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2016-10-09
林彩凤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 “提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作者就这个问题谈了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 有效性 高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提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如何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教材,直入重难点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教学,每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提问就出现了多且琐碎的问题。其实,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教师在提问之前必须通读全文,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简提问数量,选择直入重难点,又能提领全文的问题。这类问题,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课文《蓝色的树叶》,通过几次借铅笔的对话,可以看出林圆圆的小气。教学时,如果教师从几次借铅笔开始问,则会使问题琐碎化。备课时,我发现课文有个很好的发问点,就是最后一节。因此,教学时,当我请学生读完最后一段后提问:“为什么林圆圆会脸红?”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找出四段借铅笔的对话,理解了课文内容。如此教学,思路清晰,减少了许多的话和问题。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实践证明,正确地把握教材,直入重难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在《临死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中,深刻理解严监生的吝啬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在经过反复思量以后,把它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在学生找出他总伸出两个手指能够表现他的吝啬后,我又问:“两茎灯草真的多吗?”“当时屋里有多少人?”“你怎样形容两茎灯草的亮光?”“如此微弱的亮光和一屋子的人对比来看,你有什么感受?”这里我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层层深入,学生领悟到了严监生的心急如焚,更深刻体会到了他的爱财如命。
三、巧设提问,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如在《卫星比武》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文中的这几种卫星都有什么本领?你们能不能演一演?”问题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涨,积极主动研读文本,并兴致勃勃地表演起来。那节课,我改变了以往提问的方式,上得十分轻松。而学生呢?积极性高,教学效果非常好。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四、注重“生成”,启迪智慧
传统的课堂以预设为主,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我们应当把“生成”当做一种价值追求。以此为诱因,进行点拨提问,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有位老师教学《莫高窟》时,有位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我觉得藏经洞不值得写,因为课文中说,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这也就是说,藏经洞现在差不多是一个空的藏经洞了。为什么还要写呢?”
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提问,没有马上回答这个学生的问题,而是转问学生们,把“皮球”踢给了他们:“是啊,藏经洞差不多是一个空洞了,以前藏在这里的六万多件珍贵的藏品已经不在了。这样的藏经洞究竟有什么值得写的呢?”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继而有人静静地默读课文,接着有同座位的同学在小声地叽咕……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值得写,因为虽然现在许多文物失踪了,可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藏经洞曾经见证了这一切。
生2:我觉得值得写,藏经洞曾经收藏着许多珍贵文物,是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让大量的文物被抢走了,这不是藏经洞的错。
生3:我也觉得藏经洞值得写,而且必须得写,正是因为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才使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抢走。我想起了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如果我们的国家非常强大,外国人就不敢欺负我们了。
……
这节课上,这位教师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凭着敏锐的直觉能力和强烈的资源意识,发现其中的价值所在,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些重要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揣摩文字背后蕴涵的意义,并且通过讨论、交流发展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加深了学生体会的深度和准确性,达到了难以预约的精彩生成。
五、注重延伸,体现个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延伸,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体现学生个性。
如我在教学《绿色记事本》一文时,在课堂上先让孩子们初读了课文后,然后在整堂课上只提了三个问题:①这本记事本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②你喜欢这本绿色记事本吗?③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了独特的想法。在回答“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我们丰州镇环境十分差,到处是垃圾。如果大家都来保护环境,那该多好啊!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地球气温变暖了,我国很多地方在闹旱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不保护环境造成的……
这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丰富了课文内容。它们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展示学生的个性。
实践告诉我们,“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