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分析

2021-03-07杨雪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培养途径小学语文

杨雪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预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可从字词认读、内容梳理、诵读锻炼、问题引导等角度进行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预习环节,自然建立学科系统认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條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途径

一、字词认读

阅读预习包括诸多内容,认识生字词应该是最基础的预习目标。在小学阶段,识字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预习时,学生需要先认识生字词,才能扫除阅读障碍。因此,教师要适时为学生设计生字词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阅读环节。教材的注音、注解,学生手头的相关工具书,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预习任务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识字解词做出创意要求,让学生能够借助更多辅助工具提升预习效率。小学中高段学生大多能够自主预习生字词,教师要将字词学习当作常规预习任务来设计,要求学生自觉完成生字词的认读和解释,为课堂教学做好分准备。

以《走月亮》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教材展开对应阅读,对文本生字词进行梳理,然后给学生设计预习任务:认读、解释生字词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对应感知,掌握生字词的字形、字音、字义。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很快就找出需要预习的生字词,如鹅、卵、俗、跃、穗、镀、烁,洒满、淘洗、泼剌、汨汨、镀亮、闪闪烁烁等。为了提升预习效果,很多学生都能自发进行互动交流活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讲义测试形式,对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学生大多有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意识,教师应在预习任务和操作方式方面提出要求,给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特别是语境、意义的掌握,这是生字词预习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字词预习不能脱离文本语境,教师要求学生养成注重文本语境的主观意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水平。

二、内容梳理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性处理,这是常见的预习任务。在学生进行预习性阅读时,教师要做出必要的引导和提醒,让学生关注关键情节和主要人物,对文本选材、立意、构思等内容做出精准判断,促使学生顺利建立对文本的基础认知。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解析。教师可以通过任务设计推动学生的预习进度,引导学生整理文本结构、分析主要人物、梳理关键情节,在关联性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阅读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蝙蝠与雷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其一,课文题目为什么叫“蝙蝠与雷达”?做简要分析。其二,仔细阅读文本内容,说一-说雷达发明与蝙蝠有什么样的联系。画出对比表格。其期,梳理文本结构,说一说课文的说明顺序。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学生手中占有不少教辅材料,通过对接性阅读,能够完成预习任务。在课堂汇报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认为,雷达的发明源于蝙蝠的飞行,从蝙蝠超声应用中得到启示;课文主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蝙蝠和雷达,这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内容梳理预习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阅读的机会。要解决预习问题,学生不仅要阅读教材内容,还要关注教辅材料,这样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开展梳理性阅读,既可以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铺垫,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预习不需要遵循固定格式,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设计和组织,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诵读锻炼

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教师可为学生准备诵读训练任务,提出诵读要求,为学生主动进行诵读训练做好铺垫。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诵读训练时,如果不能产生情感共鸣,是难以形成诵读体验的。如果有必要,教师不妨鼓励学生收集专业人士的诵读材料,通过反复聆听和跟读训练,掌握诵读要领,并在反复体验中提高诵读能力。学生诵读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适时给出提示,让学生关注诵读方法和技巧,以提升诵读水平。小学生对诵读存在一些认知偏差,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针对学生诵读问题进行纠偏指导,以提升学生诵读的水平。

在教学《麻雀》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诵读预习任务: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仔细阅读课文,尝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备参加课堂涌读比赛。学生听说要参与诵读比赛,自然有旺盛的参与热情。教师给学生提示:诵读要讲究语气、语调、语速,注意收集诵读材料,在反复聆听中学习诵读技巧。课堂诵读比赛正式开始,教师以抽签形式选出比赛选手,成立诵读评价小组,对参选选手诵读表现作赋分评价,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教师为学生设计诵读比赛任务,对诵读方法和技巧展开讲解,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素材进行训练。学生收集材料已成为常态,教师的提示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从学生比赛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说明教师的课前预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为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问题引导

预习离不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问题设计拉开预习序幕。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大多比较简单,教师需要做深度发掘,为学生准备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在问题研读中达成学习共识。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教师以问题形式呈现活动任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迪,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教学《陀螺》时,教师给学生设计预习问题:你认识陀螺吗?知道操作陀螺需要哪些技巧吗?你小时候玩过什么玩具?有没有亲手制作玩具的经历?阅读这篇课文,你对自己制作玩具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看到这些问题后,会陷入沉思,然后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对照文本情节展开拓展性思考。因为问题具有课内、课外对接的特点,能够给学生带来延伸思考的机会。在课堂汇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对学生的解读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学生对问题的解读呈现差异性,评价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进行专业评价,给学生鼓励,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自然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结语

学生对一些悬疑性问题有主动探索的热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对应设计。特别是一些课内、课外对接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利用问题进行预习设计和组织,是常见的操作方式。教师要对问题进行优化处理,提升问题的适切性、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能够顺利构建学生的预习认知体系,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形成整体阅读感知、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大多缺少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为正式教学做好准备,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侯希霞,杨淑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探索[J].学周刊,2021(32):119-120.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培养途径小学语文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