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干预对策

2021-03-07王馨

红豆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自卑心理大学生

王馨

【摘要】本案例介绍一位大学新生自卑心理的案例研究。该生家庭环境较好,学习成绩良好,大学入学面试学生会感到非常紧张,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寻求帮助。辅导员根据该同学自身特点,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积极情感体验法帮助该同学改变自身认知方式,帮助其正视自我,引导其走出自卑,树立自信,超越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心理报告

一、案例简介

小袁,男,汉族,大一新生,体态正常。家庭情况较好,没有经历过太大挫折,父母对其也比较关心,家庭环境较为融洽。该同学因大学面试学生会,面试有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需要发言感到焦虑不安,在交谈过程中发现该生发言紧张原因是因为身体缺陷导致内心自卑,在需要个人发言的环节会感到极度紧张,无法正常表达。据该生自己表述,无心理重大病史,无心理咨询治疗史,无游戏沉迷、抽烟喝酒等大学生常见不良嗜好。

小袁在公共场合发言会感到紧张,无法进行正常表达,该同学前期不清楚自己紧张的原因,后期找到因身体原因导致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但是仍不能放下內心的执念,有自卑倾向。

大学第一次上台做自我介绍时感觉非常紧张,无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想要寻求使自己放松的方法。之后接到学校学生会面试通知,得知面试需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后,自己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无法正常入睡。高中的时候因为开始起身体原因而有自卑倾向,从此开始正常无法在公众场合讲话,内心痛苦,急切的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辅导过程

(一)辅导员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该同学大学第一次班会上台进行自我介绍时非常紧张,无法进行流畅表达,无法正视台下听众,手上有摸讲台、摸鼻头的小动作。当天在做完第一遍自我介绍后,辅导员询问有没有同学想要再次上台表达自己,该同学举手上台,较前一次自我介绍情况稍有好转,但仍无法表达出内心的真正想法。

之后学生会面试之前该生联系辅导员,表示因要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需要进行发言而感到紧张,此次交谈是辅导员与该同学第一次私下交谈,较为紧张,面部表情不放松。该同学一周后再次主动联系辅导员,称因为高二时因身体原因而有一些自卑,所以在公众场合发言会感到紧张。

(二)对求助者目前状态的评估

生理上:18岁,初次单独接触身体较紧张,面部表情较为僵硬,眼神与辅导员很少正面接触,双手压在腿下或是有捏紧拳头之类的小动作。睡眠基本正常,无特殊情况少有失眠,在公共场合发言时会感到紧张,无法正视听众,来回踱步,摸讲台或者是笔记本。

心理上:该同学性格偏内向,经常紧张、焦虑,自己能够控制情绪,但是无法缓解内心的紧张,会胡思乱想。

社会交往状态:⑴该同学和本班另外一名同学住在混合宿舍且上早晚自习座位在角落,与本班同学沟通交流较少,与学生会同学保持正常的联系,亲密朋友一般为高中或初中同学。(2)家庭教育方面,该同学家长较为关心其学习和生活,但是在心理方面的关心不是特别多。(3)该生社会认知功能良好,对一些现象能够正确认知,学习上较为主动认真,有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经历。

(三)辅导方案的制定

该同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因身体情况引起的自卑心理,导致无法在公众场合进行正常讲话。该同学心理上默认在公众场合讲话大家会将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体缺陷上面,对自己进行了消极的心理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心理暗示对其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现在无法进行正常的演讲与表达。辅导员对该同学的辅导决定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与积极情感体验法。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与信念的方法来达到改变不良认知,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积极情感体验法是指“个体通过积极主动的去亲历某种情境或事物,引发对该事物或情境深刻、真实的理解,因而产生具有行为形象的感官预约和心理满足感,并生成意义的方法”。因此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其认知进行矫正,培养该同学的积极体验,强调每个人都要合理对待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抛弃消极想法,帮助其消除紧张感获得积极向上的观念。同时注意挖掘该同学的潜能,激发其活力,帮助其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人格特质。

(四)辅导过程

通过对该同学的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确定沟通过程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该同学的问题进行评估、建立信任关系;第二阶段根据前期的了解与观察进行切实的心理辅导;第三阶段对前期的辅导进行回顾,并找出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再次巩固。

