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类专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测评研究

2021-10-12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实验班工匠培育

蒋 祎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制造文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如何把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核落实到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综观目前工匠精神的研究,存在经验分析多、实证研究少的现象,原因在于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追根溯源,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依托校本行动,结合制造行业,探寻其培育路径的实证性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建立起制造类专业的测评体系。运用科学测评方法,以本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得出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与培育效果,以此作为改进培育方法,寻求有效路径的依据,达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化,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指标的构建与测评实施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指标体系

从技术哲学角度看,工匠精神是指职业者在产品的制作和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它与人的智力、道德与审美相关联,体现了技术、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掌握精湛的工匠知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行为,对工作敬业奉献的工匠品德,对技艺超越创新的工匠信仰。四个层面分别构成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能力支持、品德保障和信念支撑。这一内涵划分对应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从低级诉求,向高级诉求转变,实现知识—行为—态度—信仰的层层递进。[1]

(二)工匠精神测评的研究思路和测评数据分析

研究紧紧围绕“制造专业学生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问题,把工匠精神拆解为匠知、匠行、匠品、匠心四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编制测评问卷,了解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育实验,找出工匠精神传承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采用问卷调研量化分析,结合结构访谈的质化研究,共同印证培育方法的有效性。问卷调研分别对高职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展开问卷调查。调查时间间隔一年,分为前后测。问卷内容由假设模型中四大维度及其44个测量指标构成。学生调查样本发放问268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问卷有效率为97%(见表1)。教师调查对象为班主任、专业教学名师、系部教学主任,样本数18份。企业调查对象为合作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样本数10份。

表1 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企业问卷分布情况

二、制造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测评分析和问题总结

(一)不同变量下工匠精神现状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问卷调查汇总了学生工匠精神四个维度现状的自我评价,测试选取了性别、年级、专业、校企合作等作为测量的类别变量,同时选取了实验班和控制班,保证测试的效度。调查显示,制造类专业、男女性别作为变量对比,其培育现状无显著差异性。培育现状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作对比,实验班在总均分和项目均分都显著高于非实验班。以工匠精神四个维度作为对比参照,匠品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维度得分。综合工匠精神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校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总体养成度高,尤其在行为、品德两维度,知识与信仰培育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发现,校企合作培育方式对工匠精神现状有着直接影响。

表2 学生现状前测 类别变量对工匠精神四个维度影响差异性分析

(二)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测评情况分析

经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测评发现,总结为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内涵理解不明,目标设定不清。内涵理解仅停留在道德品质而忽视了理想信仰。内涵理解模糊导致培养目标的不清晰,表现在制造类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工匠精神指向的具体要求。第二,缺乏专业自信,精益与专注不足。制造类学生对应测量、计算、遵纪、守规等低层次得分高,而对应分析、推理、专注、精益等高层次指标得分低等。学生正处于精神“孕育”期,专业涉入不深,深度学习不足,导致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自信,制约着匠心达成。[2]第三,坚守与意志不足,职业认同有待提高。匠品维度调研发现,制造类高职学生能诚信、协作,但坚守与意志不足,主观原因在于学生职业归属感低,职业信念较弱。匠心调研发现,学生能乐观向上、积极主动,但职业认同、志存高远得分较低。

(三)培育现状与效果前后测对比分析

经过一年的培育期,以年级作为变量,培育前后测结果对比发现,四个年级学生工匠精神均分提高幅度分别是16%、4.6%、3.1%、11%(见表3),其中一年级和四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培育效果中,实验班自评总均分和项目均分显著高于非实验班。工匠精神四个维度效果自评分,对照前测增幅分别为15.8%、10.3%、7.7%、15.4%,匠知和匠心增幅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维度。后测结果分析:第一,一年级、四年级高于其他年级,说明新增的职业规划和顶岗实习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影响因素。第二,培育效果实验班在均分、单项和增幅的优势显著,证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表3 学生培育效果后测 类别变量对工匠精神四个维度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四、工匠精神测评研究对校本培育途径与方法的改进策略

