是课程思政教学理论探讨的结晶,也是经过课程思政实践检验的结果,不能将之束之高阁,而应首先在学院内推广其成果,使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并不断向外推广,服务于广大学生,以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三、重构原有教材内容,促成课程思政产出目标的实现

“促成”是产出导向法的第二步,是指“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适时提供能够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产出目标的促成,离不开教材的科学合理使用。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我国的课程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不断修订,教材的编写者也正是基于这些标准对教材不断进行订正,因而教材的选取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文秋芳也指出在实现教学目标时要“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和“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材料”。外语类教材有其特点,长期以来,传统的语言类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译能力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和难度标准。由于课程思政上升为国家教育的核心要求的时间并不长,以培养具有高度德育水平的专业人才作为产出标的教材尚未完善,目前教育界虽已有对此开展部分探索,但教材的出版具有滞后性,目前正在使用的很大一部分教材还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尚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思政的需要。文秋芳指出,对教学材料的使用,从操作层面上说,可以简单总结为选、调、改、增四种方式。因而重构原有的教材内容、通过“改”的方式使之能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就成为课程思政的一项紧迫任务,因为它们是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基础。虽然传统的外语类教材主要专注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但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教材肯定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属性,具有可以改编为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内容的潜力。

对教材内容的改编,一方面可以通过重新选取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改编,把本来就专门用于课程思政的课文集中起来,整编成为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挖文本的内涵,赋予其思政意义。由于当前的英语专业教材体系中尚缺少充分融合了思政内容的教材,基于已有教材进行内容的重构就显得尤其有意义,也更具可行性。

教材的重构一般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首先,全面审视和解读教材,充分了解教材的特点与内容,掌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对教材文本进行思政解读,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给它们赋予不同的思政内涵。例如有些内容可能适用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有些内容可能适用于孝敬老人的原则,有些内容内可能适用于责任担当的原则,有些内容则可能适用于文化自信的原则。总之,思政内涵的赋予是基于教材原有文本的赋予,而非凭空产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既要考虑思政的内容,也要考虑语言技能的提高的内容,促进二者的充分整合与融合。

四、进行课堂引导,促成课程思政产出目标的实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场所,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般都在课堂中完成,因而课堂教学也是促成产出目标的重要方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课堂的效果,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杜绝水课、打造金课”,以“两性一度”作为金课的标准,给课堂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依靠课堂,课程思政的开展也要依靠课堂。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忽略了德育方面,对此也极少进行探讨,这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德育品质。

一方面要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外语课程的教学素材多来自西方,很多文本就是从西方文学作品中直接摘抄而来,蕴含着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当然,也应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它既有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优秀文化一方面,也包含有一些西方的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悖的不良观念。作为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其思想发展极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引导,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甄别能力。

另一方面要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虽然外语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等方面看似与中国无关的内容,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环节将国外的教学内容与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西方古代文明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文明,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讲到与疾病相关的课文时,可以将话题引向中国的抗疫成就,彰显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斗精神。在讲到西方的个人主义精神时,也可以联系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內涵。这样,通过联系的方法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做到中西融合,在对比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开展课外活动,促成课程思政产出目标的实现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育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是促成教学产出目标的重要方式。德国美学家和教育家席勒曾说过“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表明了活动与学习的融合关系。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形式多样,可分为校外和校内活动;同时,它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来决定规模、内容和形式,具有灵活性。此外,它贴近社会实践生活,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直接参与、动手动脑等方式获得体验,既能促使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课外活动具有游戏的性质,而在游戏中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因此,课程思政完全可以也非常有必要通过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方面,可以借助竞赛活动增强课程思政效果。对专业教学来说,参加学科竞赛就是一种特殊的课外活动,是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的高阶形式。当前,专业教学的竞赛活动多种多样,例如翻译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为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完全可以将竞赛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如设置思政相关的主题演讲、组织思政相关的竞赛等。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各种社团活动增强课程思政效果。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协作意识和展示特长,形成集体观念,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因此,课外活动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社团活动中设计各种德育主题以实现思政教育。例如在戏剧节中设计爱国主题,在郊游活动中培育集体主义精神等。

此外,可以借助校外活动增强课程思政效果。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我国各地都有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祖国各地也有着数量众多的红色教育基地,这些都是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的场所,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场所等地参观,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华文明、文化和精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思政方式。

六、改革评价机制,促进课程思政产出目标的实现

评价机制是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是产出导向中的导向工具,具有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和诊断作用。在文秋芳的产出导向理论中,评价也是按要求实现产出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她看来,产出导向法与传统的任务型教学的区别之一是“以评为学”,而不是“评学分离”。她将评价方式分为“即时”和“延时”两种,还在该理论体系当中具体提出了“师生合作评价”的新设想。所谓的“师生合作评价”是“以评促学”,主张在教师专业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打破“学”与“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深入阶段。可见评价机制对人才产出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思政中也要充分利用好评价机制,使其发挥杠杆作用。近年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不断对学业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从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结果式评价到形成性评价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的核心主要是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重知识、轻德育,造成部分学生缺少爱国情怀,毕业之时虽然专业知识牢固,却少有报效国家之心,缺少家国情怀。因此在学业评价机制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德育表现成为学业评价机制的一部分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国家也有相应的要求,《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落细落实。

在学业评价中加入思政元素,要明确思政考核的具体指标。虽然当前高校的学业评价机制不断得到了完善,但是将思政考核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却是初步尝试。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考核中,要明确思政考核的具体指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在学业评价中加入思政元素,要合理分配思政考核的占比。学业评价的指标包括了知识指标、德育指标等,因而在英语专业课程的成绩考评中,要给德育指标设置科学的、合理的比例,使之能发挥引导的作用,让知识运用能力与德育素质均获得提高。

在学业评价中加入思政元素,要考虑知识能力与德育取向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有将德育考核的重要性列于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之前,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纠正部分学生的认识偏差。在英语专业如此,在其他专业也是如此。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作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课程思政行动,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理应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指出:“除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外,还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这一文件的精神彰显了课程思政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课程思政的过程当中,为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指导,按照驱动、促成和评价的步骤,采取聚焦目标、整体推进的方式,从课题为纲、教材重构、课堂引导、课外活动、评价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加大德育和人文教育的力度,形成一流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受到熏陶,从而更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05-08].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05-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4]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7(2).

[5]文秋芳,毕争.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的异同评述[J].外语教学,2020(4).

[6]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

注: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英语专业内涵建設和综合改革研究”(2020JGA1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明录(1974— ),男,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和外语教学。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