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串”到“任务链”:语文学习力的深度构建
2021-02-22毛丽平
毛丽平
【摘 要】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以学为本,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应设计让学生投入学习、学会学习的策略,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引入性任务链”“迁移性任务链”“创造性任务链”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认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力 引入性任务链 迁移性任务链 创造性任务链
一、“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弊端透视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主阵地,然而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琐碎粗浅的提问让学生“疲于接招”,致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试问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看似热闹有序的课堂,实则问题已经凸显。
(一)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不足
在“问题串”教学模式中,教师考查学生的方式主要是想着怎么提问,而学生则是考虑怎么回答,学生基本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所以,尽管“问题串”教学模式在某些层面上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境界,但所提问题的答案被教师掌控,这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而言还是不足的。
(二)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启发不深
“问题串”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卷入一个个问题的解答中,进而忽视了对于文本本身的感悟。在“问题串”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在搜集信息、阅读语段的过程中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很难让学生“入情”“入境”。一个个问题如同剪刀将完整的文本进行了分割。在碎片化的问答中,学生很难从文本中获得启发,倒是会排斥这样的问答,因而,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比较困难。
(三)对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视不够
写作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写作是一种输出,而课堂的学习则是一种输入。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问答,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读、说的能力,这个过程恰恰缺乏了对于写的重视。尤其是当下语文课对阅读的重视已经远远超过写作,这个现状其实是危险的。写作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带来学生思维的发展。缺乏对写作的重視,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任务链”教学模式的内涵解析
“任务链”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设计一个个阶梯式学习任务,让学生顺着“链条”不断攀爬,真正实现在层层深入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任务链”教学模式倡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链”教学模式有利于聚焦学生关键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任务链”教学模式旨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在课堂上静心阅读、潜心思考、乐于分享,在此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力,最终爱上语文。
(一)引入性任务链:对语文参与的自觉关照
引入性任务链运用于一节课的开端,旨在为学生学习新知降低陌生感和抗拒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为课堂的深入推进打下基础。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一课为例,我们设置了一些引入性任务。
任务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请结合你所知道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灰姑娘想:要是 ,那一定会很好。
丑小鸭想:要是 ,那一定会很好。
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 ,那一定会很好。
任务二:
想:要是 ,那一定会很好。请你读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再说一说。
设置这样的引入性任务链,基于学生的阅读经验,鼓励学生猜想和表达。同时巧妙运用课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梳理文章脉络,聚焦本次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热情。
(二)迁移性任务链:对语文感悟的真实体验
迁移性任务可以实现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如在教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掌握作者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并尝试用读写结合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任务一:精读课文,学习方法。
默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作者在描写威尼斯白天和晚上时写作手法的不同之处。结合具体的词语或者句子,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推选一名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任务二:模仿课文,学会仿写。
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请同学们分几个方面搜集相关资料,运用作者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试着介绍一下美丽的苏州吧。
“学习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精读课文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探究作者在描写威尼斯白天和晚上时写作手法的不同之处。学生们或自主学习与探究,沉浸于个性化阅读和独立思考之中,体验阅读与思考的乐趣;或小组合作与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彰显个人能力的价值;或集体汇报与交流,在完成任务一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与分享成果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任务二,学生将本课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起来,由“读”到“写”,从“学方法”到“会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创造性任务链:对语文想象的深刻演绎
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方式是指能从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问题,不受原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性任务链的引入,就是要将学生的想象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入语文的想象空间,能够感悟到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如在教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1.赏析动作——“爬”
(1)课文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词语“匍匐前进”,你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匍匐前进主要依靠的是腿部和肩部的力量,可黄继光的腿部和肩部都负伤了,你能想象到他前进的艰难吗?
(2)“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10米大概就是普通教室的长度,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爬过去并不是难事,为什么黄继光要这样一点点地计算?这里的省略号,它省略的是什么?你能用文字填起来吗?刚开始还是十米十米地向前爬,为什么后来变成了一米一米地向前爬?
2.赏析动作——“站”
(1)在遭遇袭击时,有经验的指挥官都会让士兵卧倒,以减少危险。在密集如暴风雨的子弹中,人的本能是压低身体,可黄继光却站了起来。黄继光站起来做什么呢?课文第9自然段的两个“站起來了”能用一样的语气读吗?应该怎样读?
(2)课文第11自然段还有一次“站起来了”,这里的“站起来了”又和前面有什么不一样?应该怎样读?
3.赏析动作——“扑”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画出“张开”“猛扑”“堵住”后,让学生依据文字,想象画面,说说哪个动词最令人感动,然后写下原因进行交流。
对英雄人物的感受不应该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本课的重点是从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词句中体会英雄形象。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神情、动作等关键词句,通过想象、朗读等手段更加深入地感受黄继光的坚韧不屈、视死如归。
在“任务链”教学模式中,学习任务多是变化的、有层级的。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时,能感受到语文学习活动的新鲜与同伴智慧的独特。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这些活动往往是情境化、沉浸式的,学生常常以参与阅读(甚至参与创作)的状态与文本沟通,与作者对话,这就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强了感性体验的成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与理解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四、“任务链”教学模式的未来展望
变“问题串”为“任务链”的教学模式探索,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课堂局限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实现的主阵地,全面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力。诚然,“任务链”教学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指导与交流的深度等不好把握,但是就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而言,它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继续坚持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