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复习课的改革向度与模式转型
2021-02-08黄伟
黄伟
摘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改革创新之需。当前,一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复习课未能将知识置于系统化的结构之中、生活化的运用之中、问题化的解决之中、阶梯式的思维之中、价值性的意义之中,呈现出窄化、浅化、僵化的操作与模式。基于此,教师可从结构、生活、任务、思维、价值等向度进行深度转型的探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改革向度与模式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这是对价值性与知识性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课的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当前,在一些复习课中,有的课堂止于碎片式、记忆性知识的组织和简单的理解,不能为学生提供全景、全域立场,难以让其看到更完整的图景;有的课堂让学生用模仿代替分析、用套用代替思维,难以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的课堂复习程序凌乱,不能序列化地设计出连贯、逐级递进、由核心问题牵引的问题链,难以实现学科思维的进阶;有的课堂将知识复习异化为知识符号的再认,难以引起学生情、意、行的变化及知识育智与育德价值的发挥。这些窄化、浅化、僵化的操作与模式,偏离了学科本质与学生学习的特征,阻碍了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严重影响学习的效能。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省思,笔者以“在真实生活图景的问题解决中发挥知识的功能与价值”这一教学主张为路向、以“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三个考点为复习内容进行实践探索,以实现复习模式的深度转型。
一、结构向度:一维讲授转向多维联动模式
传统复习课中,师讲生听,学生深陷单向度的视听模式中,教学结构与教学活动模式单一化,教学过程成为碎片化知识对学生刺激反应的流程,教学各要素缺乏有效的联结与多维的互动,学生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良好的教学结构应是内容、方法、心理的统一体,是策略、思想、素养的有机体。据此,复习课中对教学结构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其设计科学的认知序,形成与学习者学习水平、认知特点相适应的学习路径,让教与学、自主与合作、师生对话和谐统一。
例如,下列两个环节的课例。环节一:你问,我答。基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回答,遴选四个典型的问题进行探讨。如,监察职能与检察职权有何区别?监察委员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人大代表的工作就是开开会、举举手、鼓鼓掌。你是否认同此说法?人大代表不是我选出来的,能代表民意吗?按照解决知识困惑到思想困惑的认知序展开。环节二:我问,你答。基于教学的重难点与中考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的设疑。同时,按照单个知识的问题解决到关联性知识的问题解决两个层次进行推进,所有问题都是在真实的图景中引导学生解决。从心理逻辑看,学生在环节一中完成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处于一种疲劳感。所以,在环节二的开始,设置单个知识解决的任务给学生心理上的缓冲。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关联性问题,让学生进入高阶学习模式,师生间处于一种互问互答的联动模式中。
二、生活向度:机械记忆转向实践应用模式
传统复习课中,教师经常采用知识填空、背诵默写、构建知识体系、讲题目做题目等方法作为知识复习的主要方式,其背后隐藏着“为保持而教”的价值取向。这种单调、整齐划一的操练只会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程序做出套路式的反应,在无意识的习惯中达到高度专门化和自动化,这些方式缺乏真实、复杂及非结构化的学习情境,只是对知识进行了浓缩、抽象和符号化,是一种浅学习,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无法让知识产生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长此以往,将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无趣。有效的学习唯有当学习者真正浸润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会发生。据此,复习课中对知识的处理,应确立“为迁移而教”的教学意象,重建知识的情境化特征,为学生提供微型的社会场域、鲜活的实践境域,指引学生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图景时实现知识应用性的转换,将学术性知识转化为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性、操作性知识。
例如,在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生活情境:展示教师手机中近日收到的骚扰、诈骗电话的截屏。师问:这些都是什么类型的电话?(呈现新闻:长期以来,部分“95”开头的电话成为骚扰、诈骗电话“重灾区”。2019年以来,工信部对相关乱象进行了整治,关停了部分号码,但……)师:有网友戏言“骗子也复工了”,这说明一切恢复了正常。虽然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治,但此类现象屡禁不止,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可能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师问:你认为哪些部门也应该出来管一管?这一导入设计,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展现了知识的实践意义,让知识的获得不再依赖于单纯的静听、默视、默记,将教材知识转化为探究、交往的实践,体现了素养内涵的核心要义。
三、任务向度:材料解析转向问题解决模式
在传统复习课中,常见的学习任务是“材料说明了什么”“谈谈你对上述素材的理解”等。这些任务只是要求学生对材料作出解析、验证,将生活语言翻译成学科语言,只是完成了“从生活中来”,并没有实现“到新生活中去”的转化。据此,复习课中对任务的设置,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开放复杂的陌生任务情境,以搭建问题支架的方式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串联,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激发多种认知活动共同参与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在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实践、反思和表达的过程中实现真实的“社会参与”。
