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微探

2020-11-06陆明

关键词:高效教学

陆明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除了需要将教学内容升格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升级也刻不容缓。针对现行课堂低效的现状,教师需找到原因,通过“提高自身意识”“明确角色定位”“掌控全局”等方式让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039-2

一、“高校课堂”实施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基本实现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理想状态。然而,在课堂教与学的具体展开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导学案的编写存在模式化且容量大的问题,许多教师只是为完成编写任务而编写,缺乏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二是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完成教师的预习题任务,浮于表面,并不能主动深入文本探究;三是课堂教学过程追求流程完整,各环节流水式推进,只是形式上的高效。

二、“高效课堂”低效原因

新课标要求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笔者在这里就其中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1.沉迷于“教”中不能自拔

语文老师给一些人留下的印象,还是一副手捧课本,时不时从眼镜上方的空隙中瞟一眼学生,满嘴“之乎者也”的派头。由于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教”的意识根深蒂固,认为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问题的提出,都应该由教师来进行分析解剖和讲解,而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者,成了记录所谓的知识的机器。最终,“填鸭式”教育只会生产出一批批全无灵气可言的储存着相似知识的“产品”,没有了思维、灵感、创新,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悲哀。面对学生分析文本时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只是一味的谈自己的感受或提供所谓的參考答案,不愿意或是没有意识到主动去倾听学生的认知。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不会思考的机器,也失去了对课堂的享受和渴求知识的激情。教师实际上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成为了课堂的“独裁者”。

2.“甩手掌柜”当得潇洒

鲁桓公庙里有一种欹器,“空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如何能“持满不覆”?孔子给出答案:智满,以愚坚守;功满,以让坚守;勇满,以怯坚守;富满,以谦坚守。欹器寄寓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而现在的一些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得到了强化,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却被忽视。

作为“甩手掌柜”,教师的做法表面上顺应了新课标要求。学生的确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就像收到了指令似的纷纷讨论开来,至于这种讨论是否人人都参与进来,是否人人都适应同一问题的深浅度,是否人人都有思考或质疑,教师可能都不甚清晰,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这只是其一。另外一些教师也许在学生讨论之后只是选几个学生总结一下就草草地进行下一个环节,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深入碰撞,教师指导、点评的意识薄弱,这也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三、如何走向“高效”

1.提高认识

何谓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达成了教学目标的高效,学生学有所得的高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体和主导合作、探究,相得益彰。

2.明确角色定位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然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了对课堂的掌控和关注,教师的确需要放开手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但前提是要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文本的价值,设计有梯度有深度的论题,牵引着学生学习、探索。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接受教师的引导。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评讲2009年江苏省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侯银匠》时,教师可围绕“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让学生进行探究,有些学生会认为是侯银匠,因为侯银匠是小说的标题,且文中写女儿的种内容也是为了衬托侯银匠的生活状态,因而得出侯银匠是作者着重突出的人物。有些同学则认为是主人公是女儿侯菊,依据为文本花了很多笔墨表现侯菊的聪明能干。对这两种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中学习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老贝尔曼而不是琼珊,依据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因为正是老贝尔曼在雨中画叶子,牺牲了自己,才使琼珊燃起了对生的渴望。通过这种探究问题的形式,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与自身进行了深入的碰撞、交流,萌生出知识的幼芽,激荡起智慧的涟漪,甚至是虬枝,甚至是火光,进而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这是提高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放开手脚”势必会营造一种相对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思维也更容易得到激发,课堂中会生成许多预设之外的精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教师应用心观察、倾听、思考,及时捕捉,进而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因势利导,更好地利用“意外”资源,成就高效且精彩的课堂。因而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智慧的火花。

一堂精彩高效的课离不开师生间的配合,“合作”是一种启迪思维、解决问题、培养交流能力的学习方式。而这基于师生的共同付出,更是对教师在设计教学案时提出更高要求。有思考价值有梯度的问题势必会激起学生的思考趣味,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研究探讨问题的引导者、参与者,甚至是收获者,师生双方达成“共赢”效果。

3.掌控全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全局意识,包括对整个教学时段,如高一、高二、高三要有整体的把握和预设,设计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就各不相同。高效课堂必须是精巧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体,教学过程中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过多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培养高层次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时间减少,学生常因思维挑战不够而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出适合学生学情可以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且要注意各目标的阶段性、难易梯度、内在联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思路,开展教学活动,这也就减少了课堂环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更加目标明确有针对性,进而达到高效。

4.功夫在课外

教师若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好课前准备,语文教师必须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如对教材《史记》的处理,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讲解上,疏通一遍就结束了,完全忽略了对文本思想文化内涵的探究,造成了教材资源极大的浪费,也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率结果。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教师既要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又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教师不仅仅要把握学科的工具性,还要多钻研文本的人文性。

5.激勵学生学习动机

何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理想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进行高效而持久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在课堂中能始终跟着教师节奏,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引导,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多课堂内容毫无兴趣,完全放弃。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此以往,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责任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适当调控,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参与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享受学习的快乐,真正有所得,进而高效持久的学习。

教师的定位是一堂课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而且教师必须要有全局意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不少教师的课,尤其是公开课,教学设计别出心裁,教学环节层层推进顺畅无痕,师生间配合默契。看似热闹,却不禁让人生出些许感伤,课终人散,仔细想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到底学到了什么,说不上来。因而这种表面高效的课是要不得的。

总之,要想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教师就必须不断的思考、摸索、反思,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技能,进而完成从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马淑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浅析.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10).

[2]陈会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文学教育(上),2013(06).

[3]姬建锋.教育心理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7).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