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论短长
2021-04-13潘佳丽
潘佳丽
教材中有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处理时,需要建立“长文短教”的意识。如何看待“长文短教”中的“长”与“短”呢?这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文本解读要“短”,学生阅读时间要“长”;教师学法传授要“短”,学生学习内化要“长”;教师训练组织要“短”,学生实践应用要“长”。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长”与“短”的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主動权,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一、教师解读要短,学生阅读要长
课文内容较长,教师不可逐段逐句地讲解,需要有提纲挈领意识,在问题设计时、重点解读时、点拨提示时,都要追求一个“短”字,要做好短时间设计。问题设计要有筛选意识,切准学生学习心理,而且要追求问题设计的集中性、层次性,让更多学生瞬间进入思考环节。重点、难点突破环节,教师需要讲解一些内容,但不能是单纯说教,需要有提炼意识,做到简明扼要。点拨提示时,教师要抓住关键点,进行对应引导,让点拨发挥作用。学生进入自我阅读模式后,需要充裕的时间支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也需要方法支持,操作过程相对长一些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教学《北京的春节》(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先播放了一则童谣,将学生带入文本阅读环节,对北京的春节习俗展开具体梳理。在阅读提示时,教师分两步展开。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设计了阅读问题和阅读任务:“快速阅读文本内容。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不明白的词句找出来。”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因为内容较长,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阅读梳理情况进行观察,让更多学生都能完整地阅读完课文。在集中解决学生不懂的词句时,教师利用极为精练的语言进行操作。第二步是详细研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阅读文本的一个部分内容,研读一两个问题。如详细写了什么内容,哪里写得更好。小组成立后,在组长组织下开展集体阅读学习活动,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因为问题比较集中,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发言,很快就形成阅读共识。教师组织学生集中反馈,课堂教学进展顺利。
教师的教学引导应当相对短暂,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教学效果逐渐会显现出来。教师只是对学习方式进行必要的组织,对问题设计也更为精练,却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感知机会。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长文短教”意识比较鲜明。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操作层面要考虑学生的阅读要求,如果学生能够自行读懂,教师则要大大减少讲解的时间。
二、学法传授要短,学习内化要长
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法,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薄弱,教师的学法储备极为丰富,自然需要及时传递给学生。在学法传授环节,教师要做到干脆利索,针对什么问题,给予什么样的学法,如果进行操作,都要明确提醒。而学生进入学法实践环节后,教师则需要有一定耐心,等待学生的自然内化。如果有必要,教师还需要做细致的解读示范工作,促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法应用技巧。在这个操作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时空条件的支持,还需要教师的热心、耐心、信心的支持。
“长文短教”不仅追求教学效率,也给学生传递了明确的信息,特别是进行学法的传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效率。在教学《腊八粥》(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并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作者重点描绘了八儿这个人物形象,在八儿等粥的过程中,其表现描写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你能够用关键词来梳理和归结吗?”学生接受阅读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八儿的心理描写展开思考和总结。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环节,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对他们的学习表现进行观察,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在学法方面做出一些针对性指导。课堂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列出比较准确的关键词,如“盼、想、猜、看”等。教师对学生阅读表现进行评价。在经典语段鉴赏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进入语言鉴赏环节,教师不时提醒,要求学生关注一些动词、形容词的应用,注意句式的特点,还要关注情感的渗透,以及语言表达的色彩等内容。学生顺利进入语言鉴赏情境之中。因为教师指导比较到位,学生鉴赏操作非常顺利,操作效果良好。
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所用时间很短,但是在学生阅读操作过程中,及时给学生做出的提醒,占用时间就更为短暂。而学生进入鉴赏环节后,需要进行梳理、选择、分析、讨论、展示、矫正等多个环节的操作,其耗时自然会更多,体现一个“长”字。小学生学法积累不足,教师要做重点关照,让学生有更多的内化机会,这是“长文短教”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以便做出针对性指导,让学法传授有更强的针对性。
三、训练组织要短,实践应用要长
在阅读训练环节,教师需要有充分的预设,训练活动要有清晰的实施方案。在训练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也需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训练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在训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对此需要有更多的应对策略,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的训练机会。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甚至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学科基础认知。
阅读的训练形式有很多,教师在具体挑选时,需要考虑训练的可行性,特别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形成对接,这样才能提升训练的价值。在教学《那个星期天》(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是:“梳理阅读课文后,对作者叙事方法有一定了解,然后借鉴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回忆性作文。童年记忆非常丰富,有没有比较难忘的事情呢?哪怕事情很小,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触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学生接受任务,开始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阅读,特别关注其叙事的方法,关注文本构思的研究。在学生进入书写环节后,教师还需跟进指导,根据学生习作情况做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关注心理描写、写出真情实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学生习作完成。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活动,从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因为要求比较明确,学生都能够自觉进入各自位置,展开习作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互动的情况,在评价方法等方面做出一些提示,确保习作评价的高效。因为时间所限,学生在课内没有修改的时间,教师做出延伸设计,要求学生课外对习作进行修改,并抄写到作文本上,作为书面作业来完成。
教师布置习作任务,这是最为常见的训练形式。因为要求比较清晰,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操作环节。教师指导所占时间极短,而学生则运用了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梳理、构思、写作、评价,真正体现了“长”与“短”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学要从时间上做出对应计划,要给学生更多操控的时间,要给学生传递更多学习技巧和方法,组织更多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形成核心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运用“长文短教”策略加以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处理“长文短教”中的“长”与“短”的问题时,教师要做好思想准备,在教授环节追求“短”,在学生学习环节要体现“长”,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课堂教学要注意精准点拨,体现少讲精讲原则,要为学生组织更多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广泛的学习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观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