第一次交流,首先询问该同学的基本情况,注意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该生在某天晚上在QQ上发信息询问老师是否有时间,有一些问题想要向老师咨询,与其约定第二天在办公室见面。第一次见面学生较为紧张,手无足措,但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诉求,对在公共场合发言会紧张这一现状有很强的改变意愿。了解到学生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身体缺陷造成的自卑心理,认为只要说话大家就会注意到自己的缺陷。根据这一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向其传授一些面试技巧,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已缓解流程与面试内容不熟悉造成的紧张感。之后与该生建议,鼓励其尝试在上课时大胆表达,引导其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效果进行反馈。

第二次交流是半个月之后,该同学反馈尝试之后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深层分析,发现该同学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备来自于自身认知与周围人的压力。建议其在第二次学生会面试中适度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将注意力放到“自己很紧张”上面,或者是把眼神集中在提问问题的人的鼻尖上,避免长时间眼神基础,并且积极表达自己,不怕出错,不去理会他人的目光。

第三次交流在国庆假期后,了解到学生已顺利进入学生会,对此结果进行肯定。与该同学进行分析紧张情绪与自卑情结之间的关系,引导该同学尝试去做建立自信的行动。希望学生能在大学里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增强与本班同学、学生会同学的沟通交流。

第四次交流在半个月之后,与该同学探讨、调整建立自信的方法,并共同制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前期进行的心理指导进行一个结果检验,学生反馈起到一定作用。学生学习较为顺利,并开始学习视频剪辑,培养兴趣爱好。对该同学这一兴趣给予充分肯定,并帮助其调整一些建立自信的方法,鼓励其多多参加学校活动,充实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五)辅导结果

1、该同学公众场合讲话紧张的症状消失,会慢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能与听众进行一定的眼神交流。自卑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不会过分关注身边的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

2、辅导员通过与该同学的谈心谈话、侧面观察和其他人对该同学的反馈发现心里辅导效果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该同学不会再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身体缺陷的看法,同时上台讲话时能够自信从容。该同学在班级中与学生会中表现良好,家长、老师与同学反馈该同学性格越来越开朗,同时学习也能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在期中考试中几门考试成绩位列班级第一。

三、大学生健全心理培养的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要健全自身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常见状态概念。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是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社会关系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健全人格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基础,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中最理想的状态,健全人格為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合格的大学生指明了方向,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与目标。

大学生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学生自身要有内驱力,能够认识到自己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首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需要学生自身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学会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要拿事实说话,根据自身从事的实践活动结果和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时所表现出來的状态和思维活跃度客观评价自己,避免盲目性,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学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与众不同,増强自信心和自我满意度,又能认清自身的缺陷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树立一种合情合理、既充满自信又保持谦虚的评价理念。其次要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控,加强行为管理。高校学生要认识对自己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与提升,不断反省和约束自己的消极想法,将正确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内外兼修,从而达到一个积极的状态,以减少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而且当意识到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时要积极主动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他人给予的心理上的帮助对于减轻的心理上的压力、获得健全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二)协同家庭教育,把握大学生成长环境

父母对于大学生成长历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轻松积极的环境,给予大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也要为子女做出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期间与父母关系最为密切,家庭教育与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家长需要及时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将一些问题坦诚布公交流。对于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正确面对,心理问题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与治疗可以帮助子女早日走出消极状态。当下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多愁善感”,是无病呻吟,并没有将子女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当做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如果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日常绝大部分时间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当面对人际、学业、生活各方面的挑战时,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以支持他们面对压力,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

(三)高校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的关心与管理

高校心理工作,是需要渗透在教育教学与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心理教育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会运用到教育学、伦理学等各种学科知识,和这些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心理辅导中,需要注意正确对待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引导,摸清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后进行对症下药。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个持久而且会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心理辅导的对象需要持之以恒接受辅导,对于辅导者来说,也需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自我向上的力量,都有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潜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将所有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对象,培养他们幸福生活的能力,帮助其发展综合素质。[2]高校应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类讲座与心理健康类网站的宣传,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各类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心理教育应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每一个环节,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学校的关心与及时的疏导,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主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舆论

大学生现在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较复杂,尤其是在当下各种新媒体涌现,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更是受到极大的影响。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自信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整体性发展,在物质建设中体现文化建设意义。高校在发展现代性高校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视野,增长见识。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展大学生心理教育阵地,当出现负面消息时,高校各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减少对于负面心理问题的过度渲染,引导大学生自觉积极向上,捍卫大学生应追求的理性。此外高校应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始终,传播正能量,防止负能量渗透,坚持对舆论方向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温慧,马慧,张春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卫生统计,2021,38(02):226-228.

[2]鲜于乐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38-40.

猜你喜欢

自卑心理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在教学中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
浅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小学体育课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