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流淌儿童的“缪斯语言”

2021-04-13谈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缪斯习作儿童

谈蓉

自然、灵动、唯美、纯真,这是人们对女神所创造的缪斯音乐和缪斯语言的内涵解读。回味这几个关键词,让我想到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天真烂漫的儿童理应拥有自然、灵动、唯美、纯真的“缪斯语言”。然而,批改学生习作时,却很少能读到这样的“缪斯语言”,要么是同一素材的雷同反复,要么是好词、好句、好段的生搬硬套,要么是各种牵强附会的经验总结……学生习作仿佛都套上了一种模式。

一、习作课堂“缪斯语言”缺失的成因探析

为什么在学生习作中很难读到“缪斯语言”,看到灵性的火花?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

1.积累和运用:习作素材的“轻重”不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点明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然而从生搬硬套到进行再创造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若是教师能介入,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就会树立运用积累的意识,从而使其习作表达变得丰富。但常见的教师批复往往以“谁摘抄的多”“谁背诵的多”来评定学生积累的优劣,缺乏引导学生如何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举措,导致学生的习作语言呈现出“单一模式化,缺乏吸引力”等状态。

2.模仿和创作:习作技法的“轻重”不当

的确,模仿能帮助学生较快地学会文章的立意选材以及篇章的结构安排。但过度模仿的弊端显而易见,即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过度模仿的现象屡见不鲜。首先,琳琅满目的作文集极容易让学生滋长依赖的思想而懒于创造,从而不愿意书写。其次,通过模仿而成的习作或多或少优于学生“言为心声”的习作,所以为了迎合教师的欣赏,学生往往懒于创造,不愿意写。最后,应试教育下抱着“获得高分”这个写作目的的学生不在少数,应试的需要使得“模式化习作语言”的存在变得非常普遍。

3.模式和个性:习作指导的“轻重”不当

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来安排句式训练和小练笔,为学生习作进行铺垫是习作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指导方式。这样的做法有法可循,对学生习作也确有帮助。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句式训练时,多以“对”“错”这样的语言来评判。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答案的正确,语言表达只要越简单越好,甚至年级升高了,使用的句子始终“不升级”,有时还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这样的模式训练单调而缺乏个性,往往导致学生的语言文字更加苍白,缺少感染力。

二、构建“缪斯语言场”在习作教学中的理论价值

“缪斯语言场”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架构一种让学生自然、灵动、唯美、纯真表达的环境,且这种环境的架构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1.体现习作教学的儿童立场

“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斯霞曾这样定义儿童立场:语文教学是为了儿童的,是依靠儿童来开展和进行的,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思想、言语和方式教学语文。“缪斯语言场”下的教学与之相吻合,学生笔下写出来的习作应该是属于儿童自己的语言,表达儿童自己的心声,字里行间流露的应该是童言、童话与童趣。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进行说话、写话都是在运用词语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是逐步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创造性表达交流的过程。

2.表达对习作主体的人格尊重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学的过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缪斯语言场”下的教学强调习作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大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遇到不同意见时教师能够认真倾听而非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去代替学生的真实体验,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上的畏难情绪。这种人格上的尊重对学生心灵的成长将起到很大作用。

3.满足自由表达的心理诉求

课标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缪斯语言场”的教学旨在寻求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本真感悟。在达到自由表达的水平之前,首先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注重培养并丰富学生的心灵,还习作以自由,满足学生自由表达的心理诉求。

三、习作课堂“缪斯语言”流淌的实践尝试

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如何有效解决学生习作语言模式化的问题呢?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尝试。

1.观察生活,获取真实的语言素材

只有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获得大量的素材与真实的体验,学生在习作时才会有更丰富深刻的表达。(1)观察生活,记录真实的实践过程。有些习作的要求实践性强,可操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做。在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创设扳手腕擂台赛,让学生进行现场感受,为学生积累习作资源。精彩的实践活动,有失败的苦恼也有成功的欢喜,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仅兴趣被激发出来,还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在表达中自然细腻地流淌出来。(2)感悟生活,书写真实的体验过程。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那些最能触动他们自己的人和事,让他们把赏心悦目的物和景,每一个刹那的真切感受及时捕捉。如,有位学生描写自己在武术操比赛时的场景,写到自己的毛衣太短,把身子伸直的时候“肚子露了出来,像只露了馅儿的饺子”,所以“评委们偷偷地笑了起来,我赶紧用衣服把这圆鼓鼓的肚子遮住了,心想:真是太丢人了”。因为这种体验是很真切的,故学生把自己遭遇的尴尬场面描述得淋漓尽致,感情真实,这里体现的就是儿童的本真感悟。

2.活用词句,丰盈习作的语言形式

活用词语、句式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丰富,从而摆脱习作语言模式化的困扰。(1)契合场景换一种说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根据不同场景恰当地转换一下说法,在我看来,这样的语言才更具灵气。如表达高兴的心情,一位学生这样表达:“我很高兴。”而另一位学生却这样表达:“小鸟在前面带路……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蹦跳着往前走。轻快的脚步就像歌中的那只小鸟,我的马尾辫儿也随着身体的起伏有节奏地左右摆动着……”同样表达高兴,第二种写法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展开合理的联想表达“高兴”的心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说,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视场景的不同而合理地转换说法。(2)打破常规给词语来点变化。用词用语如果恰当而富有变化,哪怕是打破常规了也没关系,因为这样的习作语言表达也许会更令人“惊艳”。如,一个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个动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在介绍燕子飞行姿态的优美时,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动词,十分传神地表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美,使语言富有变化,表达更为准确。

3.遴选素材,促进灵动的语言创造

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积累的素材才能使习作语言不流于形式从而变得灵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遴选所积累的好词好句,并在习作中进行适当的借鉴运用。(1)善于利用课堂积累。如,《燕子》一文的第1自然段,作者抓住燕子的外形“烏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凑”这些语句表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用词用句精准优美。此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明白写动物外形要抓主要特点来写。(2)善于利用专题积累。专题积累即根据特定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序列进行成块的积累。如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家乡的风俗”,教师可先通过《腊八粥》等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突出文章主旨,表现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有了这些素材的积累,学生习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上文是本人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粗浅思考与尝试。相信只要我们正视学生语言素养的不足,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教学环境,不断探求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手段,努力加强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习作课堂定会流淌儿童充满灵性的“缪斯语言”。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缪斯习作儿童
试衣的缪斯
画中人
他们会忘记?多么稀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