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经注》中的盐史信息疏论

2020-10-12刘育霞

盐业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水经注

摘  要:作为一部地理学专著,《水经注》中保存了大量有关盐业的史料文献。学人虽对该著有所留意,但并未予以系统梳理。结合其具体文本、援引文献、时代背景等,可系统考察书中保存的与盐相关的文献和典籍、盐产地分布、盐的种类和特征、盐官设置及神话传说等。

关键词:《水经注》;盐业文献;梳理中图分类号:G25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20)03—0069—08

郦道元(?—公元527年),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水经注》是他为地理学专著《水经》所作的注书,内容涉及上古至公元6世纪我国古代盐的产地分布、类别、特征、功效、运输、贸易、民俗、传说等,蕴藏着古代盐业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珍贵史料。郦道元凭借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使得该著“订以志乘,纬以掌故,刻画标致,奇幽诡胜,搜剔无遗,后来作者罕复能继”①。而其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尚未被学界充分认识和挖掘。故此,本文拟作引玉之谈。

一、盐产地分布

中国地大物博,盐产区众多。粗略统计,《水经注》一书提到了上古至南北朝我国西南部、西北部、华北北部、东部沿海等盐产区,具体涵盖今天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山西、陕西、浙江、江苏、天津、山东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1.新疆盐产区

(龙城)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迳,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②

由此说明,新疆地区原盐资源十分丰富。鄯善,位于天山东部南麓、吐鲁番盆地东侧,今隶属新疆吐鲁番。蒲昌,古地名,临蒲昌海而得名,唐代贞元(785—805)后废置,即今之鄯善。龙城,指古罗布泊地区。古罗布泊雅丹地貌遍布,其状似龙像城,由此得名。除此之外,还有古之高昌国、楼兰国等。史料皆可印证,上述地区盛产池盐和土盐。如《北史·西域传》载:“(高昌)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③

2.山西盐产区

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盐盬。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百一十四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宿沙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故《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①

安邑,夏县古城,今隶属山西运城。文字详细描述了河东盐池的方方面面,勾勒其地理形貌:“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概述其天然特质:“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损减。”指明其被破坏之因由:“水暴雨澍,甘潦奔泆。”描绘其周边环境:“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描述其交通运输:“石门”“白径”“路出其中,南通上阳”。

3.长芦盐产区

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②

漂榆邑、角飞城,位于天津南部、河北盐山,即今之长芦盐区。长芦盐区是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区之一。虽然长芦盐场影响力与日俱增是北宋以后的事,而“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到了明代洪武二年(1369)才有设置。《水经注》中的记录,比宋、明时期的繁盛早了将近一千年。

4.巴蜀盐产区

江水又迳临邛县,王莽之监邛也。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③

临邛,巴蜀古城,井盐资源丰富,汉代即设盐铁官。这则材料不仅反映了巴蜀盐产区丰富的井盐资源,还涉及到该地区非常特别的制盐技术——火井煮盐。不可思议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智慧的先民已经学会了开采天然气来熬煮卤水,制取井盐。

5.内蒙古盐产区

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④

内蒙古自治区亦为我国重要的盐产区,盐产地具体又以今鄂尔多斯、锡林郭勒、阿拉善等地为主。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显示,早在汉代,内蒙古自治区内便设置有三处盐官,分别为沃懋县(治所大约在今巴彦浩特市磴口)、广牧县(治所大约在今五原县西土城)和五原郡成宜县(治所大约在今乌拉特前旗)。上述史料所称“沃阳”,西汉时置县,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西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学界关于内蒙古盐产地的研究,整体相对薄弱。而《水经注》位居“北地三书”之首,二者之间的相关研究,似乎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关联。

6.其他盐产区

《水经注》中关于盐产区的记载远不止于上述几处,其他又如陕西三水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①。甘肃天水西县“水北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②。又,“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③卑禾羌海,古称西海、青海。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兹不逐一赘述。

