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实效性研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为例
2021-03-07陈帅
陈帅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1 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高效性的原则
1.1 历史和现实融合
历史可以作为反映现实的镜子,也是富有哲理的教材,爱国主义内容具有浓厚的历史集成性特点,与此同时,也具备鲜明时代特征,对此要求教育者利用相关内容展开教学时,需要将历史和现实之间融合到一起,以史明鉴,对于其中的历史教训积极总结,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比如:我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过程就是将历史、现实高度融合的典范。教学过程,可将国歌的创作过程作为实施爱国主义的良好素材,并向学生讲述对日战争期间,此歌曲激励着中华民族人民奋勇前进,拯救国家于危难,为民族存亡奉献生命,走向成功,奏响爱国主义这一历史的凯歌,时至今日,仍然令人深受鼓舞。虽然当前大学生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国歌当中具有灵魂的歌词,不断惊醒我们铭记历史教训,具备忧患意识。大学生应该居安思危,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振兴贡献自己力量。将上述历史内容与思政教学高度融合,形成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同时还能形成分析、辨别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使爱国主义相关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提高教育成效[1]。
1.2 理论与实际融合
讲授爱国主义有关教育内容,并非单纯向学生传达相关理论,而是需要将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和学习有效融合,将爱国主义融入学生思想以及行动。在《纲要》内容教学时,渗透爱国主义,需要教师秉承理论、实际相互融合这一原则,从学生思想情况出发,立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激励学生提出疑惑,对于其有效引导,使大学生能够以理性思维爱护国家。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受到社会当中不良思想的影响,日常出现偏激行为,容易感情用事,难以理性爱国。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主要是富强国家、振兴民族。教育过程需要关注对大学生的引导,不可为了逞一时之快,做出对国家利益产生侵害的行为。
1.3 教学和实践融合
高校思政课当中,课堂教学为爱国主义内容传达的重要渠道。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较为被动。对此,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确保课堂时间能够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之下,对于《纲要》中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和爱国主义相关的内容深度研究。透过近代史,将富含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示例提取出来,对于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内容进行理性思考,并形成感性认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期间,还需兼顾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二者之间的融合,由于爱国主义需要社会实践作为支持。当代大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对爱国主义有关内容深刻认识与理解。教育者应立足课程内容,将社会实践这一部分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当中,并作为考核重点部分,为学生营造环境,使其能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特色,组织社会实践。
如高校方面可联系周边教育基地,为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有关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在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还可组织和红色旅游相关的研学活动,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师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者参与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高效落实[2]。
1.4 传统教法和现代化教法的融合
以往高校的《纲要》课程主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对于具体内容的兴趣不足,学习状态相对被动。学生缺乏积极性,就会影响教学质量。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善教法,将以往空洞的说教模式加以改进,强化师生互动,在思政课堂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常见的教学法有小组讨论、情境提问、课堂表演等,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之内,学生通过交流,将学习疑惑加以解决。教学实践表明,思政课堂只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爱国主义内容讲解,才能深入学生心中。教育信息化时代来临,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手段的运用要保证和课堂教学需求相一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校思政课堂当中,不但增添了课堂趣味性,而且还能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学习素材和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图片、音频、文字以及视频多种信息,打破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将《纲要》中的历史情景高度还原,并且形象化呈现历史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如讲授和“建党”“建国”有关的历史知识时,为使学生更加容易体会其中内容,利用多媒体,选取经典影片视频资料,像《建党伟业》及《建国大业》等都是较好的素材,能够辅助思政课堂教学,使学生对于特定的历史形成感性认识。此外,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需要教师明确,其属于教学过程中辅助手段,切勿产生滥用现象,导致课堂本末倒置。仍然需要以教师讲解相关知识为主,才能实现以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2 高校思政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2.1 以屈辱史,激发学生产生忧患意识
在《纲要》当中,主要内容讲授1840年之后中国近代史,距今超过180年历史。从教材内容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描述一代代人民群众为拯救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故此,近代史当中,爱国主义有关内容十分丰富。与此同时,还包含大量和人民有关的屈辱、抗争、创业、探索等历史知识。因此,可为思政教育者利用其中课程信息实施爱国主义提供有力保障[3]。
