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

2017-04-14张晓丹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人格理论性善论弗洛伊德

张晓丹

摘 要: 孟子的“性善论”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剖析理论”分别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影响最大的理论。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问题的分析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二人分别对人性做了划分。孟子以社会为单位对人性的善划分三个层次,弗洛伊德以个体为对象把人性划分为三个层次。二者划分层次以及各层次间的关系有许多的相似处。目前关于性善论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研究很多,但是尚未有人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笔者通过比较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孟子的价值并发现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孟子 弗洛伊德 性善论 人格理论

一、孟子对人性分析的内容与背景

首先,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相对成熟的理论条件。他的“性善论”的滥觞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孟子私淑孔子,《论语》中此说意在强调人后天所受的影响和教育对人习性的影响。但是文中并没有展开论述。《孟子》一书中虽然没有对孔子关于人性的引用,但是我们能看到他在跟告子辩论的时候,他总是围绕着“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因素,但是后来有的人坚守,有的人却舍弃了”的论点加以论述。孔子思想中虽然有这些萌芽,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1]第二,社会发展的需要。孟子处在奴隶制崩溃瓦解期,人的价值得到提升。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立足于那个时代背景,百姓生活困苦(见《梁惠王上》)。他所说的性善是动态的,也是为了论证实行仁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性本善,是实现他的治国理念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人人皆有善的因素,但是善又具有不稳定性,君主实行仁政将引导更多百姓从善,反之亦反。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此中所说的恒产是人有恒心的必要前提。所以性善论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孟子》一书中,最早提到性善的是《滕文公上》,该文开篇即说:“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在与告子争论时,孟子针对对方的“人性无善无不善”提出了“人无有不善,人无有不下”(《告子上》)。此外,孟子同时代中关于人性的说法不同,孟子坚持性善说。公都子对此问孟子:“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告子上》)对于性的解释,《说文系传通论》:“人因五方之风、山川之气以生。故曰:‘性者,生也。既生有禀,曰性。”而孟子讲的“性善”,是说人人都具有普遍的共同的善的因素。这是说人的本质就携带有善的因素。

第三,孟子的性善就是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别的物种生存发展均不具有的道德性质。所谓性善者,乃谓人生来即有为善之可能[2]。性善,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善也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萌发、成长为信念或消亡。按照对善的坚守程度,他又把人分为三种,庶民、士和天民。第一,孟子所说的“人”不是停留在襁褓中的婴儿这一阶段,而是指向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孟子反对告子的“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食色是人性,但是人性不是食色。食色确实是人和动物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并非人的特有属性。动物自古以来就不具备善的道德评判。孟子不否认人和动物有共同的本能和相同的需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就是人和动物极少数的不同,那独有的不同之处才是真正是人的特有属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区别于其他物类的特性”[3]。“人皆有之不忍人之心”论证中举了一例:“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第六章》)此中的救人并不带有功利性,而是一个有行善能力的人在看到弱者需要帮助时,他的恻隐之心显现出来了。第二,在与告子谈论性本善否的时候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他反对“性无善无不善”的说法,坚持性善,只是善不是永恒的一部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并非说心不善的就算不得人,而是强调人的内心皆有善。整个社会的人都性善,根据对于善的坚守程度不同把人分为三种。庶民,自发守善。即有恒产就有恒心,无恒产便无恒心;士,是精神上自觉守善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梁惠王上》)”。他用无恒产推理出会导致“从而刑之”也就是人人都本不想做恶,为恶会受刑。于是,善是人性的善和保证民众行善的物质两种作用的结果。关于最高等级的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的部分如果充分扩充,就“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社会的性善分为三个层次,对应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这些庶民身上更多的是本我和自我,士身上更多的是现实原则和超我,天民是更多的超我,是自我典范和天爵。人人都有自我的一部分,生存不下去又渴望更好的生活,就与理想的差距会使人为恶。当生活相对安稳,为善就更多。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早在弗洛伊德之前,西方先哲们也有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和思考,也逐步从人的道德性探寻逐步走向对人的自然性的科学分析。

首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其中意识层次理论包括: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人格发展理论则是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分别以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命名。他还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后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无意识上,为此他还写过《梦的解析》来分析人的潜意识。他也因此受到很多批判。

