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眼解读课文
2021-04-13郭学云
郭学云
所谓文眼,即文章中起着点睛作用的关键词句。文眼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文眼作为解读课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文眼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倾诉的情感,那么学生就如拥有了一把开启全文之门的钥匙,可以整体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从而高效地解读课文。
一、巧用课题中的文眼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课题可以揣摩出全文的主题。很多课题就蕴藏着文眼,解读课文时可以紧紧抓住课题中的文眼,品悟与之相关联的句段,牢牢地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流露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册的《穷人》,题目中的“穷”字就是文眼。虽然文中没有再出现过一个“穷”字,但是很多细节都描写了穷的状况。教学时教师可以紧紧围绕“穷”这个文眼引导学生解读课文。首先让学生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渔民的穷。如课文一开始就交代桑娜在补一张破帆,帆已经很破了,桑娜仍舍不得扔掉,修修补补准备下次再用,可见经济条件真的很差。而在狂风怒吼的夜晚,渔夫还在捕鱼,可以推测出渔夫为了全家的生计而把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了,足见“穷”得迫不得已。再从桑娜的所思以及所住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的确是非常贫困的。但以桑娜和渔夫为代表的这些穷人可谓人穷德不穷,他们在自身的生活已经相当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本能地伸出援手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穷人的善举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穷”字统领全文,学生从这个文眼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二、巧用篇首中的文眼
由于写作表达的需要,有些课文开篇就把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亮出来了,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学时,教师就要巧用篇首的文眼,以此为关键点寻找课文中的其他支干,逐步推进,解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的第2自然段介绍了“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一个“迷”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喜欢。那么哪些地方写出了“迷”呢?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迷”字,并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画上几处圆圈让学生填写。学生围绕文眼,很快发现:“我们”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从侧面暗示了大家对竹节人的迷恋;竹节人搏斗时的种种有趣镜头是大家迷恋竹节人的具体描写;武术招数、戏台锣鼓的渲染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大家对竹节人的着迷程度;因为上课还在“搏将”,结果被老师发现后没收,“沮丧得要命”,心理描写衬托出了“我”对竹节人的迷恋之情;老师也在忘乎所以地玩竹节人,可见竹节人迷倒了所有人。“迷”字辐射全文,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三、巧用结构中的文眼
文眼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有的文眼隐藏在整篇文章的结构之中,即使没有明说,也如一条无形的线将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提炼出文眼,从而顺利地解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第8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难道只有除夕是热闹的吗?学生都说不是的。仔细阅读课文,发现课文各部分都蕴含着“热闹”二字,于是,教师让学生从课文列举的每一个时间段中找出反映“热鬧”场景的词。如腊八的时候,“家家都熬腊八粥”,一个“都”字说明大家都在忙碌着,可以想象出品尝腊八粥时屋子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除夕的时候,做年菜、穿新衣、放鞭炮、守岁等,各种活动体现了过年的欢快气氛;正月初一走亲戚拜年、逛庙会,可以看野景、骑毛驴、买玩具,特别喜庆和开心;元宵节挂灯笼、放鞭炮、吃汤圆,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还是热热闹闹。教学时抓住“热闹”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似的播放一系列过春节的喜庆画面,让学生领悟到北京的春节可真是一个热闹的春节。
不同的课文,文眼所处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能抓住文眼并巧妙运用,就能引导学生快速亲近作者,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走进课文,在解读课文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陈涛镇八层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