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引思考 “串”连知识

2017-03-02谢红霞丁朝辉

关键词:问题串知识复习课

谢红霞+++丁朝辉

摘 要:在单元复习课中,围绕知识模块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构建知识,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进程,提高复习课效率.

关键词:思考;知识;问题串;复习课

传统的复习课通常采用问答或采取挖空的方式编写详细的讲学案,组织学生做、听、讲.提纲式的知识罗列,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显得零散、不系统.练习讲解式的课堂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梳理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教师缺乏深度走进来和跳出去的勇气,学生缺乏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及独立思考的过程,使得复习课教学效率低下.

一、教学基本思路

《物质的特性》一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物质的微观构成、特點,宏观变化、性质,概念、规律多,笔者曾在复习前布置学生以“我是水分子”“我是一滴水”为题,写一篇科学小文章.学生的作业反馈显示,对“我是水分子”的描述显得更生动,对“我是一滴水”的知识归纳要差一些,表现出学生对知识量大、内容复杂的情况进行归纳时,就显得毫无头绪、凌乱,只能浅尝辄止,不能将知识之间的深层关系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链,对通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物质的特性的学习思路还不熟悉. 为了将独立的概念、碎片化的知识融入概念图的框架中,让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笔者想到了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的方法,通过对概念、规律对比、归纳的方法进行复习.

笔者仔细研究考纲与教参,把本章的内容整合成三个知识模块: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特性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从近几年的中考题以及学生平时的练习、学生的错误中挖掘练习资源,围绕有利于复习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方法、发现解题规律、形成科学思想,进行试题改编、重组、编制成一组问题串[1].以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落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

本节课以一瓶矿泉水为载体,围绕水的组成、性质、变化设置问题串,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评价等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顾、探究、归纳,串联本章知识,形成知识网,建构知识结构.

二、教学实录与设计意图

(一)导学

①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②它们是由同种微粒构成的吗?③这种微粒有什么特点?④水有哪些性质?(归纳概念图)⑤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吗?⑥它们的转化有什么条件与规律?(用概念图表示)⑦其他物质是否也有不同状态?可以互相转化吗?转化有规律可循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将水的微观构成、水的特性、水的三态变化及规律联系起来,由此及彼推广到其他物质形成普遍性.让学生对照导学稿先自行复习、归纳,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回答,可以让组内的优秀生带动、帮助组内的基础生.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不只是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和孤立的概念、规律阶段,而是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将学习行为累积成学习能力、思考能力.

(二)复习巩固

1.知识一 物质的性质

问题 1.有一瓶矿泉水,倒出一烧杯,剩余的水和烧杯中的水相比,一定相同的是 .

生1:它们的密度、温度、分子种类、分子空隙大小、体积、气味、比热是一样的.

生2:它们体积是不一样的,状态、沸点、熔点、凝固点、颜色是一样的.

生3:水没有熔点,它的导电性、导热性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认识了水的性质,还从分子角度认识了水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题改编自2014年中考题选择题,设计成开放性的题目,通过此题让学生意识到认识物质要从了解物质的性质入手,要从微观、宏观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对知识全面归纳.

2.知识二 实验操作及实验方案设计

问题 2.如何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按小组汇报,注意你的实验的科学性.(提醒:为计算方便,请取合适的量,注意一些细小的、容易遗漏的实验仪器)

你要证明的观点是 ;你选择的工具是 ;具体操作步骤是: ① ;② ;③ .

问题 3.你测出的水的密度是 ,还可以表示成 ,其含义是 .

师: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看哪个组能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补充、完善,使实验设计更科学、合理.

学生方案展示1: 验证温度相同. 选择的工具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两个一样的烧杯.步骤:略.

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与控制变量给予了追问与评价,促使小组对实验的细节加以改进:温度计应该不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部,用同一支温度计更好,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

学生方案展示2:验证水的沸点相同,选择的实验器材有: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酒精灯.步骤:略

他们吸取了第1组的教训,特别注意实验的细节,补充得很详细,同组的其他成员不时提醒汇报的同学,体现了小组之间的合作精神.

追问:你怎么知道它已经沸腾了呢?

促使汇报小组加以说明: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说明水已经沸腾了.

追问:水沸腾时有什么特点, 你能画出沸腾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吗?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家都尽量避免展示与密度有关的知识,此时需要教师适时地打破僵局.

师: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性质,哪个组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学生方案展示3:验证密度相同,选择的工具是:天平,砝码,镊子,量筒,烧杯,滴管,水.

具体操作步骤是: ①天平放水平桌面,调节平衡,测出空烧杯质量,记为m1;②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测出体积为V;③将水倒入空烧杯,测出烧杯+水的总质量,记为m2;④(m2-m1)/V就是水的密度,用同样的方法测烧杯和矿泉水瓶中水的密度,进行比较.

学生追问:这样误差比较大,怎样才能减小误差?

