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精准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0-10-20钱琼芝
钱琼芝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效学习的综合能力。数学是一门基础的、重要的学科,加强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精准预习是由教师提出下节课学习目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精准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能轻松有效地接收有用的信息。精准预习归根结底是教师进行精准引导、学生进行精准预习、教师进行精准讲解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精准预习的主要作用,并对如何在初中数学精准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精准预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9-0236-01
自主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通过自身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很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现状,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随着当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核心素养改革的主要目标。而精准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吸收了数学教学的各种优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分析了精准预习的主要作用,并就如何在初中数学精准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阐释。
1 初中数学精准预习的主要作用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如果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精准预习,可以发现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进行分析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听讲的内容,既学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也提高了听课效率,进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同时,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完成学习、思考。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先想办法解决问题,发现数学的乐趣。通过长期的、有效的自主预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2 初中数学精准预习的实施策略
2.1教授正确的精准预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既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让学生主动预习之前,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例如,对数学定义进行预习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能走马观花。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内容有所理解,将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重点听讲内容。
另外,预习要讲究方式方法,一些公式、定义不能死记硬背,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尝试推导公式,再对比书本上的公式推导过程,检查自己有哪些不足。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知识便无法有效学习。如果学生在预习时发现有不明白的内容,说明前面的知识学习有漏洞,要在上课前弄清楚。当学生预习完之后,可以做一做课后的小例题,再对照答案看自己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以此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
2.2准确提出精准预习的目标。为了使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数学预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因为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而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学生如果不会使用正确的方法,会使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进而让学生认为预习对课堂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慢慢就会放弃预习这一项作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预习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或理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章内容的学习目标:首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找出它的三个点、三条边,理解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其次,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例题。再次,让学生通过画图找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什么是三角形的重心、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并且能说出它们的定义;最后,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掌握所有例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完成课后练习。经过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就可以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习一遍,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实现预习的目的。
2.3精准掌握学生预习反馈。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交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和疑惑需要解决,以便在课堂上开展更加精准的教学。教师也可以主动找学生聊天,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预习反馈,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展示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例如,让学生预习了“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后,笔者通过学生的作业以及与他们进行交流,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能很容易画出三角形,但不能准确画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说明学生对这两种三角形的定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不够全面;有的学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却找不到三角形的重心,说明他对三角形重心的定义没有真正理解;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并不具备稳定性特征。了解了这些情况,在课堂上,笔者就引导学生对他们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学习也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实现了精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師要注重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较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取得良好的预习成果,并将学生预习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戴莉.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6):61-62.
[2]吴明凤.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