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
2020-12-20曾惠玲肖多多
雷 萍,曾惠玲,肖多多,刘 琼,李 娜
(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临床中,为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成功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在围手术期间开展护理服务[1]。因此,本文就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引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开展分析,并制定合理化护理方案,观察护理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12至2019-9我院350例需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女性148例,男202例,平均年龄(70.19±4.49)岁;
纳入标准:①均为入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②患者知情同意此次调查研究;
剔除标准:①听力障碍者;②精神异常;③肢体残疾者[2];④ 入院小于72小时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1.2 方法
开展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并落实具体护理服务。
形成原因:①手术需注射麻醉药物,而且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肌肉松弛,从而影响血流循环;②手术操作会导致血小板凝集功能异常,应用止血药物,血液会处于高凝状况;③手术会使白细胞增加,内皮细胞层发生裂隙,导致血小板向血管内膜移动,发生凝集。
术前:抬高患肢,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尤其是左侧。辅助患者进行下肢动静脉彩超、血浆D-二聚体等检查。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造成的危害性,以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最大程度降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加强对患者心理情绪的观察,若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与安抚。告知患者禁止吸烟,以免烟草中的尼苦丁对血管产生刺激,促进血栓形成。如有心悸、脑出血、活动性胃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肌酐或者是转氨酶特别高,用抗凝药物无法经过肝肾代谢,这种情况叫做抗凝禁忌,不能用抗凝溶栓药物实施介入治疗;若实施介入治疗有一定风险,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较轻者可应用低分子肝素钠q12h进行治疗。
术中:手术操作轻巧、避免损伤静脉内膜;规范使用止血带;护理人员配合医师进行相关操作,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并及时进行适度补液,避免脱水增加血液粘度。
术后:在需要静脉用药时,尽量不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静脉滴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一般持续输注时间不可超过48h。帮助患者定时改变体位,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给予个体化营养护理,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饮食计划,确保康复期间能量、营养均衡摄入能量,帮助其选择维生素高、低盐、低脂的食物,指导患者对便秘进行预防。病情许可术后24小时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在床上进行足踝主被动、旋转运动,同时被动挤压小腿肌群,以促进血液循环;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对其产生的不良情绪予以及时的疏导,避免心理状况不佳影响机体的耐受能力以及调节能力;给予下肢间歇充气泵治疗,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术后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可以应用利伐沙班片或者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预防时限一般不少于7-10天,必要时可延长至28-35天。
2 结 果
2.1 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对350例需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4.29%(15/350)。
2.2 组间护理满意率比较
对350例需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意121例,中立227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为99.43%。
3 讨 论
手术毕竟是侵入性操作,对机体损伤性较大,会影响机体免疫、代谢以及血液系统[3],引发术后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最大。
手术过程中,会应用到镇静剂、麻醉剂以及止血药物等,会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血栓。为提高手术效果,进一步控制相关并发症出现,临床医师在围手术阶段实施护理服务,良好的手术护理对策利于规避相关风险因素[4],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更加充分的掌握相关注意事项,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了解,从而提高治疗与护理配合度,对自我进行管理,进而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确保预后效果[5]。
通过此次研究:对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服务不仅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还获得患者高度认可与满意,符合临床需求。
综上所述,在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服务,可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与保护意识,进一步保证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