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探讨
2016-11-23徐艳
徐艳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近年来,幼儿园一直在进行对园内区域活动的实践和探究。教师应着重根据班级主题教学的要求以及从幼儿的兴趣、认知特点、需要等方面出发,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教育;实践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奠基石。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重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重视环境的作用与孩子发展的相适应等一系列崭新的教育理念,为幼教工作者提供和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大教育观。我们感到在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教学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推进。《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也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幼儿园一直在进行对园内区域活动的实践和探究。从性质定位、功能价值、材料投放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实际操作和研究,积累了不少相关经验。目前,在幼儿园中有两种教学活动形式,一种是正规的教学活动,另一种是非正规的教学活动,而区域活动就属于后者。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主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真正体现了他们的自主性。而区域活动又可以分为学习性区域活动、游戏性区域活动及将前两者结合起来的区域活动。教师要着重根据班级主题教学的要求以及从孩子的兴趣、认知特点、需要等方面出发,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对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性质定位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主题教学内容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首先,它应该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科常等单一的内容,也可以将它们进行综合,如生活区中,通过手部的操作,进行串珠活动,用了几粒珠,用了哪些颜色,用了什么形状等,这就是计算、美术的综合学习;其次,它是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可以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以积累各种经验。同时它又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次数。如:有一幼儿对青蛙生长过程特别感兴趣,他可以连续几天到自然角里去活动,这时教师可完全不必去干涉,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大胆探索和观察。
二、对学习性区域活动功能价值的理解
由于学习性区域活动可以让每个幼儿能自由、宽松地进行活动,因此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能得到激发,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教师就会更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探索学习的方法,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如:让幼儿探索用各种纸盒搭房子,孩子们经常会发生房子倒塌的现象,这时,教师一方面要与孩子交流倒塌的原因,另一方面应不断鼓励孩子们不畏困难,尝试再来,成功后与大家分享经验和喜悦,从而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独立性、坚持性等情感态度都得到培养。
由于学习性区域活动更加关注孩子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除了教师预设的内容以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能体现教师新的教学价值。如:结合主题活动“春天真美丽”,在美工角里教师预设了“我和绿色的长纸条做朋友”,让孩子们探索利用绿色长纸条的特点进行多种表现,如制作柳条、青草、花茎和花叶。活动两次后,幼儿就生成出要与其他颜色的其他图形做朋友想法,于是教师就应支持幼儿将前面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成内容进行结合,使幼儿运用多种颜色和多种形状进行活动,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比较少,主要以观察和适时适度引导为主,着重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新型教师价值观。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是互相探讨问题的好朋友,也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区域活动的优势是更加关注了与个别幼儿的接触,师生情感有了进一步交流。
三、对于材料投放的经验积累
(一)注意材料投放的开放性
由于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完全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因此,在材料的摆放上要注意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橱架,有的是一面开放式,有的是两面开放式,高度要适合孩子,让他们能够非常自如地拿放材料,便于操作。
(二)注意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
区域活动的目标之一是孩子自主活动,而幼儿的学习又是以操作摆弄的方式出现的。因此,材料的可操性必须迎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的操作性:如在生活区域的点心角里,放置了饼干盒、豆浆壶、小抹布,就是让孩子尝试着自己选择不同的饼干,根据自己的需要倒适量的豆浆,如果不小心将豆浆泼洒出来,还可以拿小抹布擦拭桌子,让幼儿在操作中提高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在区域活动的材料里,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可以建议用三种不同的形式给孩子们选择材料的提示,最简单的是第一层次,用一个圆点表示,第二层次用两个点表示,依次类推,这是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能力弱的孩子选择层次较低的材料,能力强的孩子会选择层次比较高的材料。这种由易到难的材料投放还有助于孩子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例如,建筑角里,教师投放了纸盒、方块积木、长方体积木、圆柱体薯条罐、汽水瓶盖、粗细不同的麦管,这些材料由低层次到高层次,让孩子们去尝试垒高,体会不同材料不同的垒高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同时,教师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四)注意材料投放的互动性
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特别是要及时追随孩子们的需要来提供合适的材料,以鼓励孩子们的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如:在美术角里,教师开始只是让孩子们用水彩颜料来印自己的小手,孩子们由此萌生出不少新的活动思路,如用橡皮泥和面团印手、用记号笔描手做书签、用印泥印自己的指纹等,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既然孩子生成出这么多的学习需求,教师就要及时收集材料,提供支持活动需要的工具、场地、可供操作作用的互动墙等。这样的互动是非常有利于孩子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的。
(五)注意材料投放的低结构性和参与性
材料投放要引起幼儿选择的兴趣,离不开孩子的积极参与,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参与收集材料的愿望,又可以培养幼儿关心集体、关注事物的态度。如,可让幼儿收集纸盒、纸板箱、牛奶罐、汽水瓶盖、精细不同的麦管,广告纸、稻草、编织材料等,这些低结构的材料生活中随处可见,看似平常,但潜在的功能较大,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同时,要鼓励让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与老师共同布置互动墙面,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幼儿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得到家长们的积极配合,有利于发挥家长的作用,调动家长资源。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