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21-01-10周晨曦
周晨曦
摘 要:幼儿教育需要打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帽子,以让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教学上的潜力,让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中。同样打破 “五唯”也能让幼儿在《指南》规定的五大领域获得的的确确的成长,能让他们感知游戏的快乐、感知生活的幸福。
关键词:区域活动;探究幼儿;游戏
一、和《指南》一起构建区角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能够在活动中进行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为加强幼儿整体区域游戏活动的发展,探索区域游戏活动的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区域游戏活动质量,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我根据我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在班级设置了六个区域,分别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区、阅读区。至于如何去创设和丰富这几个区域,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要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确定各个区域的不同目标,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目标的设定,并以此设定的目标丰富区域材料。
(一)动手动脑美工区
我认为,最符合幼儿发展天性的艺术教育就是美术,它以儿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使幼儿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是唤醒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美工区的存在,是幼儿自由欣赏和自主创作的重要场所,幼儿能通过运用各种美工材料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小伙伴合作,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由此获得精神上满足。这是我的理解。因此,我在美工区投放的材料有:拼小人、泥工、彩色之声、麻绳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光有区域的大目标还是不够的,比如说泥工,孩子的发展不同,水平不一,没有办法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认为,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还要有材料投放的子目标,以此达到大目标。在环境的布置上,我们把孩子的各种作品做出了展示,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角色塑造角色区
角色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场所,良好的角色区物质环境创设能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在创设班级角色区的过程中,我们不论是从材料的投放,还是区域的具体设置,都具有游戏化的特点,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为主。我们班的角色区安排在走廊,为什么放在走廊,是有情境的设定的,走廊的长度和环境,便于孩子们丰富各种角色人物,利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可以使角色区更富有趣味性。
(三)创意十足建构区
对于建构区,现在许多老师都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建构区就是把材料投放在那里,让孩子自由摆弄就可以了。其实我认为,建构区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区域,材料如何投放、教师如何指导、如何评价,往往都决定了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建构区环境创设中,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根据年龄特点,将孩子们需掌握的建构技能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材料的投放上尽可能丰富多样,孩子们每一次的建构作品都以图片的形式最终展示,不仅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建构热情,孩子们的建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聪明伶俐益智区
益智区是供幼儿进行操作、发展智力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所以,我在益智区的材料投放为:串珠、带磁铁的迷宫、飞行棋、围棋、纸牌等。可以看得出,我们班几乎以买的材料为主,因为现在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很多材料相比以前先进、进步得多,所以我们班选择的都是买现成的材料,在孩子的区域游戏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应。
(五)安安静静图书区
图书角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做出了调整,准备了一些适合大班孩子的绘本,让孩子在绘本中获得知识。除此以外,给孩子设置了温馨舒适的图书环境。
(六)动手探究科学区
科学区是我的薄弱项,所以科学区的目标设定,还有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就显得特别单薄或者迷茫。目前我们在科学区的投放只有魔方、望远镜、地球仪等,个人觉得只是为了科学而科学,如何运用材料有利孩子的发展,还有进一步的探索。
