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篇文本的任务设计初探

2021-03-07张娴

红豆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任务设计

【摘要】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如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概念。因此,对任务群的设计和把握也就成为了很多学者与一线教师的研究切入口。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针对群文阅读的任务设计难度偏大,操作性偏弱,站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角度,不如先从单篇文本的任务设计着手摸索。在本文中,笔者正是尝试以《归园田居(其一)》为范例,创设真实的情境,初步探究单篇文本中任务设计的规律。

【关键词】单篇文本;任务设计;《归园田居(其一)》

近年来,“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改的最大热点亦是最大挑战,引发了语文教育领域一系列探讨。学习任务群作为一个新颖的学术概念,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很多学者与一线教师也已开始在这个领域作出一定研究与尝试。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回到问题的本质即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它又有那些特点?王宁教授认为:“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1]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必然包括情景化与驱动性。情景化即为创设真实的情景,这个情景不是一个片段式的角色扮演,而应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中。驱动性则强调任务设计,以任务的完成来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正如江苏省语文教研员张克中所说:“语文课堂需要实践性学习,需要任务学习,语文课堂学习的收获是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2]。

回到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学习任务群这一理论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还是应当先从单篇文本的任务设计切入,由简到繁慢慢摸索出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路线,抓住情景创设与任务设计两个着力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将以高中部编版教材上册中《归园田居(其一)》为例,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单篇文本的任务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诗人以其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淡泊自然的风格在诗歌史独树一帜。高中部编教材把它列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更是在单元前言中就评价这首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叶嘉莹在《好诗共欣赏》中更是称赞诗人:“在中国所有的诗人里面,真正能够不雕琢、不修饰、不逞才、不使气,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写诗的,也就要数陶渊明了。”[3]。

所以,在处理本文时部分教者只是以炼字与吟诵为教学发力点这是笔者无法赞同的。笔者认为本文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颇高,但学生很难主动探寻其中,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具有文学性、思辨性以及实践性的任务,更能实现本文的教学价值。

一、任务设计应立足当下,体现时代担当

任务设计的根本原则不是注重技巧性、设计感,而是应当注重精神引领,立足当下,体现新时代青年担当。

新课改强调古代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立足当下正是体现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而在学习中学生从对诗歌的欣赏到主动了解传承,就体现了学生们作为时代新人的担当。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真实写照。本首诗歌以其对田园生活的真正热爱和自然平淡的风格载入诗歌史,但无论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还是“自然平淡的风格”都不能完全体现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看似类似的山水田园诗不在少数,孟浩然、王维等诗人亦有不少同类型的佳作,一样的热爱田园,风格平淡。但是作为读者,我们还是可以将《归园田居(其一)》与这些诗歌区分开来,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诗人不着意选择生活的诗意之处来表现,不注重营造特别的氛围,所以诗歌的内容几乎就是日常生活的实录。这也是朱自清对于陶诗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诗歌中意象品味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我们可以把任务设计放在对诗歌意象的品读以及诗歌境界的欣赏上。本诗叙事平淡,诗人并没有用单纯的叙事来表现他回归田园的历程,而代之以描写与画面组合,也就回避了叙事所带来的的情感的波动与紧张。但是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显而易见地外放了诗人的情感,这两句看似逻辑相悖,又让人感觉自然流畅,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分明有颇多想说之言,却又言止于此。因此笔者认为探究诗人在最后两句所寄予的复杂情感,是催化课堂又被动走向生成的抓手。另外,结合本单元任务,以本诗为古代诗歌范例,深入了解传统诗歌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成为任务设计的重要方面。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的主要学习目标设定为:(一)赏读田园之景,提升鉴赏能力。(二)探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原因,追寻作者真实的形象。(三)深挖传统诗歌的当代价值,争做文化传承人。

二、任务设计应具备文学性

任务设计是一种“法”,而语文课堂的文学性则是一种“道”,“法”无论是如何新颖有趣,都不能偏离“道”。所以,在任务设计中首先应当注重任务的文学性、语文味。少了这一点,语文课堂将无法与其他学科的听课区分开来,纵使课堂花樣百出,热闹非凡,也已经背离了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初衷。

《归园田居(其一)》作为陶潜的代表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是熠熠生辉。它所表现出的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点,给与读者以美的体验。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审美意趣都是值得被我们研究探讨的。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就是设计有文学性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体悟诗歌的文学价值。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进行以下任务设计:光明中学是苏州市一所历史悠久的完中,你和你初三的表妹都在此求学。近期,表妹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诗歌中的独特意象让她如痴如醉。她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课后搜集《归园田居》系列诗歌,并在课堂上做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她想从意象角度向同学们介绍诗歌,但是由于能力所限又无从下手,正在为任务发愁,听说高一的你正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便向你求助。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表妹请求你为他解读鉴赏一下这首诗。