7.域外盐产区

《水经注》中不仅有关于中国境内盐产区的记录,还有关于中外临境、国外盐区的文献记载。这对于丰富世界盐业史的研究、贸易史研究等,皆有补益,亦当重视。

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支、天竺、至伽那调洲,皆仰此盐。④

西晋史学家郭义恭的《广志》,今存残篇。康泰,三国时期东吴人,曾出使南海诸多国家,著《吴时外国志》,又名《扶南记》。文中提到的天竺、安息、月支、伽那调洲,分别对应古之印度、伊朗、缅甸等广大南亚、西亚地区和国家。这里虽未详细展开说明,但实际上已经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邻国的盐业资源、生产和贸易情况。

二、盐的种类及特征

众所周知,盐可分为海盐、池盐(盬盐)、井盐、岩盐等。《隋书·食货志》中亦有记载:“掌盐掌四盐之政令。一曰散盐,煮海以成之;二曰盬盐,引池以化之;三曰形盐,物地以出之;四曰饴盐,于戎以取之。”⑤ 盬盐,指的是大颗粒盐;散盐,指的是细粉状盐;形盐,制成虎形、专供祭祀用的盐;饴盐,带有甜味的戎盐。有关盐的不同种类,《水经注》中有详细记载。

1.岩盐

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⑥

武帝元朔二年(129),西汉朝廷设置朔方郡。朔方城南有丰富的天然盐泽资源,其中,盛产颗粒较大的青盐,又名戎盐、岩盐、饴盐等。其咸鲜美味,是“王之膳馐”,还可入药,用于治病。

2.井盐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①

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癭疾。②

结合《天工开物》中关于“井盐”的记录,可能会更加清楚上述两段文字。距郦道元一千年后,明代宋应星(1587—1666)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写道:“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成脉即蕴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③ 受自身地质特征影响,自古及今,井盐成为巴蜀地区得天独厚的特产和优质资源。

上述《水经注》中的两则材料,前者点明井盐特征,颗粒较大,形如伞状;后者点明经常食用这种未经提纯的大粒盐,会导致“癭疾”之症。查阅隋代名医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其“瘿候”条明确指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④ 据这位名医分析,瘿疾的病因或是情志内伤,或是水土所致。盐井之水未经加工,矿物质含量失调,长期饮用,容易导致癭疾。早在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尽数》亦有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癭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⑤ 其明确指出水质与疾患之间的密切关系。上述记载皆可与《水经注》互为印证。这也再次证明,《水经注》具有令人信服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3.池盐

池盐,又称“盬盐”,靠自然天光晒制卤水而成,是一种大颗粒粗盐,其味道略微苦涩。“盬”即包含“苦”之意。汉代许慎(约58—约147)《说文解字》释“盬”曰:“盬,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一百六十里。”⑥ 河东,今山西运城,自古便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池盐产地。

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也。土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⑦

《天工开物》中也有对山西池盐的记述,可作补充。其文曰:“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傍耕地为畦陇,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①

4.海盐

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②

郦道元引《赵记》《魏土地记》描述渤海沿岸百姓煮海制盐的情形。在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记录。对此,宋衷注曰:“夙沙氏,炎帝之诸侯,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③乐史《太平寰宇记》亦载:“(安邑县)盐宗庙,在县东南十里。按吕忱云:‘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④足见天津长芦盐区产盐历史之悠久。

其他又如西北和西南的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支、天竺、至伽那调洲,皆仰此盐。”⑤ 等等,不胜枚举。

三、盐官设置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⑥ 早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盐官”。但将盐业的生产、运输和贸易逐渐纳入政府管理,始于齐相管仲;设置专门的官署管理盐业,则是在秦、汉时期。

