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2016-12-26王孟娟
王孟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区在收入水平和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也变得更加巨大,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变得相当严重。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到“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在各项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问题也变得尤其突出,任其发展必然会引发社会稳定性的危机。据此,从我国目前地区性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明显的相互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收入差距;两极分化;东部;西部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7.011
1我国区域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从2015年的国家经济发展来看,政策上因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而且西部地区的省事GDP增长幅度较大,超过了大多数的东部城市,包括广东江苏山东在内的东部大省,在增幅上也不如西部省市。但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和收入差距明显的问题仍旧客观存在,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从2016上半年31省市的GDP增速排名来看,广东排位19,山东排位20,且二者的GDP增速也没有很高,为7.4%、7.3%,远不及很多西部地区省份的增速。
从过去历史的发展数据来看,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切实存在,而且东部区域在我国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其他地区的总和,这同时构成了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变大主要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显现的,其发源主要是以上世纪70年代为分界。自此,收入两极分化的问题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落后的地区同时显现,收入差距也进一步呈现出扩大的态势。以1978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来看,最高的省份上海和最低省份甘肃两者之比是约为2.78。而这一差距发展到1990年时,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则已经上升到4.5左右;到了21世纪初时,约为4.2,而两者在数额上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了。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最早的数据在1980年,当时最高的省份属于上海,其相对于最低省份贵州而言,比值约在1.8左右;而这一数据发展到1990年时,最高省份广东和最低省份内蒙古之比已经超过2;21世纪初,上海再度回归榜首,而山西则跌至最低,两者之比约为2.5左右。
而从地区来看,东、中、西部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改革初期,东部地区由于地缘性优势受到国家的政策性倾斜,使得其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不仅拉大了其与中西部地区的增速差异,也拉大了收入的差距。然而,尽管国家在随后的时间里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但是地区收入差距的客观状况已经形成并仍旧在继续扩大。截至到2014年的统计数据而止,东部地区在城镇居民收入超过了3.2万元,而且超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接近35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并不大,均在2.3万元左右。
2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主要体现政策、经济体制以及地理形式等方面。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和政策来看,中央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变和改革的时间节点不同,属于优先试点的对象。早在1979年时,深圳、厦门、珠海以及汕头特区就已经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先头部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这也使得东南沿海地区更早地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的灵活性优势为该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然后,国家政策上的优惠,对于东部沿海的城市而言,而且不少的城市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在项目审批、外贸出口、吸引外资等诸多方面都拥有了更多的优待。最后是地方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东部沿海城市在开放程度和文化交流上具有更多的便利,因此,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执政理念的接受程度要更多,吸收了“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的观念,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类政策已经大多成为了历史,但是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的作用仍旧客观存在,同时也切实让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率先发展的机会。
3通过经济发展战略改善地区收入差距的策略
虽然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因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差异所引发的,但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包括了区位差异、人口素质差异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多个方面的差距。因此,缩小收入差距也需要借此进行相应的转变。
首先,改革初期所制定的由东向西逐步开放的策略切实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但是也成为了我国地区的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缩小地区的经济差距也需要中央政府适当的向中西部进行政策的倾斜,为中西部地区的经贸发展提供便利,为该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便利。例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规划,就已经切实地发挥了作用。
其次,从外资引入的角度来看。要让外商看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契机,就必须适当调整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优惠,让更多的发达国家将优质资源投入到中国的市场,最终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特点。并且通过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和经济结构,制定具有特色化的资金吸引模式,达成双利的局面。同时,也利用这样的机会使得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得到发展。
再次,需要构建完善的国内产业集群,形成国内各地区在产业模式上的合作机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状况看,虽然通过外资和政策得到发展的契机,但是也因为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例如环境污染等等。这也成为了我国东部在近两年来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东部地区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完成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转变,尽快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庞大的劳动力基数和丰富自然资源,成为了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良好方向。因此,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联动模式是客观可行的。
最后,坚定不移地贯彻以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发展重心。其实,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产品生产的质效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同时也这也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制约。由于行业的发展和革新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技术层次提升及其所带来的行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国家需要从这几个因素进行周密的规划,首先是构建完善的发展机制,其次要加大在教育产业的扶持力度,最后还需要强化在社会教育方面的监管,为劳动者素质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增长,而且全国各地区在居民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然而,这也使得地区发展、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与中央政府的资源调配等方面的规划复杂交错,社会稳定性也受到了相当的考验。但是,总体水平和个体水平的提升是清晰可见的,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客观上也给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需要避免因为差距过大而引发的社会经济发展障碍。
参考文献
[1]赵连阁,钟搏,王学渊.劳动力异质性、人口迁移壁垒与地区收入差距研究[J].商业研究,2014,(02):814.
[2]王弟海.劳动力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4,(11):412,155.
[3]秦放鸣,焦音学.“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测度及应对之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7.
[4]吴昊,林伟.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J].人口学刊,2016,(03):106111.
[5]罗艳,孙媛媛.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6,(06):112.
[6]程艳,高君杰.工业集聚、市场潜力与地区收入差距——基于全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44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