这个情景任务具体的指向性,启发学生从意象角度进行诗歌的解读,感受诗歌之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意象解读是主要方式,但学生仍然可以选择其他角度,比如写景手法、视角等等。在学生完成此任务时,要提醒学生具有情景意识,既然是给初中的学生讲解,那么语言上要通俗易懂的同时,需要体现高年级学生的新思维。比如在鉴赏意象时,不可单独视之,需要将这些意象作为整体来品味,这样可以让学生深挖出诗歌意象选取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意象的田园属性,更在于它的生活化,没有刻意营造。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适当引导,比如: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的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等等。

三、任务设计应具备思辨性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是学生与材料之间的多边互动。这就要求,教者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让任务有深度,也就是当遵循思辨性的原则。

思辨性教学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都抱有偏颇的看法,认为只需要死记硬背,肯下功夫。而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落脚点都必然是思维。尤其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之一便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情境任务设计中我们要融入思辨性,将让任务对学生的思维发起挑战,以此给与他们充足的思考空间。

本诗最具有思辨色彩的便是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最后两句在逻辑上相悖,既然“久在”,何必执着地“返自然”?与诗人平淡自然的风格相违背。也有人认为诗人执着于“返自然”的答案已经蕴藏在诗歌前文中。这样一来,探究最后两句的真实情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思维挑战,同时解读空间也是阔大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诗歌是古人有声的语言,诗情的探究不可脱离诵读,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将前文贯穿于朗诵。

据此,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以下任务:在你的鉴赏帮助之下,表妹在班级里分享的《归园田居(其一)》鉴赏反响热烈。语文老师小张老师特别选定表妹作为校园朗诵比赛的主力选手,朗诵篇目就定为《归园田居(其一)》。在比赛准备中,她和其他队员产生了分歧。表妹认为朗诵时,最后一句应该这样断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而朗诵队的另一位成员阿奇则认为应当这样断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而且,阿奇还说:“像我这样断句,读起来才流畅自然,符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歌的风格,你这样把‘气’都切断了,肯定不对。”你的表妹虽然很想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又不知如何反驳阿奇,于是在训练结束后便向你求助。你回答道:“表妹,我认为____________”

这个任务思辨性强,并且有一定的深度。表面上是讨论诗歌的句读,深层意义却不仅仅是如此。任务更指向学生对诗歌最后一句的深刻理解,对诗人在“樊笼”与“自然”中挣扎半生的体悟。在探究中,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阅读的整体观,从诗歌的整体角度,探索最后一句的深意。

四、任务设计应当具备实践性

探究实践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实施的方式与目标。情境任务设计应当具备实践性。语文知识本身就是灵活的、生活化的也是实践性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任务设计中还需注意情景的一致性,不可将任务设计割裂开来。据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任务:

在你的帮助之下表妹顺利说服了小伙伴阿奇,朗诵比赛顺利进行。而表妹等人的深情演绎打动了台下的观众,朗诵大获成功。同时,表妹的表演视频也登上了学校的公众号,收获了无数点赞评论和转发。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古诗词诵读”热。

表妹非常高兴:“亲爱的哥哥,朗诵比赛很成功,真是要感谢你!我觉得古诗词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现在很多同学都不了解它的魅力。我们几个小伙伴准备结合成功经验,用诵读的方式来传承古代诗歌文化,把《归园田居》系列诗歌编排成全班参与的朗诵活动,参加的市里的‘传承文明礼赞中国·中华经典古代诗歌诵读大赛’。这次我负责宣传工作,我想做一个海报,再题一句话,体现传承古代诗歌文化的重要意义,能不能请你帮我想想注意。”

这个任务其实隐含了语文综合实践的目标指向。也就是让学生主动表达对传承优秀诗词文化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展现了学生的不同传承方式。而这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更能体现作为新时代中学生他们身上的使命担当。优秀的古诗词一直以来都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始终只愿意停留在朗诵与鉴赏,甚至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背诵,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在本次任务设计中,将传承诗词文化与海报的设计等相结合,就是语文课堂的一次进步,从说到做,从纸上谈兵到俯身实践,这也正体现了任务设计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当今教育界就像一个活力十足的“新生儿”,它的身上有无数可能与光明希望。它的存在本身也體现出语文教育界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这个“新生儿”如何一步步长大成人,还需要语文学界各方力量的合作努力。本篇文章以《归园田居(其一)》为范例,意在对单篇诗歌教学的情境任务设计进行初步探究。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新概念迸发的时代,任务教学的探究空间还很大,也希望本文的初步探究可以为扎根此领域的研究者们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如何落实任务群教学[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1).

[2]张克中.课堂教学转型:由讲授走向情境任务[J].中学语文教学,2020(6).

[3]叶嘉莹.好诗共欣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社,2020.

作者简介:张娴(1994.9-),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大学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501186

猜你喜欢

任务设计
浅谈微机任务教学之任务设计
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
找准教学基点 精准任务设计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口语课堂的实际应用研究
谈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英语口语教学探析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焊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任务驱动的成本核算流程单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