例如,在前面环节一中探讨的疑问三:人大代表的工作就是开开会、举举手、鼓鼓掌。你是否认同此说法?师:从课前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认同这样的观点,那事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开会有助于集中探讨议题,互动交流,准确表达意见,统一认识;举手、鼓掌都是表达自己意见或赞同的一种程序,是必要的。师追问:人大代表只是开会、举手、鼓掌吗?(展示全国人大2019年一年工作的知识树)师:这是2019年全国人大的主要工作,我们可以整体上感知一下,这些数据的背后一定是全国人大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从议案数量看,2019年,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491件议案和8160件建议均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展示钟南山、李兰娟这两位院士工作照片)师:他们除了医务工作者的身份外,还有人大代表的身份。展示一位普通人大代表张伟工作的照片。配文:疫情发生后,全国人大代表张伟每天要不间断地工作将近18个小时,从春节至今两个多月,几乎天天如此。最忙碌的一天,凌晨四点睡,早上七點就醒了,又开始一整天的工作。呈现:从职责看,代表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规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从建议内容看,主要涉及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从办理结果看,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建议总数的71.28%;从模范作用发挥上看,全国约260万名五级人大代表,在抗击疫情的危难时刻,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张伯礼、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国士”。师小结:有的时候,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不良表现而否定整个群体的先进性和努力,更不能否定制度的优越性。师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释问题的?师:用事实论证。这一问题的设计,让知识和材料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对任务的分解与理解,学生应吃准问题的内涵和指向,进行思维层面的预测、假设、推论、验证和批判,提出决策,寻找支持论据,构建问题解决的创新方案。
四、思维向度:低阶学习转向高阶学习模式
在传统复习课中,教师往往围绕“记忆、模仿、感受、判断”等低阶思维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参与度、发展度不够,易使学优生失去挑战与探究的机会。高阶学习模式以高阶思维为核心、以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为心理特征,以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为能力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了由低到高的层进式课堂核心活动群。据此,复习课中高阶学习模式的打开,应搭建水平层级清晰、边界分明的“学习阶”,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能力进阶序列,让学生经历关系加工和精加工的认知发展过程,从教学“演进”的视角推进重构完整的认知发展逻辑,帮助学生理解认知中的关键、关联问题。
例如,在前面的环节二中,活动一侧重解决生活图景中单个知识的问题,提供以下几个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
1.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说明只有全国人大才有立法权。错误,一些地方人大也有立法权。判断依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2.漫画中对领导人员的问责体现了国家监察机关履行了监督职责。错误,对领导人员的问责是国家监察机关履行了处置职责。判断依据:处置职责是指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
活动二侧重解决生活图景中关联知识的问题。
情境:“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同学们围绕“中国之治何以可能”这一主题收集了以下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法律实施,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迅速落实,加强监管。公安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等部门,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大对涉野生动物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任务:(1)结合国家机关职能的相关知识,谈谈为加强生物安全治理各部门可能采取的行动及依据。(2)针对材料中国家机关的共同之处,请运用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各部门能实行联防联控机制。(3)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述为什么各部门要实行联防联控机制。
可见,活动一考查分析判断思维。活动二中任务(1)考查推理思維;任务(2)考查比较鉴别思维;任务(3)考查论证思维。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处于从低阶学习到高阶学习模式的晋升中,前者的学习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一个个连续的“阶”将学习的起点和终点贯通起来。
五、价值向度:学科应试转向素养内化模式
在传统复习课中,知识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是应试、检测,这让学生长期处于解题模式中。海德格尔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价值负载的,任何知识的掌握都是一种意义建构与体验的过程。”知识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本身,而在于将其转化为素养,知识是学科素养生长的基石和平台。素养是内在、概括、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质。正如朱小蔓所说:“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这意味着素养的形成更需要挖掘隐藏在浅表符号背后的知识价值。据此,复习课中学力素养的培育,应阐释知识对个体的育德价值,让知识与经验、情感、信念深度融合,让知识产生迁移与行动的力量,创生出个体的自我理解,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促进个体生命的生长。
例如,在前面环节一中探讨的疑问四:人大代表不是我选出来的,能代表民意吗?师问:民意与我的意愿是一致的吗?生:民意主要指人民的意志,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我的意愿主要是个人意愿,有时是合理的,有时是不合理的。师问:这一观点的逻辑是什么?生:因为“我”没投票,所以就不能代表“我”的意愿,“我”就不满意。持这一观点的人,可能是对选举方式不满意,选举方式是由国情、宪法所决定的,不可能实现人人直接参与一切层面的选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转化为:为什么人大代表能代表民意?
呈现:(1)人大代表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来的,选举方式是宪法规定的,符合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公民参与民主生活。反过来说,如果人大代表不代表民意就违背了宪法。(2)党是领导一切的,党也领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都体现了民意。
师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释问题的?师小结:用理论论证。
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厘清问题论证的逻辑与证据,综合运用知识,提升学力,帮助学生认同人大代表群体的代表性、先进性,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性、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埋下“国家认同素养”这颗种子,最终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