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究
2021-02-14袁飞
袁 飞
(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一、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生本科阶段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通过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近代国史、国情,并深刻领会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学好党史、国史是当代大学生努力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修课。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的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习总书记也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3]。可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党中央对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应当遵守这一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融入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马克思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研究起点,正是在不断发现、分析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得以创建并被不断丰富与完善,可见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质。
问题导向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被用于医学课程教学,该方法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要由课程讲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化,教师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不能仅仅是听课而是必须勤动脑、勤动手积极完成各项教师布置的学习探究任务,师生合力推动课程发展。
问题导向教学法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一些学者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合理使用该方法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李先灵认为,“正确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问题解决的路径,在正视矛盾、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增强正确应对问题的能力。”[5]赵洁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本质要求,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的时代命题。”[6]费英秋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不仅能够考虑到学生在知识获得层面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教学参与主体间的交互沟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体系的逐层进阶。”[7]上述研究成果表明问题导向教学法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够解决教学方法不足,又能提升教学质量。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于“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推动“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加强亲和力与针对性既是中央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也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指明方向。长期以来“纲要”课程任课教师普遍使用讲授法教学,讲授法偏重学科基本理论与知识的传授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如不对教学过程与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课上不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那么讲授法很容易变成为照本宣科,这会极大影响到课程质量。上述问题的存在将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要求,因此对以讲授法为代表的传统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问题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教师采用合理手段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指导学生遵循特定的研究程序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了解学生的问题关切,设计出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思想并做到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积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授。可见,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实现“纲要”课程提升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课程改革要求,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为“纲要”课任课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指明方向
“纲要”课程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用好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升“纲要”课程教学质量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提升上述能力,这便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指明方向。
1.教师应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使用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具有知识性、启发性、逻辑性与层次性。为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富有激情与感染力。上述语言表达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平时在课下有意识的练习,同时在课上努力积极地尝试使用,要努力打破原有语言表述习惯的束缚。
2.教师应具备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开展问题导向教学需要师生合力推动课程的发展,学生不能仅仅是听课而是需要在教师的组织调动下开展各类学习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查阅资料、自主研究、小组讨论、汇报发言等,学生能否积极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高低。因此,教师平时应注重加强自身组织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出色的组织能力是顺利开展问题导向教学的保障。
3.教师应不断加强教学研究能力。“纲要”课程开展问题导向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出优质的教学问题,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对“纲要”课程教材及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教师应广泛研读马列经典原著、党史文献,积极关注近、现代史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增强理论功底,加强对教学问题的凝练与阐释能力。教师应当主动关注并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研究课题,应将各类教学研究成果吸纳进教学,不断充实课程内容。
4.教师应不断培养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要求任课教师在保证现有教学手段有效性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纲要”课程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不断优化各类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否能够达到问题导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否具备改进的空间,是否可以融入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升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效果。
四、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于“纲要”课程教学的实践
问题导向教学法按照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四个步骤组织教学,每一个步骤又包含具体的学习任务。问题导向教学各步骤之间相互衔接、步步递进,如图3所示。
图3 问题导向教学基本步骤示意图
(一)深入研读教材,合理设计问题
开展问题导向教学首先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提出问题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9]。备课阶段教师要认真研究“纲要”课程教学大纲,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能从中提炼教学问题,逐步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问题体系。教学问题不能简单照搬教材课后思考题,应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一种凝练与概括,反映出的是教师的思考与设计,问题之间应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为了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教师应积极关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以积累问题资源。同时,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获取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
教学问题体系由章节教学问题与教学子问题组成。教学子问题相互关联与衔接形成了对章节教学问题的支撑(图4)。教学问题体系设计完成后,教师围绕教学问题体系制定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图4 问题导向教学法下的教学问题体系
笔者以“纲要”上编综述第一目为例说明教学问题的设计。这一部分在教材中的内容结构为(图5):
图5
经过问题化处理后,可以得到下面的教学问题体系(图6):
图6
上课时,笔者没有使用教材中原有的章节标题而是使用笔者设计的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可以看到设计出的教学问题比起教材中原有标题内容更为丰富、具体,同时醒目明确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笔者将这些教学问题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课程知识。
(二)合理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学习主动性
“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才能立足于现实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教学问题设计完成后,教师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设计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探究学习的意愿。教师提问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是开门见山的口头提出,也可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纲要”课程的多媒体资料较为丰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质的短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并引出教学问题。笔者在讲授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这一问题时首先给学生放映了一个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视频短片,学生在观看时从感性上领略到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激起了对中华古代文明的遐想。观看完视频资料后笔者紧接着提出教学问题:“中国古代文明何以能够长期领先世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聚焦于这一问题,从聚精会神的状态可以看出其主动思考的意识被激发出来了。另外,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学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历史情景剧的方式呈现问题。在讲述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为什么会由盛而衰这一问题时,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就曾自行排演1793年乾隆帝会见英国使团的情景剧以展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者的愚昧落后,激发学生对于教学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实地参观并在现场提出问题,这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教学问题的感性认识。
(三)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问题提出后进入问题探究阶段,教师应遵循确定任务→教师引导→收集材料→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汇报总结的顺序组织学生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提出具体的研究任务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思路。如在讲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首先要纵向考察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在了解古代文明灿烂与辉煌的同时把握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根本原因。为了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学生需要准备参考资料,教师应向学生指定参考资料并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
自主探究开始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研究思路研读资料并做记录。此时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随机查看学生的笔记,这样可以在监督学生认真完成自主探究任务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果是较为普遍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应主动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将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下去。自主探究约为10分钟左右,探究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先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研究心得,教师可以随机参与到某个小组中旁听学生的讨论并记录学生的困惑与观点,讨论时长为5分钟左右即可。讨论过程中,各组推选出一位发言代表准备向全班汇报谈论结果。讨论结束以后,教师随机选取部分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小组代表汇报完成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是补充内容,所提问题可以由该小组代表继续回答或是由本组其他同学回答,汇报总时长不超过5分钟。
汇报完毕后进入最后的教师点评总结阶段。教师首先结合学生探究、讨论与汇报的情况对教学问题进行精讲,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一方面对教学问题进行更为准确、深入、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反思之前探究过程中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以总结获取研究经验。在最后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允许学生进行提问,讲解完成后,教师对学生探究及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学生上述过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及小组要进行全班表扬,同时介绍分享其经验。最后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后撰写学习探究总结报告,学生通过撰写总结报告反思总结自主探究的不足与经验,同时巩固对教学问题的理解与记忆。
(四)合理设置考核方式
实施问题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上课既要认真听课同时还须参与完成自主探究等课程活动,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上,不仅要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还要能衡量出学生自主探究等课程活动的完成质量。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但是笔试无法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等课程活动的考核,这就需要教师完善既有的考核方式以达到问题导向教学的考核要求。
为此笔者探索了包括自主探究评价、课堂讨论评价、课程作业评价、课堂小测、学习态度评价以及期中、期末笔试等考核项目在内的过程性考核来实现问题导向教学对学生全面考核的要求(图7)。需要说明的是,自主探究活动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课上自主探究笔记以及课后自主探究总结报告的完成质量作为打分评价依据。课堂讨论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组内发言次数以及作为本组代表向全班发言次数作为打分依据,这一项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记录统计。学习态度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签到率进行考核。经过笔者的多轮课程实践证明过程性考核可以达到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全面评价学生各个教学活动的目的,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明显的作用。
图7
五、结语
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应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因而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任课教师应积极尝试将该教学法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落实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