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牡丹江地区林业学校推进新课程现状的调研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研新课标

庄 汝 刚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直以来,林业高中的教研活动完全依托省森工系统,基本与地市教研系统脱离,而且与地方高中业务接触也较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市林业高中的教学、教研现状及新教材使用情况,对地区林业高中开展调研,调研围绕课堂教学情况、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使用情况、学科教研情况三个方面展开。共听课44节,召开小组研讨会24场,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00人次,以及通过学科教师间的评课、反思、交流研讨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方面

(一)问题

1.教学设计传统,评价单一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还按照一问一答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在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方面有待提高。对学情分析有待深化,不能深刻把握学生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从而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对学生的评价需增加激励性评价和多样化评价。

2.教学方法有待于多样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多以讲授为主,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待加强。课堂注重知识的结果,在创设教学情境、实施体验教学、探究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等方面不够。

3.探究活动开展效果不高

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探究意识、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给予学生时间不充分,只有老师提出问题的环节,并未真正让学生有讨论探究的实际体验,学生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个别课堂,虽然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有学生活动,但实际教学时却成为自问自答式。

4.信息化与课堂融合效果不佳

有的课堂完全依赖多媒体,板书被多媒体取代,学生只是忙于跟着多媒体,缺少看书思考时间;有的课堂缺少与多媒体的融合,问卷显示,有25.19%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本可以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效率或增强课程内容效果的却没用,只是一本书进行到底,教学效果不佳。电子白板老化需要更新,有时电子白板呈现的图像和文字不清晰,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理化生等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对所做实验涉及步骤不清楚,导致超出预设时间,后续教学内容完成仓促。

(二)原因

1.部分教师有工作惯性,教学思想更新慢。现在考试对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要求增加,有些学科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不会学习问题,也有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问题。同时,教师参与市级学科教学评比相对较少,71.85%的教师参加的都是校级活动,走出去少影响教师水平提高。

2.个别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相对滞后,没有与时俱进把握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关注知识和成绩过多,关注课堂效果和学生素养提升不够。从英语学科看,2014年高考英语听力取消后,各校听、说课基本取消,教师不重视用英语授课,缺乏对学生终生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精力都放在知识点讲解上。

3.教学任务多,课时紧张。如果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因此即使有的老师有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预判验证的意识,也不敢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学生活动。

4.学情原因影响课堂效果。学校学生基础一般,学习习惯有待培养,而且留守家庭多,家中老人对孩子的照顾只能是生活上的,在学习监督方面力不从心,导致学生执行力不强。

(三)对策

1.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作用在课堂,课堂是新课改的关键!要想提升课堂效果,教师要加强学习,不能单纯就教材看课堂,要加强对教育理论、国家方针政策,尤其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教育教学,提升课堂效果。尤其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这三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高一新教材这三科变化也最大,教师要加强对这三科教材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育人观念。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已经充分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应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英语学科看,能用英语组织教学是必备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应积极使用学科语言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真实情境。

3.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组织学科内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个学科都有相对优秀、成熟、可借鉴的“好课”,可以经常开展学科内听评课活动,以样板课为示范,引领同学科教师共同进步,提升课堂效果。

4.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力度,通过与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沟通,择机为班级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与市教育信息化部门沟通,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

5.学校层面重视理化生等学科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实验课程,条件允许要设置专门实验教师,加强对教师实验教学的培训和考核力度。

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使用情况

黑龙江省从2020年秋季新高一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新课标。新课标、新教材的启用对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是全新的起点,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开始显现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

(一)问题

1.部分教师手中缺少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不利于教师将专家培训的理念进行消化吸收。问卷显示,3.7%的教师没看过新教材,对新教材不了解。

2.对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理念把握不够准确。对于新知识的教学,往往直接给出概念,忽略了对于新知探求的过程性培养。如数学学科,新版教材整体结构变化较大,更加尊重知识的整体性和顺序性,要求教师读懂新教材设计理念,不能照搬老版教材的教学设计来上课。高一思想政治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史实,教师上课容易纠缠于细节,把政治课上成历史课,忽视了用史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思想。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依然是课堂主体,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没有围绕问题的分解、驱进、探寻组织多样化、多层次的探究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到位。教师急于提问,又抢着回答,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使得多数提问效果不佳,没有真正达到设疑探究的目的。

(二)原因

1.由于教材、课标和高考处于新老交替中,学校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物资准备还不够充分,落实上有待于进一步细化推进。

2.教师受传统教学考试评价影响,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挖掘知识点,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等待、观望思想。2020年新高一年级虽是新教材,但仍是文理分科的“老高考”,教师仍按照以往教学做法应对,主观能动性不强。

3.高一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等客观因素影响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半年由于疫情缘故,这届新高一上了一学期的网课,家中缺少一定的监管,而且农村学生居多,学生基础较弱,知识储备少,学习习惯不好,在探究活动中需要进行较多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压力大。

(三)对策

1.学校加强对新教材、新高考的物资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确保新课标人手一份,老高考的学年也要保证每学科配一套新教材。如果经济条件受限,可以利用微信、钉钉等方式,分享电子版课标和电子版教材供教师学习领悟。

2.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调研发现,新课标校级培训只占54.07%,国家、省、市、校各级培训要承接好。学校层面要统领全校校本教研,通过教研组大教研和备课组集体备课等方式开展培训,通过任务下达的方式把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作为每位教师的学习任务下发。要推动各学科开展有关新课标、新教材的学科研讨、交流、教研、示范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要转变观念,牢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深入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用好新教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要明白教材并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教学中学生的困惑、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防疫抗疫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充分挖掘新教材,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构建。

3.教师要转变观念,用新课标思想指导教学设计。教师讲的精彩,不如学生上课参与的精彩。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根据新高一学情,在教学中做好初高中有关知识的衔接。教师要在把握课标基础上,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高考,对教材内容大胆处理,该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学科教研情况

(一)问题

1.由于处在过渡阶段,两年来教师参加全市各学科教研活动相对较少,教师业务提升受到一定影响。

2.校本教研有效性有待提高。由于缺少专业引领,教研内容指导性不强,教师积极性不高。45.93%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效果一般,教师业务提升受限。

3.学科教研内容更多的是对知识点的讲解和习题处理,落实新课标、新课程思想,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方面研究不够。问卷显示,在新课程教师培训需求方面,对新高考方案解读及应对策略方面教师需求占95.89%,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方面教师需求占84.07%。

(二)原因

1.学校都属于森工系统,相对独立于市直学校之外,仅在省森工总局有教研室,对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力度不够。学校在学科教研、学科交流等方面缺少与地方高中的交流学习。近两年与林业脱钩后,学校与地方教研机构、与同类高中沟通交流机制有待加强,对于新课程、新教材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校对集体教研和校本教研缺少专业指导,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3.教师工作量大,日常的教学常规任务占据了老师大部分时间,因此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有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满足现状。

(三)对策

1.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学校领导积极与市县教研机构沟通,邀请教研员定期到校听课指导;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派出各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打造一批学科骨干力量,从而带领本学科发展;加强与牡丹江地区其他学校间的学习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学校领导重视校本教研,完善校本教研相关制度。学科教研组长制定集体教研计划,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教师更好适应新高考改革提供全方位支持。

3.创新教研形式。采取分散教研和集中教研相结合、实体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大组教研与小组教研相结合等多元式、立体化教研模式。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研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