罗庆康先生曾指出,汉代设置盐官的郡县,不止《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35个,而应为43个之多。为方便后文阐述,兹详列如下:河东郡安邑县,太原郡晋阳县,南郡巫县,巨鹿郡堂阳县,渤海郡章武县,千乘郡,北海郡都昌县、寿光县,东莱郡曲城县、东牟县、?县、当利县、昌阳县,琅邪郡海曲县、计斤县、长广县,会稽郡海盐县,蜀郡临邛县,益州郡连然县,犍为郡南安县,巴郡朐忍县,陇西郡,安定郡三水县,北地郡弋居县,上郡独乐县、龟兹县,西河郡富昌县,朔方郡沃壄县,五原郡成宜县,雁门郡楼烦县,渔阳郡泉州县,辽西郡海阳县,辽东郡平郭县,南海郡番禺县,苍梧郡高要县,以及朔方郡朔方县,越巂郡青岭县,巴郡临江县,陇西郡西县,朔方郡广牧县,犍为郡南广县,渔阳郡,广陵郡⑦。

令人惊喜的是,《水经注》中,对于全国各地郡县的盐官设置,亦多有记载。

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①

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汉置典盐官。②

《晋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亦曰清崖峡。西汉水又西南,迳严备戍南,左则严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③

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④

《地理志》曰:莒子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⑤

《华阳记》曰:县要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有盐官。⑥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利润巨大的盐业由商人把持,出现了诸如猗顿之类因盐而兴的巨贾豪富。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率先实行“官山海”政策,将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秦国商鞅变法,“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与齐之“官山海”异曲同工。到了秦、汉,朝廷于全国各地郡县设置盐官,管理盐业事务,将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进一步纳入政府统一管理。魏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间,国家长期处于战争分裂状态,朝政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许多盐官名存实亡,有些甚至不复存在。

四、文献与典籍

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援引各种地志、史传文献典籍近五百种,其正是借助丰富的史料支撑,将原本不足万字的《水经》扩充成30余万言的鸿篇巨制。而许多亡佚于历史长河中的古籍,正是由于《水经注》的征引,得到吉光片羽的留存。其中,与盐相关的文献,便有不少,现简摘数例,以作管窥。

郭义恭(生卒年不详),西晋人,史学家,博物学家。《广志》是一部兼具历史学和博物学的著作,今存残篇。郭义恭在《广志》中记录了西域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⑦。

康泰(生卒年不详),三国东吴人,航海家,外交家,其北航辽东,南通南海,出使东南亚、南亚诸国家,从事外交活动。他曾将见闻著成《吴时外国传》,又名《扶南记》。该书亡佚,今不见存。书中提及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盐业生产和贸易情况:“安息、月支、天竺、至伽那调洲,皆仰此盐。”⑧

吕忱(生卒年不详),西晋人,文字学家。他曾仿许慎《说文解字》著《字林》,此书散佚。吕忱在《字林》中解释了海盐与池盐的区别,即“宿沙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盬”⑨。

乐资(生卒年不详),西晋人,史学家,著《九州志》,又名《九州要记》。该书记录山川地理、古迹民俗等,惜散佚不存。清人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据《水经注》等汇辑残本一卷。书中提到吴王刘濞煮海为盐之地,“谷水之右有马睾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①。

王隱(生卒年不详),东晋人,史学家,撰有《晋书》九十三卷,是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的重要辅书,惜已亡佚。王隐《晋书·地道记》记录了巴蜀地区盐井的概貌和井盐的特征,以及利用火井制作井盐的独特技术:“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②

阚骃(生卒年不详),北魏敦煌人,经学家、地理学家,著有《十三州志》。该书是一部重要的地理学典籍,惜已散佚。清代学者张澍、王谟等辑录有残篇。《十三州志》中记载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盐产情况:“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③

《魏土地记》,北魏总志,作者不详,全书散佚。书中记载了北地戎盐的生产和盐官的设置情况。“《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④

