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
2021-01-10章祥梅
章祥梅
摘 要:群文阅读是指将相同类型的文章,通过一定规律进行整合,然后让学生们在阅读这类文章过程中,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实现让学生们围绕着一个话题阅读多篇文章的目的。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养成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向,建立系统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阅读,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辨别性接受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本文就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相比低年级较小的小学生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有着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们辨别性地学习知识非常重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们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学习知识,便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性接受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并不完善,群文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因为群文阅读的核心便是让学生们根据一个知识点进行多篇文章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归纳整理,进而建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群文阅读的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纳入课堂,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建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一、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即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比较复杂的文章,这些复杂的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进而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难以理解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失去耐心,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有目的地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而且群文阅读需要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围绕一个话题展开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章中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的意义
课本的篇幅有限,因此,在语文课本中所展示的内容大多是筛选出来的精品,所以课本中的文章往往都有各自的话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们达到广泛涉猎的目的。篇幅有限的语文课本不能使学生们广泛阅读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广泛阅读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涉猎更广泛的书籍,能够让他们对一个知识点产生更深的理解,辨别性接受相关知识。虽然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听说读写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但是想要在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长久的发展,便需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对文章有一个深度思考试,深入思考相关文章才能够了解到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涵。高年级小学生思维网络在慢慢建成,在这个时期会涉猎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文章。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形成系统性思维,在阅读复杂文章的过程中也能够利用自身能力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因此,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们养成系统的阅读思维模式。
三、群文阅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根据课本内容,开展群文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是多位教育专家经过多方讨论才确定下来的教学方向,因此,课文上的内容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教学大纲,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开展群文阅读,在最开始运用群文阅读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文章给学生阅读,而且应该针对性地选择文章,因为小学生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辨别文章的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合适的文章,开展群文阅读。
教师在选择文章时不能仅仅确定一个主题,将一些没有联系,或者超纲的文章给学生们,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而且符合高年級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用合适的文章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若是采用一些不合适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这不利于让学生们养成系统性的阅读思维。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也逐步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有着自我学习意识,才会在阅读文章时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将多篇文章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让学生被动性接受教育,教师自身有很多阅读技巧,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将自身的阅读技巧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形成自身的系统阅读思维。语文课本上会将每一个话题划分为一个单元,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来设计小学语文阅读课。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第一单元主要讲的便是自然环境。但是在环境描写中,也蕴含着许多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道理,若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很有可能只能看到文章中描写的自然环境,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利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单元的主题针对性寻找一些文章,让学生们开展群文阅读。《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其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思考。这些文章便可以作为开展群文阅读的文章。
(二)拓展阅读范围,开展群文阅读
教师鼓励学生们多读文章、读好文章,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围绕着课本知识点进行阅读,也可以鼓励学生们读一些有趣的文章,比如说童话故事或者小说,这些文章中的故事有趣,可以吸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们对阅读充满兴趣才能读更多的文章,开展群文阅读。学生们在最开始接触不同题材的文章时,可能会感到枯燥或者复杂,但是阅读文章才能够发现文章中的知识点和阅读的快乐。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阅读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感,进而有效推进群文阅读的开展。学生阅读足够多的文章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慢慢可以理解复杂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感受作者情感,也提高阅读速度。
语文知识是贯通的,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建成语文阅读知识网络,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有着完善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虽然是让学生们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多篇文章阅读,但是语文知识是互通的,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也可以完善学生的阅读知识网络,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最根本的目的便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范围。学生们根据一个话题开展多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完善知识网络,这也是群文阅读开展的一种途径。教师也可以根据当下教学内容,推荐学生们阅读文章,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某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的第八单元主要是讲人物,《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们去看一些人物描写的文章,拓展阅读范围,可以让学生们去阅读小说。比如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中的人物描写很细致,而且《水浒传》中的每个故事都很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更好地开展群文阅读。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有很多,让学生们拓展阅读范围,去阅读有趣文章,还会遇到许多人物描写的文章,语文知识是贯通的,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便是群文阅读开展的效果之一。
(三)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群文阅读
在高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一些复杂的文章交给学生阅读。高年级的小学生有着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辨别性地接受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对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比设计阅读任务更能够提高阅读能力,效果要更加显著。家长和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同时,能够深度思考文章中的含义,从文章中获得相关知识,进而阅读更多的书籍,开展群文阅读,家长要积极配合。在家庭中,家长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们沉入其中阅读文章,进而培养系统性阅读思维。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阅读任务或者阅读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灌输式的教育不容易让学生们牢记,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得出答案,更容易使学生们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群文阅读需要教师能够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内涵。家长和学校合作,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整体思维。在语文学习中整体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整体意识,慢慢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起语文知识的贯通概念,就比如一篇文章中的描写手段,会在另一篇文章中出现一样。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养成整体性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家长与教师能够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情况,以便在家庭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主要描写故宫情况,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带着学生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加深学生了解,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看,加深学生印象。在学习《开国大典》后,为学生讲解近代史,让学生了解建国伟业。通过营造阅读氛围,有利于学生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高年级小学生有着一定的阅读方式,在这个時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建设完善的阅读网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根据课本的知识点,寻找合适的文章,让学生们进行群文阅读,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们去阅读其他题材的文章,语文知识是互通的,学生们拓宽阅读范围,也是在完善阅读知识网络,能够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锋.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的教学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1(30):59-60.
[2]杨海兰.群文阅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家长,2021(3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