第二,晚期,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分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部分构成的。这三者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相关概念是弗洛伊德在一九二三年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的,是用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这三者之间,“本我”完全处于潜意识状态,它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的大部分有意识,它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是部分有意识,它是一个人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判断。本我与自我并不能完全分开。前者是人格中最稳定的部分。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的成长必然要与周边的人和事产生各种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快乐原则完全随心所欲,都会受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以“现实原则”为指导而不受“快乐原则”的影响。超我在人格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的形成发生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可以把它称为“良心”或“自我理想”即社會或自我评价中最好的自己。

总之,本我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快乐为中心的办事方法。自我是人格中最有力的部分之一,它是人格的执行者,对本我和超我起重要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发挥得好,人格就协调发展,反之人格就不协调甚至畸形发展。[5]超我就是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的部分,是一种“自我典范”。

三、两者理论的比较研究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而孟子是以社会为整体,以人们对善的坚守为依据的。弗的人格分析理论是在约瑟夫·布洛伊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自己和自己的梦的理论。二者理论有古今之变,中外之别。孟子针对当时申不害一派的观点:“食色,性也”,以为食色仅仅是人性的最低层次,严格地说,这甚至不能算作人性,人性应当是指“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4]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是对精神分析这一门学科的探究。

首先,关于人性中固有的本性的认识。弗洛伊德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力比多,食色也是人的一部分。但是孟子坚持人性本善,认为人除了有最基本的和动物一样的需求外,独有人拥有善的可能性。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向善的欲就会更强。但是孟子并未用科学分析法,而是通过对比、比喻、事实论证等方法来阐释自己的理论。如“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弗的理论中的本我部分与告子的“生之谓性”基本一样,都遵循快乐原则,不考虑结果。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提出:本我是一个人接触外界以前就存在的内心世界,与生俱来带有动物性。同样,如果一个人因为穷苦和饥饿而抢劫,发生争执冲动会到打人,这些是被本我奴役驱使造成的结果。这又照应了孟子的“无恒产便无恒心”。“本我是我们的人格中隐秘的、不易接近的部分;我们对他的了解得不多,而这也是从对梦的工作和神经病状形成的研究中认识到的,他们大多只具有否定的特性,仅能被描述为不同于自我……本我充满了本能所提供的能量,但是没有组织,也不产生共同的意志,他只是遵循快乐原则,力求实现对本能需要的满足。”[5]为此,孟子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制民产”,如果人民有恒产从善就容易些。

第二,关于社会和人性中最稳定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孟子认为是士和有“四端”的人,无恒产依然独善其身的人。孟子认为没有“四端”的人不能算得上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安居乐业时,没有人愿意去为恶,因为恶会受到刑。所以君主要实行仁政,如果不实行仁政,君主也有必要换掉。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本我并不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随着人参与社会活动和年龄的成长,知觉和心理得到发展,自我要从本我中分离出来。自我是人格中最稳定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一个和谐的个人是三者相互协调的。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社会主体是善良的人。

第三,关于人性的可贵之处。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孟子中有“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天民。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最高的层次是超我。关于孟子提出来的“天民”,北宋学者、教育家孙奭疏认为“天民,为之先觉者,志在于行道。然而既达而在位,可以行其道于天下,然后乃行之也;以其若穷而在下,未可行其道,则亦让而不行矣。是其穷达一归于天而已。”而弗洛伊德认为“在我们的自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能力,它可能使自己同自我的其余部分脱离出来,并与之产生冲突,我们把它称为‘自我典范,并把自我观察、道德良心、梦的潜意识压抑力、压抑的主要影响等归于它的作用……它逐渐地从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收集起环境对自我提出的而自我却不能始终达到的要求,结果是,一个人当他不能通过自我本身的满足时,就有可能从那个已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典范中寻得满足”。[6]超我跟孟子的性善论中的“天民”不谋而合,如“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能够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出妥善处理也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超越世俗的评价,是一种“自我典范”和“自我理想”。

四、结语

孟子把社会看做一个整体,用道德品质来把人归类,并为人坚持善提出了解决方案——使民有恒产。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看做整体,他的人格分析理论也是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前者是在推行仁政的前提下对社会上的人按照道德分类的,后者是以科学和医学实验为依据的系统论述。前者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即为实行仁政和百姓生活安稳提出来的,后者是为了形成一个和谐的个人而提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0.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4-186.

[3]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53·第六典学术·哲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0.

[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7.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83.

[6][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21.

猜你喜欢

人格理论性善论弗洛伊德
从心理层面思考家庭环境如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解读
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