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疗法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介入探究

2021-04-23李浩东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人格理论沙盘游戏

摘要:近几年,青少年案件频繁被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青少年犯罪案件是否存在某些共性特征是最近社会热议的话题。文章以“药家鑫事件”为例,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药家鑫及与之相关的客体进行分析,探索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尝试采用沙盘艺术疗法介入“药家鑫案件”。

关键词:艺术疗法;沙盘游戏;心理动力理论;人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3

0 前言

近几年,青少年案件层出不穷,社会各界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业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發展。文章主要从前几年被社会大众热议的“药家鑫事件”入手,尝试使用艺术疗法介入此类具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并且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结合艺术疗法的特点,阐述艺术疗法介入青少年问题的可行性,主要通过艺术疗法中的沙盘游戏进行干预和介入。

1 概念界定

1.1 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起源于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通过对其行为、心理状态等研究,逐渐将艺术和治疗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艺术疗法旨在让患者沉浸于艺术环境中,而治疗者在患者进行艺术创作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干预的媒介有时是一段舞蹈,有时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根据患者在沙盘上呈现的“小世界”来分析其心理状态,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剧的排演让患者体会不一样的虚拟社会角色,让其在心理咨询师创造的世界中解放自我,将潜意识里的自己发掘出来,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搭建起桥梁,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闫俊等人指出,艺术疗法包括绘画疗法、箱庭疗法、陶艺疗法、音乐疗法、诗歌疗法以及心理剧疗法等,这些疗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心理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因此,可以给艺术治疗下一个定义:在心理治疗领域,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介入,对来访者展开心理干预,使来访者在艺术氛围当中,通过不同的具象化表现方式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后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回归正常的生活,解决心理问题。

1.2 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是心理艺术治疗模式的一种,起源于欧洲。治疗工具为一个沙盘(蓝底的矩形操作台配上沙盘专用的细沙)和多种小摆件,来访者可以在沙盘上任意创作,挑选喜欢的摆件来装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后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沙盘的内容与来访者交谈,交谈的内容仅限沙盘当中的事物。通过来访者的叙述与沙盘中摆件的放置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挖掘出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问题。

2 案件概况

“药家鑫事件”发生于2010年10月20日23时左右,当事人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与朋友聚会结束驾车返程时,不小心撞倒了骑电动车的女子张妙。药家鑫下车查看,见张妙倒地呻吟,因担心被讹上,遂起杀意,对其连捅数刀,张妙当场死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

当警方对案件进行询问时,药家鑫选择隐瞒案件实情,并且在后面问到杀人原因时表示害怕撞到农村的,因为农村人特别难缠。而实际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后对其真实身份并不知情,仅仅是担心被记住、被纠缠就起了杀心。

3 案件分析

从案例叙述中可以看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药家鑫的第一反应是害怕,但其在害怕之余并未将受伤的张妙及时送医,而是选择更为严重的故意杀人并隐瞒真实情况。通过调查得知,药家鑫从小在父母的监督下学习钢琴,并且最终遂了父母的愿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按照常理来讲,学习钢琴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修养,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以及不间断的文化熏陶,药家鑫本应该是一个素质较高、行为儒雅、遵守道德准则的艺术家,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笔者从心理动力理论和人格理论出发,结合药家鑫儿童时期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尝试采用艺术疗法中的沙盘游戏进行干预,分析其可行性。

3.1 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强调很多成年期的行为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早期发展阶段的生活事件当中,而儿童期的生活事件基本和家庭有关。

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可以看出,案发时药家鑫的“三个我”处于失衡的状态,“本我”所代表的冲动、遵循快乐原则、原始欲望占了上风,而“超我”所代表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追求完善则被忽略,这说明他的“自我”也十分缺乏,并没有起到调节“本我”、受制“超我”、遵循现实原则的作用,最终使药家鑫陷入冲突,产生极端行为,实施犯罪。药家鑫一时的失衡并不是意外,而是其人格存在缺陷的切实表现。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药家鑫开始学习钢琴的年龄属于学龄初期,在该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创造性,如果成年人对他们进行过多的限制,或让他们感到无用、羞怯,儿童会出现内疚感,对于其在未来主动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起到负面的影响[2]。根据案例背景,在学习钢琴期间,药家鑫的父母对药家鑫十分严厉,很少表扬,并多次采取暴力惩罚、关禁闭的方式,抑制了药家鑫的主动性发展,使其常常自我怀疑,难以产生自我认同并建立自我同一性,该影响延伸到了药家鑫成年期的学习生活,使其常常难以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不平衡与冲突,从而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药家鑫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害于药家鑫的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自主作出选择、承担责任、与他人建立关系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他最终走向极端也应负很大的责任。

温尼格特的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其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客体的关系至关重要,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丧失,会给儿童留下深远的负面影响。药家鑫提到,母亲为了督促他练琴,每周都会打他或者拿皮带抽他,由此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在母亲那里得到充足的母爱,也并未与其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得到的往往都是压力和恐惧。根据温尼格特提出的“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概念,药家鑫的母亲并没有扮演好一个合格的母亲角色。在与儿童建立关系时,一个够好的母亲应该为儿童提供一切可能的环境,了解儿童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根据其需求的变化作出改变[3]。但是药家鑫的母亲只是通过惩罚强化的方法,使药家鑫的本性被压抑,使他感受到被排斥、不被接纳,自发性和创新性发展中断,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

童年的经历以及父母对他施加的压力,给药家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是一种看似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实际上通过慢性的负性情绪积累,最终会导致情感、行为、躯体等全面障碍躯体等出现障碍的疾病。它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如儿童期有被家暴的经历会影响到儿童未来的稳定发展和自我感觉[4]。

