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体特点 教出小古文的“语文味”

2021-04-20刘光明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古文提升能力语文味

刘光明

摘要: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小古文的教学在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策略和重要价值。从文体特点出发,小古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强化读、讲和悟的基本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练习复述、体悟文化,推动小古文语文要素真实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古文;文体特质;诵读语言;提升能力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将新课标倡导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真正落到了实处。语文要素是统编版教材的一个创举,有效地扭转了语文教学训练目标模糊且不成体系的状态,为统编版教材的使用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小古文的教学在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策略和重要价值。从文体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小古文的教学需要强化读、讲和悟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练习复述、体悟文化,教出小古文应有的语文“味”,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依托小古文文体的特质,教出小古文应有的语文“味”。

一、诵读文本语言,促进语感形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古文教学应重视文本语言的诵读。小古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基本的语法规则,与当下现代白话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提升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师可以把朗读作为小古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三个层面的朗读,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文本传递的信息,懂得课文的价值,在梳理文本脉络的同时,对文本形成更为通透的把握。

(一)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不止一次地强调:“书不读熟不开讲。”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对学习的内容拥有最基本的了解,否则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就很难真正形成。小古文中有很多生僻的汉字,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更好地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新词圈画出来,通过下面的注释、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解决小古文中“溺”“少”“湮”“衔”等字的读音,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达到流畅、熟练的程度。

(二)要读出节奏,形成语感

有人曾错误地认为:课文只要朗读正确了就行,而忽略了对于文本的节奏和韵律感的关注,甚至认为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形成的。诚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确会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但由于小古文的语言规则非常独特,语句划分和停顿需要以充分、准确的理解为基础,是学生朗读的最大障碍。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关注学生朗读小古文时的节奏和韵律,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将读好小古文的节奏视为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板块,积极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注释,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对文本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猜测,师生一起讨论猜测是否正确,最终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语句的停顿。比如“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划分停顿时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最终熟读成诵,内化文本语言,用诵读展示小古文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进一步感受文本内在的意蕴。

(三)要读出理解,提升语感

对小古文有着怎样的理解,就会有怎样的朗读状态;同时,有怎样的朗读状态,就会形成怎样的理解。小古文的学习、朗读和理解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小古文的学习有着其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适当激活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经验之后,可以将这种方法迁移到所要新学的课文中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疏通文章大意。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请教教师、查阅资料等方式,在共同探讨和交流中解决问题,充分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最后,教师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说说小古文的意思,让学生在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初步形成对小古文的语言感知。

如此三读,学生不仅读准了文本,读通了语言,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更洞察了文本的意思,理清脉络,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

二、讲述文本故事,提升表达能力

神话类的小古文,仅仅关注其情节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和人物的特点。教师在设置故事讲述的环节时,依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设置三个层次,将文本中的人和事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之中。

(一)在讲述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语文教学一直倡导“文体在左,学情在右”。不关注文体的教学,必然会走向一个死胡同。作为一个普通的故事,梳理完文本的情节,就可以完成讲述,但神话类文本有自己独有的气质,教师需要点拨学生梳理故事中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并講述其神奇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一般人死后就不存在了,而女娃死了之后却能变成精卫鸟。如此一来,学生在一问、一答、一思、一讲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文本,还感受到故事的神奇,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讲述中聚焦人物的特点

在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感受神话之奇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再次讲述这个故事,并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人物形象上,紧扣“常衔”等关键性词语,感受精卫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借助这一人物定位,教师引导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调整语气语调和语言重音,突出人物特点,对学生复述的条理性和流畅度重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讲述中深化学生的认知

为了达成语言训练和学生认知提升的双重目标,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激活思维、强化体验。比如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以从材料、天气等不同的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运用下面的句型结构:大海(),但我(),依然();材料(),但我(),依然()……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却融入了自主设问、角色体验和句式运用等多个学习思维,在原本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形成属于自己理解和感知下的补充。如此进行第三次讲述,学生讲述出来的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也不仅仅是还原文本中的故事,而是融入了自身的独特理解的属于自己的故事,更好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中故事的认知与理解。

三、感悟优质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语文学习是对母语运用方法的实践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小古文在统编版教材中所承载的价值,不仅仅是作为夯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范例,更是感悟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

(一)领悟小古文,了解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展开拓展,《精卫填海》选自我国传统名著《山海经》,可以将我国当时的发展与海外进行对比:当时,欧洲还没有开垦,是一片荒蛮之地;而我国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们有责任借助于编入教材的小古文,将其视为一扇窗户,帮助学生打开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对我国古代的优质文化进行初步的感知与了解。

(二)传承小古文,树立文化自信

要从了解走向文化自信,学生就不能将自己视为一个局外人,要调整好感知的视角,浸润其中。比如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设问: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遇到种种困难时,你会不会觉得累?你当时又是怎么思考的?教师层层设问,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深入地洞察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高贵品质,感受精卫不屈不挠、无惧困难的精神,借助于角色的转变来与小古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请学生将其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比如你觉得在现代社会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还需要精卫的这种精神吗?这就不再是简单而机械地吸收,而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始采用辩证的方式进行统整,对传统经典进行审视和考量,从而认识到精卫身上展现出的精神气质不仅代表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学生如此阅读、吸收和辨析,正是建构民族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

(三)发扬小古文,落实文化自觉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而透彻地了解劳动人民身上的精神气质,语文教学就不能完全局限在这一篇文本上,还要为学生拓展古今相类似的资源。比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古代经典故事;抗洪救灾、汶川地震、建造港珠澳大桥、抗击新冠病毒等现代重要事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正是运用自身所传习的这种精神,才能顽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要鼓励学生看到中华民族这种博大文化背后所蕴藏的力量,努力将这种精神镌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镌刻在自己的骨子里。

三次体悟从三个不同的侧面、三个不同的层次入手,让学生更深入、更通透地理解文本,看到了我们民族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庞大精神力量,树立了学生内在的文化自信。

虽然小古文所描述的生活、人物与事件离学生已经非常遥远,但只要教师充分运用朗读、讲述和体悟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小古文和现代社会之间搭建认知的通道,给予学生适当的方法滲透,不断拉近小学生与小古文之间的距离,就一定可以引领小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小古文语言的特点和独特的言语现象,同时也能让小学生通过小古文这扇窗走进更为广阔、丰富的文化世界,为提升语文素养奠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3]王清玲程美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基于文化的双重属性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小古文提升能力语文味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
找准 “自学” 着力点,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小古文”未尝不可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