工匠精神测评结果是高职院校探索校本培育工匠精神途径与方法的依据。运用调研结果,找到工匠精神薄弱指标,探寻变量差异和前后测对比中的影响因素,做好测评影响因子的分析和有效方法的总结。运用测评结果,通过行动研究,改进培育途径方法,为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提出针对有效的培育策略。

(一)分解精神内涵,融入培养方案,构建培育模式

高职院校应分解“工匠精神”内涵,重新界定工匠精神指向的培育目标,将它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落实到制度,规范到行为标准。高职院校可依据工匠精神测评指标,尝试构建与制造专业相结合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模式按照技术规律,对照人才培养,把四维指标融入到各个年级的培养方案中,形成匠趣生成—匠行塑造—匠品涵育—匠心磨练四个过程。四个阶段依次重点培育分别是:职业规划基础上的专业兴趣和乐业品质,专业能力基础上的专注坚守、严格规程的工匠行为,综合技能基础上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工匠品质,最后达成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匠心素养。四个阶段相互关联,层次分明,互为递进。这种教学模式将相关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进行一体化设计,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技能培养过程更具连续性。

(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情境教学,融合养成匠术

工匠精神四维度指标增长,培育模式和年级差异,表现为学徒制班高于同类班,新生和毕业班明显高于同类班级。究其原因,在培育环境方面,学徒生、新生及毕业生都增加了真实工作情境的体验。工匠精神属于隐性素养,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行为、态度或观念的传递与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该模式的有效性在于创设真实工作环境,技能培养和精神涵育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深度合作可从课程合作开发与情境式实践教学体系创设着手。课程应结合企业岗位,把工匠行为和品德与企业质量管理和流程相结合。情境式实践教学体系,可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和企业学院,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将工匠精神培育和技术技能训练深度融合方式,使得工匠精神在项目任务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有效地对接工作岗位,达成“技艺”融合。[3]

(三)制定质量保障,形成外部约束,评价生成素养

测评与访谈发现,工匠精神四维度指标增长幅度,学徒制班高于同类班。工匠精神培育应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工匠精神实现的外部约束机制。建立并实施“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多元质量监控体系。首先,计划的关键是人才培育方案中确定工匠精神培育目标,注重工匠技艺、行为、德行、信仰的综合;执行的关键是评价,确定企业、学校、导师、学生多元评价主体和对象,达成培育效果综合评价;检查的关键是细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分为技艺掌握、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规划信仰四个一级指标,再设置若干具体可量化的二级指标,探索出基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表。最后,处理的关键是反馈,建立反馈机制,提出整改措施,修订工匠标准,优化培育过程,制定奖励办法,探索出从评价考核的外部约束,到自我激励的改进内化,即由外到内的工匠精神生成之道。[4]

(四)培养工匠名师,注重言传身教,塑造工匠之才

调查发现,师徒关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呈正相关。教学过程并非只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还有行为习惯示范,价值观念塑造。工匠精神的塑造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创建。从制度层面看,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双师制度,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协同育人的保障。双师育人的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按照工匠标准严格选拔导师,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导师标准除了技艺高超外,还有职业道德、技术人文等标准。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取象比类的方式,传承技术技能,养成行为规范,塑造工作态度,使学生素养潜移默化地内化实现。第二,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建立职业认同。校内培育期派出培训师,带领学徒生熟悉行业规范。实习期采用“一对一”导师模式结对辅导,学生提升技艺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态度,建立职业认同,为培育工匠精神构筑情感基础。

(五)多元文化融合,工匠要素提炼,课程思政渗透

调研还发现,实验班测评总分和增长幅度,均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结合访谈,探寻培育方式,发现校企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养成呈正相关。文化浸润传承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整合多元文化,提炼工匠要素。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概括文化共同之处,寻找到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人才培养中贯彻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第二,融入文化布置,纳入文化活动。工匠精神培育与主题活动、专业社团、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职业体验,激发职业兴趣,涵养匠德品质,营造志业氛围;第三,课程思政渗透,文化协同育人。通过挖掘课程中的工匠元素,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联动,构建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协同确定工匠精神为指向的育人目标、方法和手段。

猜你喜欢

实验班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工匠风采
行知实验班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