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0-12-08单秋霞

关键词:两极分化初中数学

单秋霞

摘要:进入初中后,科目会增加、学习难度也在上涨,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思维方式不合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效果优良的和学习效果不及格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大,而学习效果居中的学生比重偏低。为此,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教师要因材施教,辅优补差;改变课堂模式,关注发展需求;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育平等。

关键词:初中数学;两极分化;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88-2

初中数学包含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几何证明等,需要学生通过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针对已知条件探寻未知结果,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培养的阶段。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初中数学教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为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此,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之间,教师要对其两极分化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等,提出有效对策,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

1.学习方法不当

初中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阶段,很多学生学习行为过程懒散,学习具有依懒性,基本上都是依靠教师上课讲解,才进行学习。而忽视了自身能动性的发展,长期处于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提问、探索的状态,在学习方法欠缺的前提下,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自然而然无法得到有效内化。

2.思维方式不合理

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潜在的联系,需要学生全面地、细致地、有序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具备直观形象的思维就可以得到理解。在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方面其接受能力也会逐渐的拉大,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产生了。

3.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习成绩中等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有着非常的差别,之所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制定目标时比较宽泛,学习起来也就产生盲目的问题,目标的不精准设定,使得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比较懒撒,长此以往学习自然跟不上。

二、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1.利用分层合作,夯实基础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缩小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利用分层合作的方法,在辅优补差中,提高学习自信心,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习价值,关注学习体验感,落实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分层问题引导、分层合作探讨,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数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分层合作的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练习,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组织学习,然后派选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学习交流,如,针对优等生可以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核心,进行重点考察,出示以下应用题练习:

①A、B两地相距54千米,小明从A到B用了9小时,求解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②A、B两地相距108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8千米的速度行驶,求小明从A到B用了多少小时?

③甲乙两人相距90km,二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20千米,乙每小时走10千米,几小时相遇?

思考形成问题的条件变化,建立题模,学习规律,挖掘思维深度。针对中等生可以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为着手点,进行综合考核,思考一下问题:第一,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注意事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按照此类解法进行学习,如:

在掌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进入应用问题分析。针对后进生可以按照层层深入的方法为辅助,从最基础的判断方程、到分析问题列出方程、到解、应用,按照层次递进,培养有序思维,然后以分层合作的方法为辅助,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交流,让学生作为学习代表就“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进行学习总结,在交流探讨中,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发展。

2.改变课堂模式,关注发展需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讲为核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习方法、思维习惯是不同的。那么为解决数学学习分化的现象,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做为核心,以讲为辅助,让学生在引导中进行预习、问题探究、疑难解答、复习巩固,使其学习自主学习,促进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数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前导学,利用微资源,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如,以下微情境:

情境一:一辆汽车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形式,路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时,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s,s= 保持不变的量是 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量是

情境二:一个长方形的推拉窗,窗扇高1.5m,如果活动窗扇拉开的距離为x米,活动窗扇拉开后的通风面积为y平方米,那么y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为y= ,保持不变的量是 ,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量是 .

通过微课导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后在实践教学的时候,选出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如: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常量和变量有怎样的关系?根据学习反馈进行重点讲解;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次所学内容进行展示,根据导图进行复习巩固,在做的过程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主人、学习主人,关注发展需求,在学习方法改变的基础上,使其会预习、会思考、会探索、会复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会思考、要善于思考,这就考察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比两极分化数学学习现象的时候,发现大多数优等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会抓住问题所考察知识点,以及问题本质而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探索寻找最优解题路径。为此,要想消除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在情境中注入问题,激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数学内容时,可以利用白板展示生活中的推拉门、汽车防护链、竹篱笆等真实情境,然后进行进行以下交谈,如:

师:通过图片情境的观看,我们可以看到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它除了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

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情境观察,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它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度量以下,是否和猜想的是一样的。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随后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裁剪的平行四边形、所设计的问题,做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将平行四边形分为△abc和△cda,然后证明两个三角形,求证ab=cd、cb=ad,∠b=∠d,∠bad=∠bcd,從而得出结论,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在情境观察、问题设计和探索、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思考过程中,促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运用数学思维有序分析问题。

三、结语

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从学生自身来看,主要源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目标的不合理、不适应、不明确,而导致学生群体之间学习差异增大。基于此,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运用分层合作、改变课堂模式、利用问题情境等方法,在激发学习自信心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培养有效学习方法,激活思维,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最终缩小学习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芳霞.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0(17):51-52.

[2]伍旭.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0(13):14-15.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教学研究室,山东 菏泽 274300)

猜你喜欢

两极分化初中数学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减少农村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之我见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