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不同培养料配方的效果比较
2021-02-04李卫卫尹永刚
李卫卫 马 红 尹永刚
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不同培养料配方的效果比较
李卫卫 马 红 尹永刚*
(北京祥云兴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2211)
通过比较5种培养料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商品性状及鲜菇产量,筛选猴头菇工厂化栽培适宜培养料配方。结果为:配方B(木屑37%,棉籽壳24%,麦麸20%,玉米粉19%)走菌速度快,菇形好,头2潮菇平均产量最高,为315g/袋,生物转化率达85.1%;其次是配方D(木屑35%,棉籽壳25%,麦麸15%,米糠5%,玉米芯7%,玉米粉7%,大豆皮6%),头2潮菇平均产量310 g/袋,生物转化率为83.8%。
猴头菇;培养料配方;商品性状;产量;生物转化率
猴头菇()是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本草纲目》《饮膳正要》对其药用价值有明确记载:性平,味甘,利五脏,助消化[1, 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猴头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和多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脂等多种生理功能,对胃溃疡、消化不良、胃癌、胃窦炎、胃闷胀等疾病有疗效[3],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4, 5]。近年猴头菇保健食品的开发及其功效的广泛宣传,使得“猴头菇养胃”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人们对猴头菇认知的提高,猴头菇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国内已实现其人工栽培。但产品品质不一,且尚未实现周年供应市场,工厂化生产猴头菇势在必行。
栽培配方对猴头菇产量和品质有决定性作用,本试验通过对比5个配方的栽培效果,筛选适合猴头菇工厂化生产的配方,为其产量与品质提高及生产配方优化提供参考[6-7]。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猴头菇菌种‘xyh-1’由北京祥云兴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出菇试验共设计5个配方,配方A:棉籽壳78%,麦麸22%;配方B:木屑37%,棉籽壳24%,麦麸20%,玉米粉19%;配方C:木屑42%,棉籽壳42%,麦麸14%,玉米粉2%;配方D:木屑35%,棉籽壳25%,麦麸15%,米糠5%,玉米芯7%,玉米粉7%,大豆皮6%;配方E:棉籽壳82%,玉米芯7%,麦麸11%。
猴头菇栽培袋采用规格为170 mm×350 mm×0.05 mm的聚丙烯折角袋。
1.2 试验方法
(1)料袋制作。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原料,分别将麸皮、玉米粉等细原料先搅拌均匀,再与大颗粒原料混合均匀,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3%左右,pH 5.3~6.5。每袋装湿料1 000 g,袋口加套环,盖盖。每配方做2批次,每批次48袋。拌料装袋的时间控制在4 h内,做好标记后立即进行高压灭菌,126 ℃保持120 min,灭菌结束后放入强冷室冷却待用。
(2)接种、培养。待料温降至24 ℃以下时进行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每袋接种35~40 mL液体菌种。接种后的菌袋每16袋装一筐,置于培养室中黑暗培养。培养室调控空间温度在23~24 ℃,袋间温度在26 ℃以下,湿度在65%~70%,二氧化碳浓度在2 000 mg/L以下。留心培养室菌袋杂菌污染情况,发现后及时处理,并采用苯扎溴铵溶液定期消毒培养室。培养期观察记录走菌情况、生长速度、菌丝颜色及浓密度等生物性状。
(3)生育管理。猴头菇极易出菇,培养房菌袋菌丝走满即可转入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菌袋去盖,不需搔菌,前3~4天控制温度18~20 ℃,湿度在80%~85%,二氧化碳浓度2 000 mg/L以下。前两天可黑暗培养,之后光照强度保持在300~500 1x;出菇中期(第6~14天)控制温度16~18 ℃,湿度85%~90%,二氧化碳浓度1 500 mg/L以下;出菇后期(第14~20天)控制温度在14~16 ℃,湿度80%~90%,二氧化碳浓度同中期。采收的前两天控湿,保持湿度在70%~80%即可。
(4)采收。猴头菇从开始出菇到采收,需要16~22天,在子实体毛刺长度达1.0 cm左右,尚未散发孢子前及时采收。采收后,搔去老菌皮,黑暗培养3~4天,控制湿度60%~70%,温度20~22 ℃,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即可进行生育管控,继续出菇。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本试验采收2潮新鲜猴头菇,采收时记录不同配方子实体的菇体形状、菌刺长度、紧实度,并统计2潮菇产量,以2潮菇总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
