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德于教,以教促德

2021-03-19杨阜林

家长·中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渗透德育

杨阜林

【摘    要】劳动课的开展是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要体现。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是让学生有劳动意识、热爱劳动,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认知观念。这样,劳动课程教学才能真正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也最值得教育工作者多做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德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034-02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classe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from pure knowledge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Its purpose is not only to let students learn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to let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work, love work, and establish good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cognitive concepts. In this way, labor curriculum teaching can really contribut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t is most worthy of active exploration by educators.

【Keywords】Labor;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Infiltration

对教育来讲,灵魂为德育,其深远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把德育教育渗透入小学劳动课教学之中,不仅仅是有益的补充学校德育教育,也是该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教育应当做到立德树人,以德育人。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在今天,得益于全国各个行业领域劳动者的贡献,国家各项事业正在稳步推进当中。这正是需要新一代青少年心怀报国热情,积极参加劳动,积极做出贡献的关键时刻。在小学劳动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就是要真正发挥教育职能使命,为国家发展输出优秀人才,为中国下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引路,希望能够通过文章简单的分析探讨,可以为后研究者提供适当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劳动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对劳動的亲切感

劳动是什么?很多学生并不很了解这个问题。有很多孩子简单地把搞清洁、做家务看成是辛苦的事情,看成是丢人没面子的事情。其实,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是不准确的。劳动也许有时候很脏很累,但最重要的是劳动本身的美。劳动者用自己的辛苦劳累换来的是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家长们的劳动是孩子能够吃饱穿暖,享受快乐童年的前提;教师的劳动是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前提;警察、工人、农民、匠人,很多人的劳动造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对劳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改变学生对劳动的刻板偏见。进行生活化的劳动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劳动的美,让学生在劳动中为生活做贡献。

例如我们在学习洗衣服、拖地等一些家务劳动技能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大家:日常生活中,你们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谁知道应该如何把地面拖干净,谁会使用洗衣机或者其他家用电器?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将视野从课堂转移到生活中去,建立起生活与劳动的紧密关系。通过这样的关联对话,学生就会意识到,现在的生活和劳动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每一项劳动也都有它的价值所在。人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汽车,坐的地铁,听的广播或者看的电视等等,都是劳动的产物。正确地认识劳动,正确地解读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德育教育在劳动课中的有效渗透。

二、情境化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接受劳动精神的熏陶

千百年来,劳动始终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而生的。多劳多得、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类似这样的成语、俗语等,无不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劳动课上进行德育教育,也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受到劳动精神的熏陶,传承劳动者的光荣传统。情境化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乐趣,获得劳动熏陶,培养劳动品格的重要途径。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孩子们带到校园里,带到田野里,看看别人是怎么劳动的。校园里负责清扫卫生的叔叔阿姨,他们脸上、手上沾染了很多污垢,但依然在认真做好份内工作,给孩子们带来了干净整洁的校园生活;在学校食堂里,大家也在忙忙碌碌的劳动着,择菜、洗菜、加工、蒸煮食物,一丝不苟,环环相扣,给孩子们制作出可口的饭菜;在农田里,人们开着大型机械,付出汗水和辛劳,将希望的种子撒播在田间,又用一滴滴汗水、一分分耕耘孕育着秋天满满的收获。为了让情景教育深入人心,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情景,通过大家的回忆思考来还原情景。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到大量劳动场面给孩子们看,让孩子明白田间种植是劳动,工厂生产是劳动,在学校教书是劳动,在电脑上画图打字办公也是劳动。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回忆家长在家里劳动的场景,回忆自己参加过的劳动。或者我们将大家钉纽扣、做手工、在班级做值日的劳动场面记录下来形成影像,让孩子们回看自己的劳动场面。在这样的情景教育中,我们解读劳动者的朴实,解读劳动者的智慧,解读劳动是如何让希望成为现实,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尊重劳动,为什么要热爱劳动。这会更加有说服力,更能有真情实感。

三、通过设置任务来启迪学生的劳动品德和创意

劳动从来都不是毫无意义,毫无目的的行为。我们的劳动应该是基于明确的目标任务而进行的。当解放军奔赴抗洪一线的时候,他们的劳动任务是阻断洪水,降低灾害损失;当交警在街头站岗执勤的时候,处置交通违法,保持道路畅通,对需要的人员纪念性紧急救援就是交警的劳动任务;同样的,服装店的员工,餐饮店的老板,教室里的教师,办公室里的白领上班族,每個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一个任务而劳动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这个目标,这个任务发挥了重要的催动作用,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中去,而不是做表面功夫。

比如在学习一些简单的绳结工艺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尝试用绳子来制作一个手工的花篮,并且给予了一些铁丝、铃铛等小饰品、小物件作为辅助材料。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中,学生不仅是要灵活使用绳编工艺,更要做到有创意,思路清晰,还要能保证小花篮美观而且实用,能真正盛放花朵。根据这个任务,学生尝试去构思和制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劳动的过程。可以发现,在任务驱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动手能力也更强。一些同学在用绳子编制花篮的过程中,会非常巧妙地利用铜线、铁丝等进行辅助造型,让花篮的主体结构部位具有很好的造型效果,不会因为绳子本身的软质特征而出现塌缩。

其实制作这样的小手工,光靠学生个人的操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更倾向于让大家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在小团队中,每个同学都可以发言,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当大家遇到问题的时候,这种团队合作的好处尤其明显。比如有的同学想要给花篮设计一个比较规则的纹路图案,但是总觉得图案不对称。针对这个情况,小组其他的同学就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有的主张提前设计好图纸,测量好图案的各个节点距离;有的主张在编制绳结的时候记录好每一个步骤,数好每一个纹路的步骤。这些提议都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是很好的劳动智慧成果,为学生圆满完成任务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大家也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感情。

四、围绕劳动品德的主题教育,实现劳动精神的有效渗透

劳动中所体现的优秀品德、优秀品质有很多。教师在组织劳动教学的时候,应当有所选择的进行渗透,将劳动品德品质完整渗透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比如劳动者的做事严谨的态度,这就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劳动,它是很严肃的事情。如果劳动的时候不用心,质量和效率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来明确一点:劳动需要细致用心,不能三心二意。除此之外,劳动者一定要懂得体谅别人的辛苦。学生在校园里要尊重清洁工、食堂职工等的付出,在教室里要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在外出的时候要尊重警察、清洁工、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人的付出。劳动者身上的爱国热情,劳动者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克服千难万险的敬业精神,劳动者在任何艰苦条件下都绝不会放弃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有劳动者们的团结精神。教师要充分挖掘劳动的品质,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卓晴君.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基础教育课程,2019(03).

[2]宁本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19(02).

[3]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20).

(责编  侯  芳)

猜你喜欢

劳动渗透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