实际上,《水经注》涉及与盐相关的文献典籍远远不止上述所列。许多已经散佚的文献史书正是由于本书的援引而得以保存。

五、神话传说

《水经注》中还有不少与盐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水经注》曾援引《战国策》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文曰:“《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⑤考察《战国策》原文,“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⑥其内容是记载晋商以马车运送池盐之事。良马“骥”生长至能运输货驾之际,晋人即令其拖运盐车,攀登太行。山路险峻,骥马因为拉着沉重的盐车,故而在山路上蹒跚不前。恰在此时,秦国伯乐从此经过,他慧眼识马,惋惜痛哭。这里的“太行”即《水经注》所谓的“虞坂”。《太平寰宇记》云:“中条山,在(安邑)县南二十里。其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⑦虞坂在吴山上,吴山是中条山的支脉,中条山又与太行山相连,骥马实际攀登的就是虞坂。至今,山西当地民间仍流传有关于“盐坂道”的传说。

再如著名的“廪君与盐水女神”故事:

夷水自沙渠入县,水流浅狭,裁得通船……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原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馀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山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①

武落钟离山居住着五个部落,分别以巴、樊、瞫、相、郑为姓。其中,巴姓部落生活在赤穴,其他四姓部落生活在黑穴。五姓部落都信奉鬼神,没有统一的领袖。于是部族商议,谁能抛掷佩剑投中石穴,又能乘坐土船浮于水中、逆流而上,便推举其为首领。巴氏部落中,一位名叫务相的青年,不仅掷剑中石,又雕画于土船之上,乘船逆流而上,通过了全部考验。于是众人纷纷惊叹,并推举巴务相为五个部落的首领,他便是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民众,自夷水至盐水之南,这里生活着盐水部落,其部落首领为盐水神女。盐水神女对廪君说:“这里土地辽阔,盛产鱼、盐,希望你能留下来,我们共同管理。”廪君射杀了盐水女神,成为夷城之王,其余部落皆表臣服。廪君率领部落民众到达夷城,夷城地势峭拔,石岸高危险峻,河水走势与沿线也十分危险。廪君登上一座高台,高台上有巨型平石,其即在石旁建城安居。其他部落民众皆来臣服。这里实际上包含着浓郁的君权天授、天之骄子、天人感应思想。廪君死后,精魂化为白虎。巴人以人祀虎的传统即源于此。

这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果追溯其源头,未必始于《水经注》。但《水经注》援引这些故事,一方面使其文学性与可读性沛然增色;另一方面,亦助推了相关文献的探讨研究和传播。

学界围绕《水经注》的研究,历来多着眼于其地理学、训诂学、文学等价值,而就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盐文化价值关注较少。通过上述梳理可知,《水经注》中蕴含有丰富的盐文献,涉及盐业产地与分布、盐的种类及特征、盐官设置、神话传说等等,其学术价值不容小觑。认真审视挖掘这些文献,对于丰富盐业史的研究、推进盐文化史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王放兰)

ABriefDiscussionontheDocumentsofSaltHistoryin“ShuiJingZhu”

LIU Yuxia

Abstract: As a geography monograph, “Shui Jing Zhu” preserves a large number of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the salt industry. Although schola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is kind of documents, they have not systematically sorted them out. Combining its specific texts, citing documents, time background, etc., we could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the salt-related documents and classics preserved in the book, the distribution of salt production area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the setting of salt officials, the myths and legends.

Keywords: “Shui Jing Zhu”; salt industry documents; combing

作者簡介:刘育霞(1982-),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清派与六朝文坛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BWX011)的阶段性成果。

①孙梅.四六丛话:第4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565.

②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二:河水(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0.

③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西域[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12.

猜你喜欢

水经注
论《水经注》对齐鲁山水的描写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书写新时代洛阳的“水经注”
《水经注》选读
《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引《水经注》考
唐代李贤《后汉书》注引《水经注》考
《水经注》专名考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综述
《水经注》中的兵要地理与军事活动