生物学效率=2潮菇产量之和/菌袋所含干料重×100%。
菌袋所含干料重=菌袋湿料重×(1-6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
不同配方走菌情况不同,5种配方菌丝生长由优到劣顺序为配方B>配方C>配方D>配方E>配方A(表1),其中,配方B表现佳,菌丝生长快,满袋时间短,菌丝洁白浓密,长势强;其次是配方C,菌丝生长速度和满袋时间与配方B相同,但菌丝浅白稀疏;配方A表现不佳,菌丝生长慢,发菌时间长,菌丝体浅白、稀疏、长势弱。
表1 配方对猴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配方的子实体商品性状
不同配方栽培的猴头菇子实体商品性状(表2)以配方B表现较好:菌刺长度中等,横纵径分别为13.5 cm、11.5 cm,菇体大,菇形好,畸形菇率低,仅5%;配方D次之,菌刺长度与配方B相近,畸形菇率为6.5%;配方C和配方E菇体偏小,畸形菇率分别为8%和9%;配方A较差,子实体较松散,菇体较小,畸形菇率高达15%。
表2 配方对猴头菇子实体商品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配方的鲜菇产量
不同配方鲜菇产量差异大(表3),以配方B的两潮鲜菇产量较高,为315 g/袋,生物学效率为85.1%;配方D次之,生物学效率为83.8%。配方B与配方D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配方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配方C生物学效率为68.1%;配方E生物转化效率为59.5%;配方A产量最低,两潮鲜菇产量仅70 g/袋,配方A、配方C和配方E三者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3 配方对猴头菇鲜菇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在0.01水平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猴头菇产业蓬勃发展,各地使用的栽培配方多样。培养料配方是影响猴头菇鲜菇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中的配方B(木屑37%,棉籽壳24%,麦麸20%,玉米粉19%)为其最佳栽培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强,子实体紧实、菇形好,畸形率低,产量高于其余配方。配方D(木屑35%,棉籽壳25%,麦麸15%,米糠5%,玉米芯7%,玉米粉7%,大豆皮6%)次之,与配方B产量无显著差异,同样具有应用价值。
猴头菇出菇阶段的环境调控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出菇最适温度是14~18 ℃,最高不宜超过22 ℃,最低不宜低于12 ℃。温度过低,猴头菇易发红,长速慢,采收期加长,品质下降;温度过高,易出现污染、畸形菇和烂菇等情况。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 500 mg/L,易出现畸形菇;高于3 000 mg/L,子实体会呈珊瑚状,严重影响品质。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须严格控制在1 500 mg/L以下,以防止畸形菇的大量产生,提高鲜菇品质。
[1] 黄年来, 林志彬. 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2] 许晶, 李素玲, 刘晶, 等. 猴头菇不同基质配方的比较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45(8): 1288-1290.
[3] 徐天惠, 刘强. 食用菌概论[M]. 北京: 中国展中出版社, 1987.
[4] 吴清山. 猴头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 北方园艺, 2014(18): 161-163.
[5] 李玉, 尚晓冬, 宋春艳, 等. 猴头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 食药用菌, 2017, 25(3): 156-158.
[6] 杜纪格, 赵启光, 王亮, 等. 鸡腿菇夏季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7(1): 151-153.
[7] 邓功成, 周川, 王文飞, 等. 灵芝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21): 96-99.
[8] 邓功成, 赵洪, 高礼安, 等. 灰树花菌丝体液体发酵条件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 41(9): 216-218.
,E-mail:yinyonggang0721@126.com。
S646
B
2095-0934(2021)01-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