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园本教研提升教师观察能力

2021-03-19李婷

家长·中 2021年2期
关键词:园本教研观察能力

李婷

【摘    要】发现儿童、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基础,观察评价是了解儿童的基本途径。幼教实践反复证明,对幼儿教师来讲,会观察儿童行为,能读懂儿童行为,明白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需要,并能采取正确的指导策略,更为重要。观察评价什么、如何观察评价、观察以后做什么等,是许多幼儿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基于此,本文只要分析了教师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提出了依托园本教研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观察评价;园本教研;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7485(2021)05-0052-03

【Abstract】Discovering and understanding children is the basis for educating children, and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is the basic way to understand children. The practi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repeatedly proved that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preschool teachers to observe children's behavior, be able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behavio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needs behind children's behavior, and be able to adopt correct guidance strategies. What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how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what to do in the future, etc., is a place where many kindergarten teachers are generally confused.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only need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onfusions in teacher observation, and propos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er observation ability based on kindergarten-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Garden-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Observation

幼儿教育是一个专业的教育范畴。提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大家一致想到的都是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学校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也是这样划分的。但是,幼教实践反复证明,对幼儿教师来讲,会观察儿童行为、能读懂儿童行为、明白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需要,并能采取正确的指导策略更为重要。

一、为什么要观察

模糊的童年记忆,让我们忘了儿时的想法、困惑和需要,这成了成人了解儿童的最大障碍。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理所当然地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对孩子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制定规则。殊不知,儿童也是与成人平等的人,他稚嫩的体格、异想天开的想法、没有任何规矩的行为,以及无法摆脱的困惑交织成童年时代五彩斑斓的生活。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只有走进儿童的世界、走进儿童的生活,了解、引导、支持他们,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掌握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指导”既是一种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理念,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二、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及困惑

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否定观察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场中,很多老师的观察行为却演变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案例一:老师在忙着呢!

区域游戏活动开始了,孩子飞快跑向自己选择的区域开始游戏。自由自主的游戏开始了,老师在每个区域转了一圈,一共花了三分钟。然后,拿来本子,坐在空置的桌子上开始写东西。不一会儿,宁宁手里拿着彩色的瓶子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想在上面画一只小鸟,怎么画呀?”老师抬起头,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找书,照着画。”宁宁点点头,笑着说:“恩!”接着乐乐跑过来急匆匆地对老师说:“老师,医院没有病历了,怎么办?”老师板着脸说:“没看到老师正在忙!自己想办法。”乐乐一脸失望地往回走,遇见了雷雷。“你干吗去呀?”“我找老师!”“老师正忙着呢,别去了!”“啊!?”两人一道走了。直到游戏结束,老师都没有怎么搭理孩子,对孩子的游戏情况知之甚少,简单的点评后,游戏结束了。

观察的目的是走进幼儿、了解幼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和引导。面对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许多问题及困惑,通过对我园教师的访谈及调查,梳理出以下方面的问题:

1.观察不知从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开始,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

2.看见了但没看懂,常常是无法关注到幼儿的某一行为或者无法读懂幼儿的行为。

3.观察没有侧重点,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无法精准提炼和概括自己想要观察的内容。

4.观察以后不知道如何去做客观地评价分析,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以上均是许多幼儿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因此对观察的抵抗或忽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三、园本教研分步走——以M幼教师观察记录调整教研为例

基于我园教师在观察方面的现实困惑,如何引导教师学会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我们通关园本教研分步走的途径有效引导教师学会观察,正确分析。

(一)园本教研第一步——问题剖析

课程游戏化实施之前教师的观察记录还停留在模仿和照搬的阶段,回顾我园教师之前所做的观察记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 每周一篇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强度大。

2. 教师的记录简单,缺少真实性,忙于应付差事。

3. 观察的内容都是在孩子身上找问题、找不足。

4. 评价分析带有很强的教育性,都是教育孩子怎样怎样。

5. 给出的措施笼统、单一、没有针对性,多数措施都是家园共育、与幼儿沟通等等,这样的措施似乎用在任何一个问题也都能用。

(二)园本教研第二步——核心组引领

针对我园教师前期所做观察记录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组织核心组成员研讨观察记录该如何调整,经过一番商讨有了我们观察记录的第一次调整,我们将观察的范围缩小到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观察,表格的内容更具体,采用电子稿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园本教研第三步——年级组聚焦

1.找准问题。许多教师在观察时缺乏经验,不知看什么,不会观察。年轻的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问她是否注重观察,她会说我当然注意了,说得头头是道,可当你将看到的问题向她提出时,她会无所适从,有时还会说:“啊,这也要观察啊?”其实她们不知在看什么,不知选择何种项目或对哪些孩子进行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持久知觉的过程。教师先要有一个计划,我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茫然失措。通过分析我园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网上抄袭,缺少真实性;(2)“换汤不换药”——一段时间的记录内容雷同,只是换了个幼儿姓名;(3)电子稿复制粘贴,几个老师的内容都相似,你复制我的,我复制他的;(4)不能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依旧以找幼儿身上的问题为主。