3.2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合理化防御机制提到,“超我”与“本我”时常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个机制缓和焦虑,找到一个双方均可以接受的方式,包括合理化、逃避、转移、投射等。在本案件中,可以看到药家鑫有一定的投射效应,即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由于家庭培养方式比较极端,药家鑫的性格较为谨慎、敏感,会因别人说郊区比较乱就买刀来防身,因为别人说农村人难缠就认为张妙一定会长期讹上他,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认定别人的想法和行为。这种想法使药家鑫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但其背后是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其认知缺乏客观性,往往会陷入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困境。同时,药家鑫被叫到警察局询问是否见过骑电动车的人或撞到其他人时,他选择隐瞒,从中可以看出药家鑫将逃避作为自己的合理化防御机制,想彻底推卸责任。同时,他并没有尊重张妙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没有考虑到对张妙以及对她的家庭连带的影响,在考虑救人、逃逸、杀人等行为时,他选择了最恶劣的一种,是因为他不想承担救人的长期成本,这也明显体现出其人格存在的缺陷。

荣格的人格理论强调自我的建立和发展。药家鑫的悲惨结局与父母长期以来不当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也与其自我人格发展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父母的教育失败是导致其人格发展不健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在儿童期对药家鑫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并未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促进主动性、创造性开发自我等关键时期对他的关注不足,抑制了药家鑫的人格发展。药家鑫父母应该意识到呵护孩子的成长比要求孩子成功更加重要。在进入新的社会环境以及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时,药家鑫并没有开放自己的内心去真正接纳新事物,也并未积极调整自我,进一步完善人格发展等,而是一直生活在儿童期负面事件的阴影下,难以与外界事物建立新的、合理的、恰当的关系,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产生了很多消极的情绪,最终造成了悲剧。

4 沙盘游戏介入

荣格认为人类存在定向思维和非定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他发现定向思维建立起秩序,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表达出逻辑性、理性等特点。而其似乎源自另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是以图形、意象为形式,潜藏在心灵深处,并且并非是完全无秩序、凌乱的。故笔者认为,对药家鑫这一类青少年的复杂心理状态,可以通过沙盘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将其内心的潜意识、非定向思维通过沙盘的变化具象化地表现出来。

沙盘游戏过程涉及意识与潜意识,沙盘上的物体是三维立体的,来访者可以清晰地意识到沙盘当中的各种物件。例如,来访者在沙盘里摆了一架飞机时,他会意识到这是一架飞机,但是沙盘中的其他元素与这架飞机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如何建立起这种关系的,来访者并不会意识到。为什么飞机会倾斜或者机头朝下插入沙子中,种种表现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有来访者通过咨询师的引导反思自己创造的沙盘整体结构,谜题才会被解开。因为沙盘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来访者在游戏过程中非理性思考的产物,所以其可以被看作是超过来访者目前可意识到的内容。

前文提到,药家鑫在面临危机时,选择了杀人并且在事后隐瞒事情真相,种种行为与药家鑫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父母对他的教育有密切关系。童年的负面影响在药家鑫的潜意识里堆积,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发现,但是对他成年之后的行为、性格以及观念都产生了影响。堆积的这些负面影响可以理解为阴影,是由人格中我们极力隐藏或者从不知道的那部分特征组成,更接近意识的那部分即个体潜意识。阴影中包括不被我们自己所接受的和自身都不知道的弱点、自卑等。来自个体潜意识和原型阴影的内容都会在沙盘预习过程中呈现。面临危机的时候,药家鑫成长过程中的阴影与意识隔绝,在不经意间爆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沙盘游戏的任务之一就是逐步清除意识与阴影之间的障碍,进而意识到更多阴影的存在。与传统的心理分析不同,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注重环境的安静与舒适,来访者躺在沙发床上随意联想,与治疗师交谈,通过治疗师的引导回忆过去所经历的创伤与挫折,发现与病情相关的因素,从而缓解来访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重拾健康的心理状态。而沙盘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疗愈力量体现为阴影会经常在沙盘中直观地表现出来。

如果用沙盘游戏介入药家鑫的治疗,可能会透过沙盘发现药家鑫心理中的阴影与其意识之间的障碍,透过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感受心理和身体所创造的这种非言语的表达。在整个沙盘的布局当中,沙子是流动的,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就好比操作者此刻的心理状况,沙子就像是心灵力量的具象化表现,在不停流动,转化着自己新的形态,这也能将药家鑫的内心状态更具象化地表现出来。结合第一次沙盘表现出来的药家鑫的心理状况,对其采取針对性的治疗,在每个阶段通过沙盘辅助来分析心理治疗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 结语

虽然“药家鑫事件”属于青少年心理问题中较为极端的情况,但是就目前来说,与青少年相关的问题仍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不管是校园暴力还是青少年自杀都直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社会的重视。青少年群体正处于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他们正面临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开始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思想行为都开始探索新的内容,这个时候的青少年极其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并且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如在心理咨询室谈话)他们并不是特别能接受。

在笔者看来,要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探析,可以应用艺术疗法。艺术疗法独有的创造性、空间性、联想性以及自由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展示内心的自我,可以通过具象化的形式,将青少年潜意识中的自己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闫俊,崔玉华.艺术疗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4):240-241.

[2] 王家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1(6):37-40.

[3] 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赵冬梅.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3-97.

作者简介:李浩东(1997—),男,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人格理论沙盘游戏
从心理层面思考家庭环境如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
再见,爸爸……
《野兽国》中麦克斯的心理解读
沙盘游戏对独立学院学生人际关系的干预
让沙漠之花悄然绽放
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
沙盘游戏在中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解读
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