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效果
2021-03-10赵雪宏
赵雪宏
(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循环内一科,辽宁 海城 114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持续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坏死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或休息后无法缓解,患者可伴发休克、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等,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1]。目前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但患者术后仍存在慢血流、无复流情况,影响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预后欠佳。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 例,采用刮刮卡法分为两组,每组58例。观察组男31 例,女27 例;年龄32~83 岁,平均年龄(68.31±3.46)岁。对照组男32 例,女26 例;年龄30~82岁,平均(68.52±3.3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②发病至接诊时间≤12 h;③患者同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手术禁忌证;②有精神疾病;③临床资料缺失;④合并心肌炎、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其他心功能障碍疾病;⑤合并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⑥严重颅脑疾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方法 术前予以全部患者阿司匹林片(湖北民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324)300 mg,口服,每天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417)300 mg,口服,每天1 次;鞘内注入低分子肝素(北京爱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507)7 000 U。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血栓抽吸导管术治疗,经动脉鞘选取指引导管(6F),先使用引导丝(0.36 mm)置入梗死相关血管(IRA)远端,再使用球囊对病变处实施扩张处理,沿冠状动脉导丝置入Thrombeter血管抽吸导管,直至病变血栓处。在X线辅助下连接导管尾端与负压吸引装置(50 mL),来回抽动导管,结合造影结果直至无明显血栓影像或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改善为止,然后植入支架。对照组行PCI 治疗,术中结合造影结果明确梗死相关动脉,在导丝通过IRA 闭塞病变后,使用球囊对病变部位进行扩张操作,待病变处前向血流得到明显改善后再植入支架。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患者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TIMI 血流分级,冠状动脉未再通为0~1 级;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剂可完全充盈冠状动脉狭窄远端,但造影剂排空速度、前向充盈速度与正常冠状动脉比较仍较为缓慢即可判定为2 级;完全再灌注,造影剂可在冠状动脉中迅速充盈为3级,级别越高表明血流灌注改善效果越好[3]。②术前和术后1 个月根据心电图检测结果,记录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评价心功能。③术后随访1年,统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再发心肌梗死、猝死、心力衰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分级比较 术后,观察组血流0~1级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3 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流2级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分级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flow class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心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LVEF、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LVEF、LVEDD 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心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 5 8 58 LVEF(%)术前43.25±10.17 42.83±9.92 0.225 0.411术后63.26±11.38a 51.47±10.29a 5.852 0.000 LVEDD(mm)术前50.35±4.46 50.69±5.48 0.366 0.357术后43.63±2.12a 48.84±3.35a 7.113 0.000
2.3 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 术后1 年,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缩小梗死面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急诊PCI 方案是治疗患者的常用方法,可通过机械性挤压血栓,促进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但血管再通效果有限。陈庆[4]对4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后发现,采用血栓抽吸导管术治疗患者的血流分级3 级者占比(90.0%)高于PCI治疗患者(45.0%),证实血栓抽吸导管术可有效促进血流再灌注。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血流0~1 级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3 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流2级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心肌血流再灌注效果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在介入治疗中采用血栓抽吸导管术可通过在梗死部位反复抽吸,减少局部血栓负荷量,避免血栓脱落引发血管远端形成血栓,提高心肌灌注水平[5-6]。
表3 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刘伟[7]对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后发现,给予患者血栓抽吸导管术治疗能明显降低LVEDD,提高LVEF,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LVEF、LVE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LVEF、LVEDD 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术后1 年,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低。有研究[8-9]发现,血栓抽吸装置作为一种介入治疗导管,具有吸出血栓、破碎血栓的功能,可有效吸出粥样斑块碎片或血栓,防控冠脉远端栓塞,促使斑块碎片、血栓顺利排出体外,减轻心肌负荷,改善心功能,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期间行血栓抽吸导管术可有效改善血流分级,促进血流再灌注恢复,降低LVEDD,提高LVEF,改善心功能,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