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探究

2021-03-19杨宁

家长·中 2021年2期
关键词:渗透路径立德树人德育

杨宁

【摘    要】我国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重新修订人才培育目标与学科发展战略,将立德树人设置为课堂教学与基础性技能训练活动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观与世界观为核心任务,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性,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渗透路径与教学方案。

【关键词】德育;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040-02

【Abstract】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my country should revise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trategy, set Lide Shuren as the primary go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basic skills training activities, and shape the moral and world outlook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core task ,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and summarizes effective penetration paths and teaching programs.

【Keywords】Moral education;Moral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Penetration path

一、以立德树人为纲领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能够强化课堂教育活动的激励效果与道德价值观塑造效果,以富有正能量的阳光教育来引导当代初中学生群体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从不同方面减轻当代初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与学习负担。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科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我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整合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德育资源,创设以文化理念感召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极大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道德品质培育效率。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可从不同途径持续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与学科实践能力发展水平,任课教师能够在学生的道德观初步养成的初中阶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上指导与规训,对初中学生群体道德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理念的形成施加正面的影响,保障初中学生群体树立健康、积极的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与职业理想。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纲领开展高水平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在自我控制能力与认知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与成熟,初中学生群体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与干涉下学会主动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并对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复杂事件做出精准有效的判断,接受创新型德育的初中学生群体有能力结合现阶段的社会背景分析、研究教材中各类知识点的应用意义,结合自身所参加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下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学科基础性原理的思想内涵,并体会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之间存在的内在客观联系。全新的德育模式可为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将社会主流的行业道德准则内化为初中学生群体设计自身日常行为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重构道德与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秉承的教育准则分析

(一)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反思

为完成道德价值取向培育、训练任务,任课教师应当帮助初中学生群体立足于过去的学习活动,总结个人化的独特学习经验与教训,对曾经犯过的错误做出深刻的反思,并通过比较自身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与能力进步程度,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任课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扮演诱导初中学生进行持续性反思的引导者角色,使初中学生群体在课上空闲时间或课后定期进行自主性反思与自我批评,并每天撰写学习日记,记录学生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状态与所秉承的思想观点,任课教师应审阅初中学生所撰写的日志或学习笔记,并通过做出批注引导初中学生对基础性的学科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研究,在潜移默化的德育过程中引导初中学生建立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道德价值观,使初中学生群体掌握自我规划与自我观察的基本技巧与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蕴含的道德理念产生认同感与信任感。

(二)引入多层次的课堂主题活动形式

在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師必须将复杂深奥的课本理论知识打散到各类趣味性的主题活动中进行讲解,避免集中讲解过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课本知识。持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从持续演变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汲取富有教育价值与道德理念塑造效果的教学素材,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开展有一定实践指导效果与思想深度的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应当选取拥有较高探究价值、可激发多数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特殊活动主题与游戏形式,使初中学生群体在多样性的动态课堂环境变化中深入体会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的社会价值。

(三)为学生树立可模仿的道德榜样

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我国现代初中学生群体做出值得仿效的道德榜样,在课上以不同形式的激励手段与策略鼓励初中学生群体模仿、学习切身可见的道德品质榜样,以此使初中学生群体获得良好的仿效性课堂学习体验,高效率地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水平,初中学生群体可在模仿任课教师、社会劳动模范、同班的其他优秀学生的过程中感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为初中学生提供道德领域的可模仿榜样,有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以道德模范的榜样形象影响初中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具体方向。

三、践行立德树人思想、强化德育效果的可行措施研究

(一)进行贴近真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选择全新的以社会实践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与能力培育方案,通过挖掘、利用社会化的德育资源为初中学生群体创设更为真实的生活化能力训练情境,激励初中学生群体在集体化实践活动中努力践行课本中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准则。任课教师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组织资源,动员学生参加富有道德感召力与影响力的无偿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有计划地在多种类型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指导教师在讲解《守护生命》这一部分的学科内容时,可在向学生讲解浅显的保护身体、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与知识后,组织多数初中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医院进行观摩,并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教育与训导,学习各类保护自身身体健康与安全的自救自护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爱护生命的重要性。这一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保证具体的教学效果,使初中学生群体对学科基础知识与内在原理有所感悟。

(二)改进现有的教学策略与课堂指导方法

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选定具备价值引领效果的教学形式与指导路径,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锻炼、培育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思辨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教师必须为初中学生群体提供拥有较强启发效果的道德文化教育,使初中学生在不断思考学科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明确、坚实的道德价值理念与持续遵守的正确行为准则。例如在详细讲解《亲情之爱》这一单元的德育知识时,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前向学生提出“家庭关系有哪些类型?”“家的道德内涵与文化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并鼓励初中学生群体在初步阅读完教材课文之后告知任课教师自身是怎样理解家庭关系的,以此拓展初中学生群体分析、思考學科主要内容的路径。这一问答型的教学模式可引导初中学生群体按部就班地逐步分析德育的思想内涵,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怎样处理自我与家庭、集体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应当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与能力均衡进步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贯彻以立德树人思想的为基准的教育理念,将各个领域能够用于德育的素材与案例进行系统性整合与编辑,创设富有教育意义与启发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此促进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道德意识与文明素养的发展与不断提升,使初中学生养成正确的集体观念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洪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J]. 文教资料,2019(11).

[2]卢明家.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学周刊,2019(19).

[3]黄富强.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

(责编  侯  芳)

猜你喜欢

渗透路径立德树人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职学校德育课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