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生物化学课程“酮体代谢”教学设计及实施

2021-03-06孙吉凤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云班酮体实验班

孙吉凤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而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必然受到深远的影响[1-2]。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通过课堂讲授,把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突出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我学”。但是随着“90后”“00后”走入大学,他们熟悉网络,手机中装有各种类别的移动App,更多的是注重自我。作为教师就应该针对新的学情做出调整,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求知渴望[3-5]。为此,基于云班课移动App与“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在我校高专口腔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6个班3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3个班为实验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另外3个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及课后线上学习相结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身学习,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也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酮体代谢”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的一个教学重点知识,下面以其为例,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以供交流、学习和促进。

1 教学设计策略

教师按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设计为一个任务,包含几个与本次课相关的几个小任务,课前通过线上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教师给出的任务为主线,通过网络资源查阅、个人动脑思考,小组成员团队探究初步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习热情,并且教师也会上传相关核心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完成线上教学任务提供部分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线上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了预习本次课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目的。课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前线上教学任务,导入新课,结合微课、视频、小动画、图片、知识链接等讲解教学任务相关的重点、难点;同时利用云班课与学生开展各种互动性教学活动,使得教师讲授与学生思考完美结合。课后,通过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测验、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发布调查问卷掌握学生学习效果。

2 教学过程设计及实施

2.1 课前阶段

预先将每个班50名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前1周在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中,开启“作业/小组任务”,设置奖励分值,发布教学任务如下:男性,57岁,两个月前开始口渴多饮,每日饮水量达3 600 ml,食量增加,多尿,无尿急、尿痛。近半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乏力、体质消瘦、神志清楚。实验室检查:尿糖,酮体。生化检查:血糖18.6mmol/L,甘油三酯 66.4 mmol/L,血酮体偏高,尿酮体阳性等。(1)请学生通过复习前面糖代谢所学内容,通过小组成员讨论、探究给出案例的初步诊断;(2)请小组成员分工,通过网络收集有关“糖尿病并发症”“酮体”的知识;(3)了解酮体在体内生成及分解的大体过程;(4)收集有关“生酮饮食减肥法”相关知识。此外,将酮体在体内生成及分解代谢相关微课内容上传至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供学生预习。

2.2 课中阶段

组织学生打开本课程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秒签,快速、准确地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提醒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温故“引”新,导出新课阶段。首先,教师介绍正常生理状况下,机体的主要通过糖代谢供能;在糖代谢发生障碍、糖供应不足或饥饿等状况下,机体代谢的主要能量来源于甘油三酯,也就是脂肪分解代谢产能,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给出课前线上发布的任务中的案例,通过云班课移动App“摇一摇”功能,随机在每个班的5个学习小组中,选择3个小组,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分别口述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中案例初步诊断的答案。之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不做点评和深度讨论,然后在“酮体代谢生理意义”处进行深度讨论和点评、总结。

新课讲授阶段,教师结合前一章糖代谢学习,学生可以初步分析出案例中患者患有糖尿病,但是患者为什么血酮体偏高,尿酮体阳性?什么是酮体?这就需要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获得答案。甘油三酯分解代谢的一般过程上次课已经讲解完,甘油三酯分解代谢产生的一种主要产物——乙酰辅酶A在肝内,将进入一条支路,生成酮体。为增强互动,通过云班课移动App“随机选人”模块,“摇”出几名学生,回答各自小组课前预习阶段检索的酮体概念。接下来,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肝内酮体生成部位、代谢过程,边讲解边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代谢过程动画,同时结合微课、视频、小动画、图片、知识链接等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新知识。进而讲授酮体在肝外分解代谢的过程,为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把整个过程比喻成一个“一家三兄弟出门打工”的过程,把生成原料和分解产物“乙酰CoA”比喻成“金砖”。对知识点边学边练,利用线上教学App或教学平台中的“抢答”功能,找几名学生回答,活跃课堂氛围。继续讲授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回到最初的案例任务,通过云班课移动App中的“举手”功能,找几名学生回答:为什么案例中糖尿病患者生化检验结果显示血酮体浓度偏高?之后,课上给出5分钟,让5组分别派1名学生陈述,小组分析、思考及探究4个课前小任务的结果。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分析,给出小组评价并记录在云班课移动App上。然后利用云班课移动App中“头脑风暴”模块,请学生实时思考回答“案例中酮症酸中毒患者,为什么呼出的口气有烂苹果味”活跃课堂氛围。在整个课堂上,教师将各种资源和任务赋予经验值,学生参与次数越多,经验值也越高。并且,教师对课上表现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给学生点赞,使之经验值增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这恰恰是学生在以往的课堂中所缺少的,也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积极性低的原因之一。

2.3 课后阶段

在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永久开放的“答疑讨论”区,学生可对本次课中的疑问、新思考积极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点赞给予经验值。对讨论答疑过程中解答其他同学问题的学生给予双倍经验值,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教师布置下次课内容的教学任务,督促学生积极完成预习。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查阅平台产生的学生累计学习数据,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状况和综合情况,对排名靠后的学生通过私聊功能及时督促学生。期末复习阶段,学生还可通过资源库查看课件及相关图片、视频等进行复习,也可以对永久开放的测试题进行反复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期末考核两种方式来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1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通过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的“投票/问卷”模块,对实验班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154份,有效问卷率为100%。问卷第1部分对课程感知回馈进行评价,总共5个不同的条目。问卷第2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评价,总共列出7项内容。采取4级评分方式,总共 1~4分,不小于3分为积极性评价。线上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班94.3%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示赞同,95.8%的学生表示已经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对照班进行对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实验班学生对7项能力的培养来看,给出积极评价的学生达到 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通过线上测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

通过云班课移动App或“智慧树”线上教学平台的“在线测试”模块,测试学生对本次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掌握本次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教师针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点评、打分。通过对3个实验班154名学生和3个对照班155名学生的线上闭卷测试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9.16±8.16),最高分100,最低分78分;对照班平均成绩为(80.23±9.71),最高分93,最低分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4.1 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能用所学的生化知识解释疾病发病的生化基础,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喜悦,培养其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4.2 有效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学生在时限内完成测试题,提交结果后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测试分数还能看到自己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营造力争上游的积极学习氛围。教师实时了解测试成绩,可很好地了解参加测试的学生所用时间、得分、平均分数,掌握测试成绩极低的学生,进而通过“消息”模块私聊学生,督促学生赶上学习进度,并及时在下次课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通过一学期的测试成绩,可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猜你喜欢

云班酮体实验班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实证分析
行知实验班
尿酮体“±”或“+”代表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形成性评价驱动的高职大学英语“云班+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
基于云班课的SPBTC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基于云班课的移动学习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