二、和《指南》一起发现幼儿
如何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起发现幼儿呢?现在的幼儿教育总是在呼吁让孩子大胆去游戏,从游戏中去观察和发现幼儿。其实,在各种游戏中,孩子的每一次表征行为都来之不易,它是幼儿大脑中思考和再建构的丰富多彩的过程。作为老师,除了要用心捕捉这些行为,还要珍惜并支持幼儿,使得孩子在区域游戏中获得成长,对老师而言是契机,也是实现“双赢”最好的方式方法。在区域游戏中与孩子一同成长获得经验,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事例:
(一)发现一个不会数数的幼儿
在幼儿中班的一次数学游戏中,教师像往常一样发给孩子一些低结构材料,让他们一边玩,一边数自己领了几个游戏材料。结果发现珊珊就不会数数,她只能数到2,教师要求孩子能数到5。如果以分数来考查幼儿,那么她的表现就是不合格。如果幼儿园以分数考查教师,即,不会数数的孩子算作教学的失败,那么这个不会数数的孩子就会成为分数考核的累赘。
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不会数数可以让她在游戏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不要将数数作为目的,让她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数学。所谓不要唯分数就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要放在幼儿的身心健康上,而不是游戏的最后结果上。换言之,如果教师刚才采取骂的方式,珊珊哭着数完数,这个唯结果的过程,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了阴影。
(二)发现一个高洁的心灵
珊珊不会数数,教师当没有发生一样继续组织活动,孩子们将拿来的低结构材料建构自己的游戏。教师走到珊珊那边和她一起玩起游戏,珊珊拿了一个木偶放在建构的橋上做行人。教师说,可以将木偶放回原处重新拿一些好看的来,她自己一个,教师一个,其实教师在暗示着让她数数。没想到她一下子拿回四个木偶来,教师觉得启发式教育失败了。但是教师没有责怪她,就看她接下来怎么做。孩子说,一个大的木偶代表爸爸,一个小的代表妈妈,还有两个代表她和老师。教师指着这四个木偶问,是不是第一个是爸爸,第二个是妈妈、第三个是她、第四个是老师。孩子点点头,露出灿烂的笑容,因为教师读懂了她的心思。接着教师问,能不能说一说具体的哪一个是给谁的。珊珊怯怯地说,第一个给爸爸的,接着一直数到四。教师说,珊珊真是个好孩子,在幼儿园还记得自己的爸妈。教师也让她向别的同伴介绍这四个木偶在建构游戏中代表着什么。当教师不唯分数的时候,教育更趋于自然,孩子的生长就会在基于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节奏地拔节。怀特海说,教育就是要遵循孩子生长的节奏,以让他们奏出自己最美丽的乐章。
(三)发现一个孩子的潜力
唯分数教育最大的害处就是它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孩子,以最后的结果评价孩子。破除唯分数的局面就是要让教师以过程性评价代替最后的终结性评价,同时还意味着以教师的多元评价代替之前的单一评价。
教师的表扬让珊珊很是高兴,她就一个劲儿地将木偶当成爸爸或者妈妈进行对话。这时候教师走过去对珊珊说,现在再给你两个木偶好不好?一个给你爷爷,一个给你奶奶,孩子更高兴了,说,家里的人都在一起过桥了。于是教师说,第一个给爸爸…第五个给爷爷,第六给奶奶。珊珊也跟在后面说,很自然地说得流畅而且自然。接着教师问,能不能告诉我哪一个是给爷爷的。教师预设的答案是第五个,珊珊说是黑色的那个。教师佯装盲人,让珊珊带她“过桥”并告诉他第几个木偶代表爷爷。珊珊将刚才说过的话温习了一遍,再次问老师是不是第五个木偶是爷爷。教师换着不同的方法让珊珊说着五和六这两个数字。只要教师不唯分数,真心地让他们快乐,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获得一些认知、获得一些生长。
(四)利用一个孩子的短板
破除五唯,其实最难的就是破除分数,这是传统教育中最根深蒂固的存在。要破除分数就需要幼儿园以更长远的评价来看待教师,就需要教师以更长远的评价来看待幼儿。所谓长远,教师对一个幼儿的跟踪可以从小班开始直到大班结束;幼儿园对教师的跟踪可以看她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看她这些年的教学风格、教学匠心等。
教師对珊珊的教育就采取了不断跟踪,以让她的短板获得发展,同时又要让她觉察不到。幼儿教育是全科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要全面铺开,要促进他们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都能发展。珊珊对数字不敏感,就给她接触数字的机会。在新冠疫情时期,孩子上学都是需要量体温的,教师与珊珊站在一起,教师给小朋友们量一次体温告诉珊珊,珊珊再转告给被测的孩子。后来,教师教给珊珊如何量,如何读数。这次变成了珊珊将体温的度数告诉教师,教师转述过去。一次次的活动,珊珊对数字的认知能力增强了。本来认识数字是珊珊的一个短板,但是教师通过不同的活动强化,短板就渐渐消失。不唯分数,教师想到的是怎样给幼儿以快乐,同时又能改变他们认知上、能力上不平衡的现象。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指南》的学习、理解、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内化的过程,落实《指南》精神既要把理论应用与实践,又要从一日生活中的实践来反哺理论,才能更加全面把握各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典型表现。以上的事例只是一个个例,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指南》的理解与实践。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指导,用《指南》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发展,破除唯分数的局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主体,改变对幼儿的评价方式,观察他们生活学习的过程;改变幼儿作品的展示方式,以发现他们的长处。
我和《指南》的约会还将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