生9:测液体的密度时,最好先测质量再测体积,可以减小误差.步骤可以改为先测出烧杯+水的总质量,倒出一定量的水,再测烧杯和水的剩余质量,测出倒出的水的体积.

生10:这个“一定量”可以具体一点,比如是10mL,这样计算方便.

师:同学们的考虑很有道理,实验中要尽量减小误差,可以使测量更接近真实值.上次同学们的实验选取了一个不太好计算的数据,吃亏了,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吧.

【设计意图】本题紧扣教材,将实验操作改编成实验探究,通过小组交流,使实验设计更具完整性与科学性,培养学生评价实验的能力,以评促教,体现学生主体,促使学生进步.在学生犹豫、疑惑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

3.知识三 比热

问题 4.在汽车的散热器中加满水,是利用水的什么性质?做什么用?它是如何工作的?冬天,北方屋内取暖器中装的也是水,是利用水的什么性质?做什么用?它是如何工作的?今天,拉萨与杭州昼夜温差大的是哪个城市?

生11:水的比热大,温度变化大.

生12:不会吧,水的比热大,温度应该变化小.在取暖器中利用水放出热量多;温差大的城市应该是拉萨.

追问:为什么是拉萨?

生12 :拉萨是内陆城市,沙石的比热小,白天升温大,晚上降温大,所以温差大.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比热,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课本没有给比热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从生活中热量传递的多少与快慢, 引导学生认识比热,学生不容易理解.比热知识的出现,总是与控制变量法如影随形,在这类题目中出现的因素多,控制的变量多,学生对比热的理解浅,笔者在这个改编题中简化了情境,学生容易接受.

4.知识四 物质的变化

问题 5.啊,我不小心将水洒出来了,教室的地板湿滑容易摔跤,你有办法让它干得快一些吗?请你解释一下原理.

生13:用扫帚把它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蒸发加快.

生14:先用干抹布擦,再用电风扇吹.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蒸发加快.

追问1:同学们的方法很好,可是干抹布擦,改变了水的什么?

生:水减少了.

追问2:地上水少了,干得更快.还有一部分水进入抹布纤维之间,增加了什么?

生15:表面积.

朝他竖起大拇指,其他学生也点头表示同意.

生16:也可以先用餐巾纸擦,再用热风机吹,增加了液体表面积,升高液体温度,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加快.

追问3:(朝他竖起大拇指)你这方法多管齐下,考虑了诸多因素,蒸发更快.水都变成了什么?水还可以发生哪些物态变化过程,在变化中还有什么规律?请分组讨论以下3道题.

问题 6.若将这瓶水放入冰箱冷冻室,瓶里的水会 (吸、放) 熱 (物态变化过程), 水分子的间隙 ,体积 ,密度 ,比热 ,上面部分的空气会 (吸、放) 热,分子的间隙 ,体积 ,密度 ;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会“出汗”是因为 , 冰箱的冷凝剂在冰箱内 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在冰箱外 .

问题 7.张锐口渴了,将水放入电水壶中加热,一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是因为水 热量,产生了大量气泡,气泡中有 ,壶上冒出白气是 ,水沸腾时要继续 ,温度 .他发现壶中水变少了,是因为 .

问题 8.我班学习兴趣小组遇到一组问题:冰升温到0℃一定会融化吗?水降温到0℃一定会凝固吗?一杯水加热到100℃一定会沸腾吗?请你帮助他们实现冰融化、水凝固、水汽化的愿望,画出概念图.(课下已完成,现场展示)

【设计意图】问题5改编自课本探究,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体现科学来自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字、规律,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问题 6和问题7改编自学生的错题,回顾疏漏,综合宏观与微观层面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理解.问题8是将物态变化过程中的三个保持温度不变的特殊过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知道物态变化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巩固练习,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

问题6容易出错,究其原因是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保持不变,在不同的题目情境中却又发现密度有变化,不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物质的密度保持不变,在什么情况下物质的密度有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理清了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关系、吸放热、分子间空隙的变化.

5.归纳小结:物态变化(图略)

问题9.在上述过程中,水发生了 (物理、化学)变化,表现出它的 性质,包括 、 、 、 .

【设计意图】利用小结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教学反思

利用问题串贯穿课堂,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2].笔者以“现象”“实物”“实验”等为线索,将教材、中考真题、学生错题等进行改编,设计成一组问题串,既避免让学生读取多个不相干的题干,浪费时间,又避免割裂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缺乏延续性和层次性.将“散”“乱”“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进程,以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梳理知识、建构网络.问题串成功地将相关核心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在课堂上能轻松顺利地接受看似大量而烦琐的知识, 让课堂真正做到了高效.

参考文献:

[1] 陈学斌.再论一题复习法——“一题复习法”复习铜及其化合物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44-46.

[2] 俞水泉.高三化学复习课的问题化尝试—— 一题复习法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10):55-57.

猜你喜欢

问题串知识复习课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试论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策略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爱与知识的力量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