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尿激酶溶栓的护理研究
2020-12-20高文英
高文英,蒋 艳
(广东省江门区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下肢静脉血栓是因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等因素促成的周围血管疾病,目前介入手术是该病的常用治疗手段,术后配合给予尿激酶溶栓,可有效疏通阻塞,恢复正常血运[1]。应当注意的是,尿激酶使用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患者可能出现疼痛、出血、肺栓塞等症状,影响治疗效果。为此,本研究提出在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整体护理,并实际以我院接收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例开展实验,研究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资料
以抽签法将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行介入治疗与尿激酶溶栓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病例组,其中参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2~77岁,平均(50.38±6.24)岁;病例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9~78岁,平均(50.90±6.11)岁,患者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病例组行整体护理,具体如下:
(1)介入护理:护理人员在妥善安置患者后叮嘱其绝对卧床,并将患肢抬高15~30°。为患者介绍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的基本过程,降低患者陌生感,同时做好术前准备,评估患肢肿胀程度、皮温、远端血运情况等。特别注意保护患侧静脉,不可输注除抗凝、溶栓药物以外的刺激性药物,采集血液样本时,忌行股静脉穿刺。严密观测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心动过速、胸痛、气促等症状,备好应急措施。术中配合医师操作,做好保温措施,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2)出血观察:尿激酶溶栓后常容易引发出血这一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穿刺口有无渗血、患部皮肤、牙龈、鼻粘膜情况,通过观察尿液、大便、痰液是否带血,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症状。对于存在心包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的患者,影响及时上报医师处理。
(3)疼痛干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是因多方面因素引发的,如手术造成的不良应激、尿激酶使用后产生的头痛与肌肉痛、血栓未完全疏通引发的疼痛症状等。针对此类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合理用药,聆听患者主诉,若有疼痛症状及时处理,可指导深呼吸法转移注意,疼痛较重者则需遵循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4)肺栓塞预防:患者住院期间,严禁按摩患肢或剧烈运动,避免栓子脱落入肺。尿激酶运用期间,时刻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肺栓塞前期症状,对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者,及时改变体位为平卧,予以氧气吸入治疗,必要时开展急救措施。
(5)压疮预防:下肢静脉患者需长期卧床,为避免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应评估压疮发生风险,针对高风险者应当协助其翻身,1次/2h。确保病床整洁无褶皱,保持受压皮肤干燥。
(6)患肢观察:每日测量双下肢小腿围和大腿围,根据腿围的变化评价患者患肢肿胀程度是否消退,若术后3~7d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即认为肢体血液循环正常,若患肢肿胀仍存在,皮肤色泽和温度异常,则需检测末梢动脉搏动,预防血栓再形成。
(7)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食用富含热量、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严禁食用高脂、刺激、辛辣类食品,以此确保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时腹压增高。同时叮嘱多喝水,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液流速。
1.3 研究指标
评价两组血栓改善效果,共分3个维度:①痊愈:阻塞部位通畅,血流速度正常;②好转:血管阻塞程度减轻,血流速度较为缓慢;③未愈:血管完全阻塞,血流缓慢且呈高凝状态;④血栓改善率=(痊愈数+好转数)/总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计数资料(血栓改善率)纳入SPSS19.0软件中分析,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显著。
2 结 果
评价两组血栓改善效果,病例组患者中痊愈18例,好转12例,未愈2例,血栓改善率93.75%(30/32);参照组患者中痊愈15例,好转11例,未愈6例,血栓改善率81.25%(26/32),
病例组患者血栓改善率较参照组更高(x2=7.1 4 3,P=0.008),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以患部皮肤发紫、肿胀、疼痛或压痛为典型症状的周围血管疾病,该病若不及时救治,患者极易并发静脉溃疡或静脉性跛行,对日常活动构成严重危害。临床治疗该病以介入治疗配合尿激酶溶栓居多,但考虑到尿激酶运用时会造成较多不良反应,在治疗时还需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2]。
本研究提出应用整体护理。该护理模式遵循现代护理理念,即以患者为核,从多角度、多时段开展全面且系统的护理干预,以此满足治疗需求,提高诊疗效果[3]。在本次护理过程中,首先是通过介入护理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与术中配合,提高介入手术开展效率,其次对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疼痛、出血、肺栓塞、压疮进行干预,提高治疗安全性,时刻观测患肢情况,配合饮食护理,预防血栓再次形成,保证患者整体治疗体验。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血栓改善率较参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与尿激酶溶栓过程中应用整体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血管阻塞,确保血流通畅,护理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