自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极度贫困,并且政府无能腐败,中国大门被帝国主义用坚船和利炮打开,并对我国实施了多次大规模侵略,致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鸦片战争起,到中法战争,再到甲午战争,最后至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受到帝国主义的逼迫,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得中国人民以屈辱的状态走进20 世纪。并且这种屈辱仍然持续,直至1930—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发动侵华战争,将中国灭亡,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惨绝人寰等历史事件,为中华人民的觉醒敲响了警钟,在危急存亡的时刻,中国人民发出怒吼,誓死挽救民族危机。
将上述屈辱历史呈现在课堂之上,让大学生刻骨铭心学习历史,吸取教训,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形成忧患意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在无数后继者努力拼搏之下,这段屈辱的历史必定不会重新上演。
2.2 以抗争史,唤起学生民族情感
中国的近代史属于帝国列强入侵中国的屈辱历史,与此同时,更是中国人民奋勇反击,与列强做斗争的抗争史。生于近代中国的人民,肩负着拯救国民存亡的神圣使命,其中不伐大量的爱国将士,在保护国家过程当中英勇斗争的事迹,也有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拯救民族存亡的事迹。在无数人民的努力之下,共同谱写了中华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篇章。
在无数次反侵略斗争当中,无数的爱国军魂,表现出顽强英勇的抗战精神及战斗精神。教学过程,使用典型人物,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如鸦片战争当中的人物林则徐、陈化成、关天培等;中法战争当中的人物刘永福和冯子材;甲午战争当中的人物林永生、邓世昌等;抗日战争当中的人杨靖宇、张自忠等,还有抗日战争当中涌现的英雄群体“八百壮士”“刘老庄连”等。上述英雄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抵御外侮,奋不顾身走在抗争的道路上,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家兴衰,匹夫有责。自鸦片战争起,三元里人民表现的抗争精神,到甲午战争台湾人民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最后到抗日战争无数华夏儿女以血肉之躯组成钢铁长城,捍卫祖国尊严表现出的不屈精神,都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素材,让学生学习上述英雄人物不愿做亡国之奴的斗争精神及英雄气概。
讲述近代史,通过典型人物事迹,将这段抗争史讲解出来,让大学生明确近代中国人民在反侵略过程当中展现的爱国精神,才是民族之魂。有了他们的前赴后继,英勇抗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使得国家屡次遭受侵略和磨难依然屹立不倒。那些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需要大学生学习他们的抗争精神[4]。
2.3 以探索史,激励学生奋斗精神
思政教学,还需教师着重讲述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历史,使大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激起其奋斗精神的形成。近代中国,在列强不断入侵过程当中,社会危机、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不同阶级都面临着探索的局面。救国家于水火,民族存亡,广大人民群众相继走上探索道路,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包括革命派和维新派还是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洋务派,都纷纷出发,在拯救国家的路上探索。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受到不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被中外的反动势力相继镇压,最终失败,难以将民族解放及民族独立这一重任完成。
在十月革命打响之后,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奋勇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当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完成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为当代中国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制度等基础。
探索历史讲述以后,让学生明确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过程当中走在艰辛探索路上,对于中国近代各个阶级为民族独立做出的努力有深刻了解,并体会不同阶级探索过程表现的自强不息精神,明确意识爱国主义的本质和探索精神相一致。中国共产党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取得了成功,因此,需要学习共产党精神,成为新时期的爱国者。
2.4 以创业史,让学生肩负使命
高校思政课堂当中,可利用《纲要》中的创业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肩负建设国家这一历史使命。在旧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无数工商业者怀揣救国之梦,走在实业救国之路上。受到“三座大山”即帝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等压迫,以对祖国的热爱展开创业之路,为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的任务是完成现代化的建设,共同为国家强盛、民族富裕展开奋斗。在共产党带领之下,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相关建设,虽然也面临了困难,但是取得的成就十分巨大,独立的国民经济以及工业体系被初步建立起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全新时期,共产党挥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结合现代化建设最终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带领全国人民走在艰苦奋斗创业道路之上,使得我国快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方面,还是社会建设方面,或是政治与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从此走在了平稳、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民族复兴。
在上述近代史内容讲解过程,需要重点让大学生明确近代中国人民创业过程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使其意识到国家的富强是所有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所处关键历史时期。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需要肩负建设祖国重要使命,不断继承、发扬先辈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传承前辈的创业精神,将爱国主义思想化为实践行动,为民族复兴贡献自身智慧与力量[5-7]。
3 结语
综上所述,《纲要》当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丰富,因此可利用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堂上,教育者需要厘清教学思路,找到思政内容和爱国主义之间的融合点,利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巧妙运用《纲要》中的历史知识,展开爱国教育,让大学生受到熏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