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 “自学” 着力点,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2016-08-15王丽
王丽
摘 要: “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显现。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进行细化指导,让学生真正会自学,讨论有实效,生生之间能质疑、点拨,达到“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自学 讨论交流 质疑点拨 提升能力
从低年级个人自学的阅读障碍,到高年级的读题准确;从小组大声争吵,到沉着有序的小声争论;从“积极发言”孩子的侃侃而谈,到抽签进行汇报交流的组员把每道例题细细剖析、梳理,“引导自学”课型的魅力不断显现出来。“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从低段到中段再到高段着力点不同:低段重自学引导,扫清自学障碍,掌握自学方法;中段重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注重合作实效;高段重交流汇报,搭建对话平台,提升综合素养。如何实施?现阐述如下。
一、扫清自学障碍,掌握自学方法
“引导自学”型课堂初步实施时,多数学生不会自学,不会结合教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进行阅读、思考,抓不住自学重点,小组交流过于形式,不会倾听、比较、补充,抓不住核心问题等。老师们都会遇到这样共性的问题。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较少,阅读有一定的困难,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在训练基本常规流程的同时,具体的方法指导应侧重在“围绕重点自学”上。
怎样才能让学生“悦”读,边读边思考,有探究兴趣,会阅读数学书上的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呢?我采用了由扶到放三步指导自学法,开始是“我们一起学”,然后是“我这样学”,最后是“比比谁会学”。
我们一起学,就是明确本节课自学重点后,教师把自学的内容呈现出来(多媒体屏幕、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思考自学的内容,哪儿需要圈点勾画,用什么样的符号进行标注?这个图示表示什么意思?我能想到什么?……反复指导学习,让学生对“围绕重点自学”这个环节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接着再进入第二阶段——“我这样学”。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带学生学的过程,利用投影仪(数影仪)或电子白板,把自学的内容出示出来,边学边展示。初始安排有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带着全班一起自学,也就是把我是怎样学的展示出来。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后让中等层次的学生带着全班一起自学。最后训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两个星期的小集体的自学、小集体自学是要给每个组员带学的机会。
最后是“比比谁会学”,学生个人自学后,进行自学过程的展示交流,“我”是怎样阅读、思考自学内容的。在展示中有同伴的质疑和补充,比一比谁阅读的更细致,谁想的更多一些。在互补沟通中让多数学生明白,自学并不是在完成看书的任务,更多的是想一想,能看懂怎么想,看不明白如何入手思考,切实达到潜心自学、学有所获的目的,这种所获,除去知识上的,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和静心、踏实的学习品质。
能自学、会自学、潜心自学,“围绕重点自学”环节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实验教师,我们既要有理论的基础,更要有应变的思考,怎样让学生的自学更深入、更有实效、更有促进学生成长的意义?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把“围绕重点自学”这个环节上好,让学生真正“会”潜下心自学,为后续环节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合作意识,注重合作实效
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是学生自学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多次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总能听到:小组讨论比较有序,小组长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讨论时缺少质疑和追问,对于关键性的问题讨论不够深入等。怎样才能让小组交流的环节具有实际意义?进入中段后,着力强化“小组讨论”环节,采用“参与指导”、“示范演示”、“组长培训”的方法,三种方式同步进行训练。
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时,进入一个小组,从组长的规定性语言到讨论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一个讨论小组跟踪指导一两个星期,让每个组员都清楚不同的课型需要交流的问题是什么?我没有自学清楚的问题怎么办?如何补充别的同学的观点?组长要体会到把哪个问题给学困生?什么时候必须追问?哪些问题不需要交流?参与到小组内,给他们肯定和指导,同时,发现讨论的流程和效果都比较好的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展示,小组讨论结束后,全班观摩他们组是怎么展开交流讨论的。每个小组对比自己小组的讨论过程,找到差异,在下一次的讨论时进行修正和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进行小组长的培养和训练,每周一次的小组长语言和提问能力的培训特别有效,利用课间时间,召集所有组长,针对刚刚结束的这节课,你在组织小组交流的时候都采用了哪些导语、提问、追问,在交流对比中反思中,提高组长的组织和语言引导能力。训练这样的指导、示范和交流,让讨论的流程、重点都根植于每个组员心里,提高小组交流的时效性。
组长根据自学的重点,进行及时的追问,促进小组的交流的实效。学生在自学时就要思考,自学的内容中需要强调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例如:小数乘小数中,要抓住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先看成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第二,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
小数乘法的难点是分次乘的时候有些学生搞不清楚小数前面的0要不要乘?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儿?
在组长的追问下明确两点:(1)看成乘数去乘。(2)1.04是两位小数,0.025是三位小数,积就是2+3=5,是五位小数,从右边起数出五位点上小数点。不够位数的补“0”。小数末尾的“0”要化简去掉,所以积是0.026。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根据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要在十分位上补0,在整数部分补0。所以商的小数点点在这儿。
三、搭建对话平台,提升综合素养
“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全班汇报交流和点拨自学得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点拨自学得失有时就在交流、质疑中完成了,进入高段以后,学生的基本常规已经非常成熟,点拨自学得失就可以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可以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汇报、交流、质疑、点拨。由小组轮流式展示交流,到抽签决定交流汇报的人员,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愿望和机会,在一次次磨炼中,学生的表达思路清晰,在一次次质疑、点拨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激励。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中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会读写小数。全班交流环节,学生对40毫米=( ?摇?摇)米有争议。
负责汇报的学生在黑板上的板书如下:
40毫米=(■)米写成小数是(0.04)米,读作(零点零四)。
片断:
生1:40毫米是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中的40份,就是一千分之四十米,写成小数就是0.04米,读作零点零四。
“好像不是0.04。”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从座位上传出来。我快速地看向那个“声源”,小李同学皱着眉头,满含期待又不太自信地看着我(想要得到我的肯定)。
我们一起看向讲台上的“小张老师”。
“小李,你觉得是多少?”小张老师停下了讲解。
生2:不是0.04,应该是0.040。(我顺势把0.040也板书在0.04的上面。)
“是0.04。”“不对,应该是0.040”……教室里的声音一个一个地多起来,大家都有自己的认识。呵呵,这很可贵哦。
“大家请看,我是这样想的,40毫米就是4厘米,4厘米是0.04米,所以40毫米也是0.04米。”小张老师边指着前面认识两位小数的板书,边解释自己的观点。
又补充道:“如果是0.040,这个0也可以省略不写的,书上有讲。”
话音一落,教室里就举起了很多小手,孩子们是多么喜欢争辩呀。
“我同意小张的观点。”“我也同意。”
小张老师再次看向小李,“我就觉得是0.040,不应该是0.04,嗯,嗯。”
生3:应该是0.040,因为0.04是一百分之四,而0.040表示的是一千分之四十,一个表示的是百分之几,一个表示的是千分之几,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应该是0.040。
全班掌声雷动,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
生4:我想补充一下,0.04和0.040就像4厘米和40毫米一样大小是一样的,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一个是两位小数,一个是三位小数。
上面的对话过程呈现了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疑惑在生生之间的争辩和交流中逐渐清晰,学生不但清楚地理解了0.04和0.040的意义,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不同的着力点能有效促进学生潜心自学品质形成,促使小组交流具有实际意义和效果,让学生在充分的自学、有效的交流中,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进而形成自我认识,并能进行自然的展示和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