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联合不同剂量丁丙诺啡对大鼠骨癌痛疼痛行为学实验的影响*
2021-04-01李永霞莫凯年赵生存李祥
李永霞 莫凯年 赵生存 李祥
(1.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青海 西宁 810000;2. 青海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其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60%~90%[1-2]。虽阿片受体拮抗剂-激动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吗啡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3-4],但有关二者联合给药的治疗效果并无定论。理论上阿片受体拮抗剂-激动剂与吗啡联合用药可能会减轻吗啡的效果减弱,但有研究[5]报道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癌痛的治疗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且可有效缓解阿片类药物的依赖症状。丁丙诺啡、喷他佐辛等是临床常用于疼痛治疗和麻醉的一类阿片药物,其中丁丙诺啡是其代表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较广泛[6-7]。因此,本实验通过制备骨癌痛大鼠模型,并给予吗啡联合不同剂量丁丙诺啡进行疼痛治疗,通过疼痛行为学实验以评价二者联合应用的镇痛效应和药物耐受情况,从而为骨癌痛患者合理应用阿片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清洁级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60~200 g,由上海凯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对大鼠进行痛阈筛选,以疼痛反应时间低于(均值±3倍标准差)入选。依据预实验结果,骨癌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约为90%,本实验拟需60只大鼠,因此共需要67只大鼠。
1.2 实验方法
1.2.1 建立动物模型 大鼠腹腔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0.5 mL(2×107/mL),培养7 d,随后收集腹腔积液3 mL,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成细胞悬液(2×107/mL)进行注射。用苯巴比妥(60 mg/kg)腹腔注射进行麻醉,随后仰卧捆绑,于左侧胫骨下1/3处作一切口,皮肤切开后分离肌肉,使胫骨下1/3前内侧充分暴露;于骨膜处穿刺打孔,用注射器(10 μL)进入骨髓腔1 cm,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10 μL(2×105),于骨髓腔内停留3 min,随后拔出注射器,针孔封闭,清洗,缝合。造模后观察大鼠步行情况,记录大鼠后腿抬起时间(防御时间),若时间为8~16 s,且左侧胫骨出现骨质破坏,则视为造模成功。
1.2.2 实验分组和给药方法 造模后2周,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吗啡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1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20 μg/kg)、联合2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联合3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60 μg/kg),每组各12只,均连续给药1周,每日分早、晚皮下注射2次。
1.2.3 热痛觉敏感度实验 实验前将大鼠置于有机玻璃箱适应20 min,对大鼠左足底部对应的玻璃板位置采用热辐射刺激仪进行刺激,记录大鼠出现缩足的时间,实验重复3次,每次间隔时间至少10 min,取各次痛阈的均值,实验时间为1周。
1.2.4 机械性痛觉敏感度实验 大鼠置于有机玻璃箱中,通过冯弗雷纤维垂直刺激大鼠左后肢足底中部,刺激力度为1~60 g,每次时间不超过5 s,间隔时间至少超过10 min。采用序贯法进行检测,从最小的力度进行实验,随后逐渐增加,实验重复3次,计算各次痛阈的均值,实验时间为1周。
1.2.5 甩尾实验 用盒子将大鼠固定,检测大鼠尾巴对热水刺激的甩尾反应情况,基础甩尾时间为2~3 s,水浴箱温度设置为50~52 ℃,切断时间为10 s,记录抗伤害痛阈值,实验时间为1周。实验结束后,采用断颈法将大鼠处死。
2 结果
2.1 造模结果 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后2周,有63只大鼠防御时间为8~16 s,且大鼠左侧胫骨骨质破坏,提示造模成功,成功率为94.03%(63/67),故随机纳入60只大鼠进行后期实验。
2.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热痛阈值的比较 吗啡组给药第1~4 d时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5~7 d时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1组、联合3组给药第1~3 d时热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联合1组第1~3 d、联合3组第2~3 d时热痛阈值均低于吗啡组(均P<0.05);第4~7 d时联合1组、联合3组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给药第5 d时出现热痛阈值明显下降,而联合2组在第6 d时出现热痛阈值下降;吗啡组与各联合组第6~7 d时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热痛阈值的比较
2.3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机械阈值的比较 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吗啡组与各联合组机械阈值均明显下降(均P<0.05);假手术组不同时间机械阈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与各联合组不同时间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各联合组给药1周机械痛阈值与吗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机械阈值的比较
2.4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抗伤害痛阈值的比较 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吗啡组与各联合组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下降(均P<0.05);假手术组不同时间抗伤害痛阈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与各联合组给药第1~6 d时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但各联合组给药后同一时间抗伤害痛阈值与吗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抗伤害痛阈值的比较
3 讨论
骨癌痛多发于乳腺癌[8]、肺癌[9]、前列腺癌[10]、肾癌[11]及甲状腺癌[12]等原发肿瘤的骨转移患者。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癌痛患者的主要方法,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多数患者的疼痛症状,其中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一类常用药物,但单一采用阿片类药物对疼痛症状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13-15]。交替或联合使用不同镇痛药物对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16-17]报道,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与吗啡联合用药或交替使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和吗啡等方案均可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耐受情况。
丁丙诺啡是一种μ阿片受体激动剂,对阿片受体具有激动-拮抗性。目前,不同研究对丁丙诺啡联合应用吗啡的镇痛效果看法不一:有动物实验研究[18]表明,丁丙诺啡联合应用吗啡可减少吗啡的抗伤害效应,其可能机制在于二者联合应用可竞争性地拮抗吗啡对μ受体的作用;而有研究[19]报道,丁丙诺啡可缓解羟考酮导致的戒断症状和滥用倾向;另有临床研究[20]表明,丁丙诺啡联合应用吗啡具有镇痛的协同效应。本实验发现,各联合组给药1周机械痛阈值、抗伤害痛阈值与吗啡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提示吗啡单一给药或联合应用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骨癌痛大鼠进行治疗均具有相似的镇痛作用,并且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进行给药并不会明显影响吗啡的镇痛作用。
长时间使用吗啡容易出现药物耐受的情况,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并且现阶段有关吗啡耐受中各阿片受体的作用并无确切一致的看法。吗啡主要通过作用于μ阿片受体而起到镇痛作用,因此μ受体内在化、脱敏感、升高、降低均有可能影响吗啡的耐受情况,同时δ、κ受体在吗啡耐受过程中亦具有重要作用[21-22]。本实验结果显示,吗啡单一给药第5 d时出现热痛阈值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说明吗啡单一给药第5 d时的药理学效果明显减弱,即出现耐受。而本实验中,联合2组(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40 μg/kg)热痛阈值明显下降的时间延迟至第6 d时出现,给药第5 d时仍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说明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40 μg/kg联合给药可减缓吗啡耐受的发生。
本研究未明确联合给药时对受体功能及对受体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吗啡与丁丙诺啡联合给药对外周和中枢系统阿片受体水平及其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亦未阐明,需今后通过进一步实验研究以深入分析。
4 结论
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果相当,但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应用时可延迟吗啡耐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