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情绪心理研究

2021-06-03魏婷王彦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疫情心理

魏婷,王彦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有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在应对疫情时易产生更加强烈的应激反应, 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1]。该次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疫情的认知与态度、疫情期间学生的身心现状、生活与学习现状3 个方面,截止到2020年4月26日,参与调查的学生总数为12 362 人,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整理筛查出无效问卷,最终有11 298 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91.39%)。其中,独生子女3 943 人(34.90%),非独生子女占7 355 人 (65.10%),汉族学生9 576 人(84.76%),其中男生共2 805 人(24.83%);女生共8 493 人(75.17%)。从调查学生所在地得知,疫情期间学生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山西、江西等27 个省市,其中重庆市9 701 人,湖北省3 人。

1.2 方法

根据学生特点和采集的数据内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疫情的认知与态度、疫情期间学生的情绪心理、生活与学习现状3 个方面的30个项目,采用问卷星在线匿名填写提交,10 分钟内完成。

2 调查结果

2.1 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认识情况

通过对学生在疫情期间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对政府防疫措施的关注、对一线抗疫工作人员的关注,以及居家隔离期间的生活安排等问题进行调查[3]。结果显示超过90.00%以上的学生了解新型肺炎的传播途径、传染性和预防措施,但是对于疫情的国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肺炎的定性等情况了解还不够全面。

在政府发布的信息中,学生(91.13%)首要关注的是教育部对高校开学返校时间的信息,其次是本地疫情防控的动态,同时有57.64%的学生关注心理疏导信息和方法。大部分学生对于舆情的关注和分辨能力较好,93.22%的学生都选择关注央视和官媒,56.9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同时49.02%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影响较大,但其中包括17.75%的学生选择在不确定消息真假的情况下会转发给亲朋好友,说明舆情关注和引导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

此外,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居家隔离期间作息正常、生活规律、情绪状态良好,每天能够主动配合辅导员打卡,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与朋友学生进行聊天,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同时,学生普遍对参与抗疫的各工作岗位人员的坚守表示感动,担心他们的身心状况。

2.2 学生身心状态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身心状态调查发现,11 132 名学生(98.53%)表示自己目前身体状态为健康,109 个学生有感冒症状,53 个学生表示身体有不舒适感,暂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但有3 名学生的亲友确诊病例,2 名学生的亲友为疑似病例,5 名学生的亲友为医学观察,2 名学生的亲友因新冠肺炎去世,针对这12 名疫情相关学生,需要定期重点关注掌握其心理动态。

将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与心理应对能力和无助体验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程度与心理应对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程度与无助体验也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表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其自身的心理应对能力强弱和面对疫情引起的无助感影响,因此针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工作时,可以注重训练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和提升学生在疫情时期的无助感[4]。

表1 心理健康程度与心理应对能力和无助感的相关分析

进一步将心理健康程度与各人口学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性别、年级、民族和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见表2),根据以往研究表明女性的情感更加细腻,相较于男性感知情绪情感的水平更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大学生会比男大学生可能遭遇更多的情绪困扰。

表2 心理健康程度与性别的差异分析

其次,年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正负情绪程度不同(见表3),各年级负面情绪程度由严重到轻度依次是大四、大一、大二和大三,表示大四学生的情绪困扰最严重,结合该次调查中关于毕业生问题上学生的结果,导致大四学生情绪困扰的原因是由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担忧导致。

表3 正负情绪程度与年级的差异分析

最后,民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比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针对这几类人群,学院可结合实际情况关注。

此外,针对学生的心理求助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学生(98.13%)没有进行心理求助,不过也有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求助的意识,180 名学生(1.59%)向学校心理咨询师、心理课教师咨询求助,31 名学生(0.28%)向校外心理咨询求助,增强心理应对能力。

2.3 学生生活学习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疫情对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和冲击,但86.16%的学生反映通过防疫学会了珍爱生命,77.78%的学生认为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77.12%的学生认识到特殊时期应当团结一致,树立爱国护国的民族精神。学生们普遍认为疫情隔离病毒,没有隔离爱,87.25%的学生表示疫情让他们有机会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关系变得更亲密,学生利用互联网与学生、朋友联络。

74.44%的学生认为延期返校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网络授课会降低学习效率,46.50%的学生担心期末复习和考试会受到影响,30.15%的学生表示因疫情诸多不确定对未来人生感到迷茫。

而毕业年级中,学生最关心的3 个问题分别是毕业论文、就业、考研,60.00%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够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设计)的难度,教师给予更多的实际指导。58.32%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学生就业,同时42.92%的学生希望能够开展心理辅导,38.08%的学生希望为考研群体提供一定的考研辅导和帮助。

各地高校的线上课程陆续启动,通过学生对网络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线上学习的新方式,54.53%的学生反映网络故障多,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占43.39%)认为学习效果很好,38.17%的学生表示自主性较差影响学习效果,13.13%的学生反馈教师缺乏技巧,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这说明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在线教学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和改善。此外,在征集学生对在线教学建议的时候,一半的学生一致认为任课教师在学习QQ 群答疑是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方式,也有少部分学生建议学院组建朋辈学业答疑群。

3 讨论

3.1 调查结论

一是学生对于疫情认识较全面,但缺乏国际关注。

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传染性和预防措施,但对于国际疫情形势了解不多,同时对境外人员回国人员可能放松警惕。同时,少部分学生的舆论辨识能力较弱。

二是学生身心现状总体良好,但存在少部分重点人群。

大部分学生身心状况良好,有较好的心理应对能力,但需对48 名测评结果为严重心理困扰、面对疫情表现非常无助、心理应对能力很弱的学生,以及12 名疫情相关学生和3 名湖北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具体情况。

三是学生生活学习普遍适应良好,但学习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学生在家中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通过该次疫情更加珍惜生命、学习机会、家人。同时,大部分学生逐步适应网络在线学习,能够正视在线学习中的学习问题,追赶学习进度。但同时,也存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学习压力大,动力不足,学习自主性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5]。

3.2 调查建议

3.2.1 加强舆论引导,做好网络思政教育

学校可通过信息化手段,用推文、小视频或在线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获取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增强舆情辨识能力,主动发布学校防控动态、返校工作安排等情况,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减少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3.2.2 跟踪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台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对学院公布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总体情况,并单独将48 名具有需要心理帮扶的重点关注学生和12名亲友中有医学观察、疑似、确诊、去世等情况的疫情相关学生以及目前在湖北生活的3 名疫区学生这三大类学生作为重点对象反馈至各学院,学院迅速建立重点对象心理健康台账,形成“人盯人”的工作机制,主动联系了解具体情况,时刻关注和反馈。

3.2.3 关怀不同群体,做好分类干预工作

针对调查中48 名具有需心理帮扶的重点关注学生,学校心理中心统一组织和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主动回访,进一步发现和排查具体问题,根据情况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 针对调查中12 名亲友中有医学观察、疑似、确诊、去世等情况的学生以及目前在湖北生活的3 名学生,学院心理辅导员组织开展主动联络关怀,进一步了解学生身心现状,帮助并给予其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针对各学院心理月报中建档的重点学生群体,辅导员近期开展随访。

3.2.4 获取专业指导,做好返校心理工作

心理中心制定学生返校心理工作预案,邀请危机转介合作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返校学生心理,并给予专业干预及治疗。同时,做好咨询师开展各类主题的团体辅导筹备和培训工作[6]。

3.2.5 联动部门学院,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针对学习、毕业就业、疫情相关等问题,学校教务处、招就处、校医院应当联动学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业发展、就业创业、考研、疫情医学知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疫情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战疫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