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串,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6-04-05李志涛
李志涛
[摘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串进行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能有效地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问题串 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106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提出问题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将问题串贯穿于生物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回顾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置问题串,诱导学生有效思维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串,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用心学习生物知识。例如,在教学《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串,如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有哪些?生长素有哪些功能?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如何?生长素类似物有哪些功能?这些激素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应用的?通过这些问题串,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质疑,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设置问题串,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设置问题串能有效化解高中生物知识“杂而碎”的难题,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知识。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若能熟悉相关章节知识,并注意本节知识与其他章节内容的相关性,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脉络,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串,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构建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例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此课是新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是前面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拓展与延伸,并和本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为此,笔者课前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了如下问题串: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依据是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还是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在分析推理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细胞膜的成分只有磷脂分子吗?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怎样共同组成细胞膜的?这两层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蛋白质在细胞膜中是怎样分布的?学生在这些问题串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与探究,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
三、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求知欲的高低关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串的作用,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具有主题线索的问题串,创设出有趣生动的生物问题情境,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求知。例如,在教学《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笔者先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精彩的足球比赛视频,然后设置了如下问题串:在场上队友之间是怎样传递信息的?队员之间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又是怎样处理信息的?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怎样实现的?由于以上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问题,所以许多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会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学习生物的求知欲会大幅度提高。
四、设置问题串,破解教学难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且高中生物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时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立足教材,把难而抽象的问题化解和分割成问题串,并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或“消化”掉难而抽象的生物问题。例如,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中,由于基因突变的意义既涉及新基因的产生、性状的自由组合,还涉及环境对性状的选择等。因此“基因突变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显得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对此,笔者将这一大问题设置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如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吗?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与原来的基因有怎样的关系?新基因产生后,该物种的等位基因对数有怎样的变化?有5对等位基因的物种性状组合最多有多少种?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何意义?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发挥问题串的功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