2.给出策略。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园本教研。这次观察记录调整我们以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群发布的“六个支架”支架为依托,将表格进行了重新的设计,要求教师观察1名儿童,一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要求老师去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为了能让老师们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我们给老师们配备了“观察”类的书籍,如:《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给老师们提供理论支撑。

3.带来转变。这一次调整后我们看到教师能够运用书中的理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给出的策略也更有针对性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一天要观察三次,每次3分钟,强度太大,教师精力跟不上;其二,对幼儿的分析不够准确,虽然开始运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了,但还是有种生搬硬套的感觉;其三,教师的观念转变不大,多数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的固有观念一时难以转变,依旧以在儿童身上找问题为主。

4.后期跟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展了明师科技网的“观察方法与童心解读”的网络专题培训,进行了区级菜单讲座《离孩子近一点,再近一点——教师如何观察和评价幼儿》。组织教师开展《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读书分享活动以及《“白描”记录孩子的故事》专题教研活动,多途径提升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

(四)园本教研第四步——全园参与

这样的观察记录持续了一个学期后,我们进行了全园参与式的教研。这一次我们在前期观察记录调整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和改进:首先,表格简化,引导教师对于儿童行为的描述更为具体、详细。其次,核心组成员在熟读《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等书的基础上,分成小组对每位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批阅,从而引导教师做到“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 这种观察记录模式持续了一个学期,我们惊喜地看到了教师对于儿童行为的描述更为客观、具体、详尽;能够借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观念出现了转变,从找问题到发现儿童的“惊喜时刻”;发现并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五)园本教研第五步——分层管理

这一次我们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做了调整,让我们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如,小班:《小班幼儿入园情绪管理记录表》(9月、10月两个月针对新生入园适应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中、大班:《游戏活动区幼儿自主性记录》(从最容易做起的户外活动观察聚焦区域游戏观察)。这样的观察记录模式持续了一个学期,发现老师们的记录又开始出现了懈怠和应付的现象,因为这学期的观察记录就是打打勾,写点分析就可以了,所以变成了应付差事。那么如何能够重新激起老师们的这种观察的热情和激情,是我和核心小组成员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六)园本教研第六步——多感官参与

经过一番商讨后,我们又一次进行了观察记录的优化与调整,在核心组成员在引领下率先开展“有图有真相”的观察记录分享活动,支持并鼓励教师基于照片、视频对儿童的观察发表观点,帮助教师形成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

案例二:小裁缝的故事

观察地点:大二班服装店

观察对象:天天

注意:开心游戏时间开始了,娃娃家的妈妈想为她的宝宝设计一件迷彩的小裙子,也想让宝宝成为一名小军人,于是她来到了服装店,热情的设计师天天小朋友接待了她,看她脖子上围着皮尺,就知道这是一位业务熟练的设计师,只见她先用布包裹在娃娃的身上,确定好大概的布料长度之后,就用小剪刀剪下了布料,用双面胶粘贴,为小宝宝制作了一件小裙子,但是这还没有结束,只见天天从珠宝盒中精挑细选了很多珠子,点缀在了小娃娃迷彩裙上,一件漂亮的迷彩裙就做好啦!娃娃家的妈妈非常的满意这件衣服,于是便开心地走了。

识别:天天,在这个活动中,我看到了一个认真、细心、专业的服装设计师。你在活动中,能够根据顾客的要求制作合适的服装,在制作的过程中,你非常熟悉制作布料服装的流程,熟练地使用了小剪刀,利用测量的方式确定布料的长度,说明你善于開动脑筋思考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解决问题。

回应:天天,接下来我们下面将继续提供多种装饰材料(彩珠、纽扣、纸绳、卡纸、毛线、花边等),让你们开动脑筋用更多的方式去设计更多不同款式的服装,建议在活动开始过程中先从画设计图开始,有了设计图方便进行接下来的制作过程。

反思:通过今天的观察,我认识到孩子们对于设计和制作服装的热情很高,尤其是女孩子,在装饰服装的时候非常的投入和认真。所以我想到了还是要在材料的投放上下功夫,材料的增添要根据幼儿现有的游戏水平来投放,并且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来使用。逐渐增加难度,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我们把这样的“有图有真相”观察记录分享模式带到了全体教师会上,老师们对于这样观察记录的模式非常赞同,于是我们有了每月一次的“有图有真相”的观察记录分享活动,要求全体老师参加,每次教研分年级组共有8位教师进行分享,其他教师聆听、记录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一人分享、多人“碰撞”的方式我们鼓励教师做有用的观察,不再单纯地追求观察记录的篇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个教师每个月在《幼儿成长手册》上给每个孩子写一张便签条,记录他(她)那些有趣的成长瞬间,从而和家庭建立有效的双向互惠关系,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向家庭传播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庭科学育儿的能力。

四、园本教研所思所得

通过这样的园本教研,我们教师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专业素养得到了升华,形成了高质量的家园双向互惠关系,取得的成效是可见的、可喜的。但在观察能力提升的这条道路上,我们还将砥砺前行,继续依托园本教研不断优化和调整我们的观察记录模式,以促进教师观察能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祝晓燕.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新设计[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朱家雄,张婕,邵乃济.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责编  林  娟)

猜你喜欢

园本教研观察能力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