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1-03-08殷雪
殷 雪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些教育人员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教育相比重视度远远不足。在教学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历史观念、理论知识点,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基于新时期发展背景,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并要求教育人员实现课程改革与创新。因此,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日常教学中,需要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内容,促进师生紧密沟通与联系,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从多元化的层次入手,实现学科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创新型人才培育目标,不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与学生都愿意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归纳到通识教育的基本范畴中。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通过课程测试即可,但是从实质角度分析,近现代史纲要并不单单是表面上的通识教育,而是与许多其他学科知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此,教师需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历史观念,掌握学习方法,并且保证这些培育的重点可以归纳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过程中。[1](71-72)学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础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历史价值观,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是其中的基础保障内容。从表面分析,历史学科的创新性要素不多。大多数师生都从常规视角分析,认为基础的教育目标是确保学生能掌握史实,并且将表层化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其中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是,如果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缺乏创新性,就会失去实际的启发价值与意义。因为历史课程最关键的部分是以历史为重要借鉴,以此全面传承我国优良的历史文化。此外,学生还需要科学地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反省社会现状,了解发展至今延续的历史规律。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只有实现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凸显教育的核心价值。基于传统模式,教师一般更注重教授历史学科基本大纲,并选择与之相关的习题,巩固学习过的知识。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接受倾听、学习知识,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此不难得知,教育人员需要将重心放在转变当前教课模式层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入科学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二、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面临问题
(一)历史与现实割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课程,但是属于以历史为核心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体的政治性与历史性较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仅仅以传递理论知识为基础,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需求,教学内容单一僵化,学生无法以当前心情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情况,自然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历史为主线索,并且在历史中进行政治分析,整体理论性较强。学生距离历史发展年代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学校组织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的局限,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机会。[2](147-150)学生仅仅能够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并且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为核心导向,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准确评估学生是关键的教学元素。利用科学的评估,能体现教学效果,并且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注重政治分析、历史知识考试,并且以文本的方式开展,有标准化的答案,题型较固定。没有加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爱国精神等,考核与评价不到位,无法体现实践教育的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激发学生的课程热情与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兴趣是否浓厚是课程创新的关键检验标准。教师需要利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全方面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并且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真正突破常规学习局限。在师生共同关注创新的条件下,课程体现较浓厚的趣味,并且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3](24-25)例如,在分析建党历史内容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涉及的时间、线索等,还需要确保学生拥有清晰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可以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视频,并与学生沟通分享。利用合理的课堂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建档知识,体会历史上伟大前辈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运用全新教学思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日常教学开放性较强,教育人员应当转变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注重在日常讲解阶段引入新颖的教学手段,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阶段,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某种条件下,如果学生表现为困惑或疑问,教师与其他学生就需要共同协助解答,并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点教学为例,最核心的内容是浓缩历史时空,并体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整个过程。在此阶段,学生可以真正认同历史背景,掌握理论知识点。教师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播放历史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良好的虚拟教学情境,清晰地体现特定时间段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平台的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注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最基础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会对后续的实践计划、实践组织、实施教学计划等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还涉及教学保障机制建设、资金筹集、场地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分成校内平台建设、校外平台建设两个部分,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4](101-105)举办话剧比赛、创设良好的情境,参观历史纪念馆,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校内外实践平台融合,能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融合。积极开展校外实习、比赛等活动,给予人员、资金、机制等多方面的保障,使学生对近现代史有明确的认知,实现现实生活与历史结合的教育目标。
(四)实践教学的组织
(1)分析实践教学组织目标,最核心的内容是选择实践平台、制订实践计划等。学校与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并给予资金管理、制度管理层面的保障,促进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以教师的指导为核心背景,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实践主题,并创设良好的实践平台。
(3)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确定活动主题内容,并且制订相应的实践计划,进一步落实资金、场地、人员、教师等,确保小组成员都有切实可行的实践任务。
(4)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阶段,学生需要不断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充分了解实践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基本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五)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1)利用制度激励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在参观、调查纪念馆、革命圣地之后,获得实践成果和相应的学分激励。如果学生没有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完成实践任务,则有扣分、挂科等惩罚。
(2)利用职务激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因为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教师不仅需要发现学生的优点,还需要合理分配责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挥才能。
(3)利用行为激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阶段发挥榜样力量,选择学生中优秀的人才进行发散宣传,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4)利用物质激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师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激励为基础,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与创新,如物品激励、资金激励,或给予学生参观红色景点的机会。
(六)注重成果展示与评价
对于实践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以物化评价标准为核心,更注重成果展示与评价。在实践教学阶段,历史体验、验证历史与现实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都需要建立良好的表现平台。基于此,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果展示与评价是最关键的内容。学生在参观历史纪念馆、革命圣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之后,以视频、课件的方式保存下来,并进行整理。最后,学生与教师制定评比标准,然后统一评价,给予学生相应的激励,确保掌握实践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成果,可以择优出版,或在展示栏中展览,以凸显实践活动的意义。
总之,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核心宗旨,相关教育人员需要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视角,不断创新教学体系。对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日常教学来说,应当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与改革课程,融入历史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主动研究、思考的习惯,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与开发学生的潜能,把握现有的知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