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患者行MR 血管成像与CT 血管造影的价值研究
2021-04-19吕英强
吕英强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影像科,山东淄博 255120
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 是一种较为凶险的颅脑疾病,早期可因压迫脑神经,出现发作性头痛,若未及时控制,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且经数据统计,在患者出现破裂出血后,死亡率高达28%,发病率一年后致死率高达60%[1]。 为了对疾病发生、发展起到监测作用,还需注重影像学技术选择。 目前常用的影像技术包括MR 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 血管造影(CTA)等,目前 DSA 是诊断颅内动脉瘤金标准,虽具有较高符合率,但具有价格昂贵、耗时长、创伤性大等特点,随着研究推广,发现CTA 能够显示多个颅内动脉瘤的瘤体, 在评价动脉瘤血管解剖变异和周围血管变异中具有较高特异性, 但此项技术受到专科医师经验影响, 且无法显示动脉和静脉血流方向[2];MR 血管成像能够显示多角度的瘤体形态、尺寸、特征等信息,利用多平面重建处理、最大密度投影,形成脑动脉三维图像,从而更加清晰观察病变情况,但此项方式可因病变的特殊性,导致血流变慢、血流量有限,降低准确率[3]。 在 2019 年 2 月—2020 年 2 月期间方便选取95 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MRA、DSA、CTA,随后对比各项诊断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95 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 患者年龄 32~71 岁,平均年龄(53.68±8.93)岁;男性 53 例,女性42 例。 该研究所选病例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已知情同意。 入选标准:①患者存在短暂性意识障碍、呕吐、剧烈头痛、视盘水肿、脑膜刺激征、眼底出血等疑似症状;②患者各项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①排除因各种原因不能配合研究患者; ②排除幽闭恐惧症或碘造影剂患者; ③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排除动静脉畸形、颅内感染、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MR 血管造影(MRA):该次使用的双梯度双射频磁共振, 常规横轴位和矢状位双定位, 选择标准头部线圈,在矢状位和横轴位T2W1 和T1W1 扫描,层厚为5~6 mm,层间距0.1~1.2 mm,扫描范围包括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中动脉及主要分支、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
CT 血管造影(CTA):该次使用的双源螺旋CT 选择Siemsnssomtom Definition Flash 动态 800 层。 扫描参数:床速 19.37 mm/s,转速 0.4 s/周,螺距 0.969:1,扫描层厚0.625 mm,自动毫安,电压120 kV。 首先进行常规颅脑平面扫查, 随后以4.5~5.0 mL/s 速度缓慢嘱咐造影剂(40 mL),在C4 水平位监测双侧颈动脉充盈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延迟时间,在颅底至颅顶实施增强+平扫头部扫描,建立静脉通道,注入60 mL 优维显,保持每秒4.5~5.0 mL 速度,再以相同速度注射30 mL 生理盐水。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该次使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为Philips V3000 型号,对比剂选择300 mg/mL碘海醇,在右侧股动脉实施穿刺,在植入导管套鞘成功后,将对比剂注射到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开口处,常规实施肝素抗凝,行斜位、侧位、正位多体位透照,采集图像以保证病灶完全显示。
图像后处理: 将MRA 原始数据通过西门子控制台,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根据当前情况,选择性进行局部重建。 CTA 原始数据需通过图像工作站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和MIP 容积再现等图像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各项诊断方式的瘤体测量结果。
对比2 种诊断方式(CTA、MRA)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
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00%;特异性=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00%;误诊率;漏诊率=假阴性/(真阳性+假阴性)×100.00%; 误诊率=假阳性/(假阳性+真阴性)×100.00%。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各项诊断方式的瘤体测量结果
3 种诊断方式测量的瘤颈宽度、 瘤体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3 种诊断方式的瘤体测量结果对比[(),mm]
表 1 3 种诊断方式的瘤体测量结果对比[(),mm]
诊断方式 瘤颈宽度 瘤体直径CTA(n=95)MRA(n=95)DSA(n=95)F 值P 值5.31±1.17 5.46±1.25 5.28±1.34 0.732>0.05 11.85±1.32 12.01±1.15 11.95±1.74 1.356>0.05
2.2 对比2 种诊断方式准确率
95 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手术确诊或DSA 确诊的有82 例, 其中8 例位于大脑中动脉,19 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5 例位于后交通动脉,30 例位于颈内动脉,MRA 准确率为 76.83%(63/82),CTA 准确率为 96.34%(79/82)。 见表 2。
表2 2 种诊断方式准确率对比[n(%)]
2.3 对比2 种诊断方式价值性
CTA 敏感性、特异性高于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 3 所示。
表3 对比2 种诊断方式价值性[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瘤病因与动脉内膜发育不良、感染、结缔组织病、动脉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可并发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为了对疾病起到监测作用,还需尽早实施诊断工作[4]。 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为DSA, 其能够探明动脉瘤的瘤体起源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分辨动脉瘤空间形态和三维关系,为疾病评估、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依据,但DSA 创伤性较大,存在血栓形成时无法显影,对周围结构显示较差,误诊率较高[5-6]。
MR 血管成像在检查时基于饱和效应和流入增强效应原理,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情况, 测量动脉瘤大小和其同载瘤动脉关系,更好显示颅内病灶[7],主要优势在于:①MR 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血管腔内结构,对颅底WILLIS 环显示较好,对中等流速的血液检测较敏感[8];②MR 血管成像与CTA 相比,无电离辐射,无需注射对比剂,属于一项无创技术,且通过任意角度旋转和多种方式重建,可提高诊断准确性[9];③MR 血管成像能够结合MR 原始图像,更好显示对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关系。 但此项方式无法很好显示动脉瘤与周围颅骨关系, 对瘤壁钙化不敏感。
CT 血管造影主要优势在于:①CT 血管造影具有扫描便捷、性价比高、无创性等优势,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检查,且能够任意旋转角度观察颅内大血管,通过图像重建更好显示颅内血管解剖结构,了解动脉瘤大小、破裂口位置、瘤颈、形态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方案拟定提供有效信息[10];②CT 血管造影对血栓形成敏感性较高,在平扫下可利于尽快明确病因,创伤性较小,通过注入对比剂,更好显像;③CT 血管造影能够准确评价动脉支复合体和瘤颈处血管分支形态, 显示多个颅内动脉瘤的瘤体,更好提高诊断准确率[11]。 但随着研究增多,临床学者发现动脉瘤形态、位置和瘤内结构影响CTA 对动脉瘤的显像较差。
臧任丽等[12]学者在《CT 血管造影与MR 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一文中,MR 瘤颈宽度为(5.55±1.53)mm,瘤体直径(12.11±3.22)mm,准确符合率为 77.59%,CT 瘤颈宽度为(5.90±1.52)mm,瘤体直径(11.85±3.08)mm,准确符合率为84.48%。而该次结果中,MRA 瘤颈宽度为 (5.46±1.25)mm, 瘤体直径(12.01±1.15)mm,准确符合率为 76.83%,CTA 瘤颈宽度为(5.31±1.17)mm,瘤体直径(11.85±1.32)mm,准确符合率为96.34%。 两者无较大差异,由此说明,CTA 具有显著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MRA 和CTA 各具有优劣性, 但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CTA 更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